QS世界大学排名(英文: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国私人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年度大学排名。QS最初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合作,从2004年到2009年,他们共同出版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2010年后,QS公司继续以固有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排名,而《泰晤士报》则采用新的方法,自行推出《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目前,QS公司与爱思唯尔公司合作发布该排名,该排名涵盖了世界综合学科。还有五个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即亚洲、新兴欧洲和中亚、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区和金砖国家。它被评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大学排名之一,但它也因其主观指标而招致了很多批评。
历史
自2004年以来,QS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合作,对世界500强大学进行系统排名(即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的排名还被各大媒体转载,包括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亚洲和韩国的朝鲜日报,欧洲和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后来,在2009年排名公布后,QS正式与泰晤士高等教育分手。在这一点上,QS继续采用固有的排名方法,并继续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发布其世界大学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改变了与路透社的合作,并修改了一些排名基础。此外,QS和朝鲜日报从2009年开始发布亚洲大学的独立排名。这个排名的标准和比例和他们自己的世界大学排名在某些方面是不一样的,所以两者同期给出的亚洲大学排名并不一致。2011年,QS继续增加另一个地区排名——QS拉丁美洲大学排名。像亚洲大学排名一样,拉丁美洲排名在一些审计标准上不同于主要的世界大学排名。
历年结果QS星级评价
同时,QS给每个大学一个评估计划,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就是这里的QS之星计划。这个计划不是排名,和上述大学排名有不同的标准。所有参与此次评估的大学将被授予同等星级,最高评级为“五星加”,最低评级为“一星”。直到2018年,全球约有20所大学被授予5星+评级。
排名的评论
QS是最具影响力的排名,但其排名偏向英语国家的大学,过度依赖问卷进行主观评分,其隐含的商业销售和服务目的受到批评。
前香港总督(兼香港中文大学校监)、牛津大学校长彭定康以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认为,大学排名中学术排名比较准确。非学术排名(如主观成分达50%的QS[72]、THE、主观成分达25%的USNews)的特点在于“知名度非常高”但是“主观成分甚重而不可尽信”。香港科技大学雷鼎鸣教授指出“非学术的排名”结果(如QS)可以“几近荒谬”,雷鼎鸣教授举例指出:
“
QS的数据收集存在重大缺陷。我不时收到来自QS的电子邮件,要求我给其他大学打分(我不能给我自己的大学打分),这些邮件通常都被忽略。QS每年收到的回复率只有1%左右…只看结果,就能看出有明显的偏差。我相信美国教授的回复率一定是极低的,而英国的回复率要高得多。否则美国一大批有实力的大学不会在这个项目上得分这么低。比如常春藤的布朗大学81.9分,拥有顶级医学院和本科学历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60.4分(仅这个学校就有17个医学诺贝尔奖),我们学校(香港科技大学)94.3分。我不敢说我们的学术地位比这些顶尖大学高那么多。另一方面,在英国,有很多高分的学校。一些美国教授没有参与评分,所以一些美国名校没有拿到要求的分数,我们却被推了上去。
“
该报评论说“
QS只在美国顶尖大学中对港大学进行排名,如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排名第27,HKU排名第28。事实上,在世界学术界,世界公认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包括6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3位国家科学奖章获得者。但香港的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除外)没有一所获得过诺贝尔奖。
“
《香港经济日报》的专栏评论也指出:“
以泰晤士高等教育的QS大学排名为例。2004年,马来亚大学排名高达89,但3年后,马来西亚大学排名降至200。那一年,马来西亚大学校长没有续任,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然而,笔者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学者朋友指出,马来西亚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根本没有显著变化,只是因为QS评分委员会此前将马来西亚的中国学生视为海外学生,在国际化一栏带来了不少分数。后来,QS修改了标准,马亚西亚被打回了原状。如果应用到香港高等教育多年的“国际化”(大陆学生也算留学生,所以大陆学生越多排名越高),情况何其相似。
“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全面解读,并指出,即使是中国地区排名靠前的城市清华大学,实际上也排在600名左右。这一数据来自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反映了大学的真实排名,与基于问卷调查的QS排名完全不同,也反映了QS等私营和民营企业的排名并不可靠。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刘虹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商业排名(尤其是QS)涉及商业盈利行为,导致商业排名实际上被参与排名的学校操纵(其他媒体也有类似披露[80]):“”
(比如)一个排名就是一个世界大学排名。他们为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顶尖大学提供诊断,以及如何在这个排名中取得进步。提供的常规策略包括:提供更有利于在学校统计公报中排名的师生人数等统计数据;推荐更多对我校友好的学术专家参与同行评议;推荐更多聘用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代表参与用人单位评价;建议大学多推动学者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即使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也尽量让国际合作学者带上自己学者的名字。参加这个排名组织的星级认证体系,从而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一个大学排名诊断咨询费用一般在几万美元不等,而这个星级认证的费用是2万美元/年,是3年的一次性费用。b排名是当地的排名机构。他们给国内的大学提供咨询服务,每次咨询收费5-6万人民币。该排名的文献数据来源并非基于任何国内外知名的引文索引数据库,而是自建的引文索引数据库,没有足够的同行评议基础。该数据库的价格为首次购买60000元人民币,每年维护24000元人民币。不难发现,A、B两种排名商业模式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借助大学排名向大学出售咨询、认证、数据产品。
“
“
很奇怪的是,这些现象在业内众所周知,却很少有人公开曝光。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大学时,往往把商科大学的排名作为评判大学表现的重要依据。很多大学校长都会非常重视各个大学排名机构的来访,亲自参与会谈,给予高规格接待。
“
前澳门大学副校长、现任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教授在《明报》上总结了QS、THE和SJTU排名的几个弊端:“
THE与QS同样不重视课程与教学素质、学生所学与成长等增值因素。论文被引用数目只计算以英文发表的期刊;“国际教师比例”对较少土产博士及长期倚赖国际招聘的香港及新加坡院校特别有利。另外,大多香港院校都把内地学生计算入国际学生比例内,已成为行内的笑柄。SJTU排名(上海交大学术排名)只采用客观量化指标,排名较稳定;但过分偏重理工科与科研成果,忽略了人文社科,指标范围比QS与THE更为狭隘。声誉调查的偏见误导。声誉调查对象包括毕业生、院校同行与雇主等。除代表性的问题外,由于部分人可能更愿意作出回应或提供更有利的意见,这些调查却未有预防或控制这些偏见。另外,大多答卷者一生只在一两间院校就读或工作,他们对自己学校作评分时无法与其他院校作比较,因此其回应往往不够客观理性。受访者也会对个别院校作出偏袒,特别是其母校。院校提供数据的操守。部分量化指标数据都是应排行机构要求由院校自行提供的,一般都未经外部独立审核。所提交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有赖院校自己的操守。但很可惜,一些院校始终经不起诱惑,向排名机构提供虚假失实的数据以争取较高的评分。201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院校排名,5所大学因被发现伪造数据而被警告或除名。这些做法对其他诚实的院校甚为不公平,也无法杜绝。藉排名变化故意为排名机构制造新闻。排名机构的利益冲突。大多数国际排名机构都具商业性质,因此有潜在或实质的利益冲突。一些机构除了进行年度排名外,也向院校提供收费的咨询及评级服务,甚至寻求广告和赞助。究竟这些付费院校日后会否获得排名好处,很难考证。
“
《纽约时报》披露:“
2012年,QS引入了大学为1-5星级评级付费的机会,而《纽约时报》的作者艾伦·黑泽尔科恩(Ellen Hazelkorn)怀疑这是否是评级购买。近年来,一些不知名的机构交费后被评为最好的200所大学之一,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
“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甘阳在评论榜单时说,“比如说,”
《泰晤士报》做了一个大学评价。2006年北大排名第16,2007年进入前15。当时香港大学排名第70。仅仅两年后,香港大学成为亚洲第一,北大和清华排名后退了很多。“这个评价很可笑。一个大学不可能一两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
《苹果日报》披露,香港多所大学管理层向QS投诉,香港城市大学向QS提供虚假数据,导致其排名异常飙升:“
根据苹果公司的调查,香港城市大学向国际排名机构QS提供的信息涉嫌“不准确”。记者翻阅了城大提交给QS的学生人数数据,与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官方数字对比,发现两者差距高达30%。多名当地大学高管指责苹果公司“详细列出”城大涉及的学生人数,以夸大师生比例。
“
多个香港媒体披露,部分大学以购买评级的方式导致其QS星级甚至高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学府,而香港的龙头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却没有级别,反映QS评分不可靠、不诚实,更质疑此举或涉严重利益冲突。惟亦要留意按评核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4年所发布的官方资料,《QS星级评价》(QS Stars Rating)本身并不是排名,而是评级计划,目的旨在让各个大学一个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并与由其所发布的大学排名有着不同的准则。所有参与此评核的大学都会获给予等星,“五星加”为最高等级而“一星”则为最低,等星的数目也非按院校所支付金钱多寡决定。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英语:UC Berkeley’s Center for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发现QS排名和大学与其有否合同相关,有合同比没有合同同等情况下,排名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