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哪里好?”
这种问题一出,很容易被讨论成另一个版本:留学圈的鄙视链是什么?
目前比较流行的版本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其他欧洲国家>亚洲
微博中也有网友持不同意见:
截图来自一位微博网友截图来自一位微博网友。
也有在香港留学的朋友觉得被忽视了…
如果你翻翻百度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争论从十年前就开始了。
留学鄙视链有很多种,不仅仅是根据国家和地区,还有根据地域,口音,排名等等。
今天我们盘点了热门留学地区的各种鄙视链,看看你想去的学校和专业在哪里。
1 留学背景鄙视链
如果你认为鄙视链是你出国留学后才会遇到的事情,那你就天真了。
申请的成功不是某一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申请人的学历背景也是学校考虑的重要因素。
就硕士申请而言,最好的本科背景被认为是美国人。蔑视的完整链条是这样的:
美本>其他海外本科>国内顶尖大学> 985 & gt211 >;普通高校。
因为美国大学考试多,期末考试权重比较小,所以美国的学生普遍GPA比较高;同时,申请美国的美国院校,无论是成绩还是推荐信,都高于其他背景的学生。
同时,一些美国大学规定,在英语国家学习两年或两年以上的申请人在申请研究生时可以免除托福成绩。
所以海外本科生在申请国外研究生时,确实在语言上有优势。
此外,很多海外学校的校园开放日也为很多留学学生提前了解校园提供了便利。
所以海外本科学生在对学校的熟悉程度、语言要求、推荐信、GPA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优势。
2 国家内部鄙视链
在每个国家内部,鄙视链也是分等级的。
国家内部的高校鄙视链基本是按照学校的世界排名向下分布的。
在美国,据说连常春藤联盟都有不同的分部。
HYP(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麻省理工) >其他藤校
且不说国内留学大军对美国藤校的“名校情结”,在美国,相当一部分中上阶层家庭也对这些美国名校趋之若鹜。
不管怎么分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都是“鄙视链”上的顶尖学校。
综合大学>文学与科学学院
很多同学纠结于这两者的原因是“学院”听起来总像是职业技术学院,而不是正经的大学。
事实上,文理学院代表了美国精英教育的理念,小规模、高质量在美国人心中就是它的代名词。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
而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更全面,学生选择范围更广。大部分都有商科和工科专业。
在美国学生“鄙视”的英国,“鄙视链”由来已久。
根据媒体报道和热心网友的讨论,我们得出了英国大学的鄙视链如下:
G5(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 >爱丁堡、华威、曼彻斯特等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实力强但不G5 >:其他学校。
值得一提的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母校圣安德鲁斯大学。这是一所历史仅次于牛津和剑桥的英语大学。
其学校在2019年完整大学排名指南中排名靠前,也位于top5(前四名分别是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和伦敦经济学院)。
由于坚持精英教学,擅长在中国留学生中相对冷门的哲学、文学、神学。另外,地处苏格兰,冷冰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暂时在鄙视链中没有名字。
除了G5,还有罗素集团(英国的“常春藤联盟”)的其他成员。
罗素大学集团由英国顶尖的24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组成,是世界上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著名大学联盟。
虽然只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10%,但罗素大学集团获得了英国高校65%以上的研究经费,创造了英国60%以上的顶尖科研成果。
单从排名和学术声誉来说,澳洲的学校还不错。但因为“门槛低”和“全招学生”,受到了很多欧美留学学生的诟病。
澳洲的鄙视链比较简单:名校>其他学校。
澳洲对应美国和英国有八所名校,包括悉尼、墨尔本等多所世界名校。
但很明显,生活在经济更发达的墨尔本、悉尼、昆士兰的朋友“地位更高”。
3 其他鄙视链
国家和学校之间的鄙视链并不能代表一切。
在鄙视链上,每个留学国家的学习、文化、生活都可以比较。
纪律蔑视链
即使国家和学校两个硬指标完全一致,也不妨碍不同学科之间鄙视链的产生。
基于各国鄙视链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科学>法律/医学>;工程>商科>社会科学>文科>艺术
我室友是学物流管理的,我是学社会学的。有一天,她跟我说:我身边的人出国,一定要学理工科,然后是经济金融。学艺术有什么用?我听了之后,也没敢反驳。毕竟我的文科(社会学)没有一个被她列入鄙视链。
-匿名网友
重音鄙视链
伦敦腔>美国调>;澳大利亚口音>中式英语& gt日本人
很多人认为好的伦敦东区口音是流行于伦敦南部上流社会的口音,而美式口音和澳洲口音其实是殖民时期早期英国移民给这两个地方留下的发音方法。
其实外国人更在意的是句子的意思能不能表达清楚。至于中式英语和日式英语,他们不太在意。一位当地朋友告诉我,刻意模仿会被嘲笑。
—— @一个叉烧包
雇佣蔑视链
出国留学后的第一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是就业。
网上有HR眼中的留学生就业鄙视链:
985研究生> 985本科生>北美研究生>北美本科>英国本科>英国研究生>澳洲研究生>澳洲本科
更有甚者,用二分法把留学生的学校分为“听说过”和“没听说过”。
我本科是国内985。硕士因为专业原因拒绝了LSE的offer,去了荷兰莱顿大学。回国找工作,发现很多HR对我的学校一无所知,认为不是好学校。
这种不了解就判断的HR,他们公司不值得一去。
——@Ivy。D
4 鄙视链背后,我们在“鄙视”什么?
留学圈鄙视链的形成,基本上是由留学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学校排名决定的。
在留学申请中,能够去排名高,申请门槛高的学校,申请奖学金,其实是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
但根据排名、门槛、奖学金等因素,留学生排名有高低之分,职位高的人可以从职位低的人那里获得优越感。其实留学生是分“我们”和“他们”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被抹去了,但几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是一刀切的。
这种逻辑类似于很多人认为其他国家留学门槛低,有钱就可以去。然后因为ta多考了一次,读了排名更高的学校,必然站在鄙视链的上游。
留学“鄙视链”这个话题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因为它虽然给留学生争论和批判自己带来了乐趣,但也不断强调着对留学生的各种刻板印象。
比如在曼彻斯特大学读书和在墨尔本大学读书,即使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因为文化习惯、学校风格、教师风格、研究方法和方向的不同,肯定会得到不同的体验,但是很难讲出区别。
因为每个人留学的目的不一样。
有的人想看看世界,有的人想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有的人想扎根外地,有的人出国工作。
与其站在高处替别人做决定,不如明确留学的目的,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国家。
而那些处于某些鄙视链最底层的学生,也不必感到气馁。出国留学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承认别人在某一方面的优秀,不等于否定自己。
《生活大爆炸》中的高智商天才谢尔顿,并不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毕业,而是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留学从来不是目的,但是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