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多次被执法人员盘问,其中一些人遭到威胁、恐吓甚至限制行动长达数十小时,最后被遣返。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敦促美方纠正错误。自美国大幅恶化中美关系以来,中国留学生多次受到不公正待遇。同时,国内很多人也有“没必要留学”的想法,有人认为留学就是“给别人做嫁衣”。应该如何看待留学?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冷哲]
2007年7月,我第一次独自飞行一万多公里去美国留学。
当时国内的大学教授大多是在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而那些工程问题现在大部分都是由一般公司的R&D工程师解决的。我还记得当时在我的学术领域里,很多青年教师发的论文都是为了解决一些早已用各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而翻来覆去。而且解决的结果不一定比传统方法好。而且那些方法并不是学术前沿的新方法,而是国外研究生教材上写的成熟方法。十几年前,国内能进行前沿学术研究的教授少之又少。
相应的,当时的硕士、博士教育非常薄弱。课程内容陈旧简单。我当时在国内上的课,除了几门一般的课,无论是内容还是讲解形式都不尽如人意,几乎不能对我的研究工作产生什么作用。我在美国接受的课程教育,除了一两门我觉得完全脱离实际的课程外,基本上都对我后来的研究和其他技术工作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所以当时普遍的看法是,如果想在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最好出国读博士。在美国和欧洲,学生可以接受一流的学术培训,充分了解前沿的科学研究,为以后的独立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坐在树荫下的草坪上,是那个年代留学的最好想象(资料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公费留学。与较早的公费留学不同,新一轮的公费留学大多不是资助学生出国读博士,而是选拔一部分国内的硕士、博士,送到国外读一两年,最终回国拿学位。我的很多大学同学都走了这条路,受益匪浅。
到现在已经14年了,中国的学术界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过去在美国看到的令人羡慕的学习条件也开始在中国蔓延,比如本科生的机器人竞赛,比如更复杂完整的研究生课程。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跟上学术研究的前沿发展,很多甚至是某个领域的标杆。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本是热门选择的留学,突然成为了今天讨论度很高的话题。既然中国发展这么好,和国外学科差距不大,国际环境对留学生也不友好,有些留学生一出国就忘了祖国,那么我们今天还有必要出国留学吗?中国还需要留学生吗?
我们还需要出国留学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竞争对手——美国。
美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30多万留学生。虽然数量不到中国的一半(中国约70万),但从人口比例来说,是中国的两倍左右。国务院甚至有一个项目鼓励美国学生去其他国家学习。
作为科技发达、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出国留学?
这是因为美国已经深深嵌入国际市场,需要大量懂外语、懂外国文化的劳动者来增强其政治、文化和经济实力。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需要大量管理人员来管理他们在其他国家的分支机构。美国政府需要大量对其他国家有深刻了解的外交官和行政人员来加强其对外影响力。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服务机构、文化协会甚至宗教组织都对国际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把我们的经济实力扩展到世界各地。为了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我们必须部署我们的政治和文化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他国语言、深入了解他国文化的人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无疑是在那些国家生活、学习、工作一段时间。所以,留学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留学生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其实很多留学生都不会成为这样的人。这意味着要培养大量这样的人,就要出国留学。)
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即使中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达到世界顶尖,中国也必须派出大量的留学生,以维持其经济和科技地位,维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按照目前美国的留学生比例,未来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大概在140万左右。这些留学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顶梁柱,但是数量足够多,自然会有优秀的人才在其中。
更何况,从整体上看,中国的高等教育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在几所顶尖大学之外,真正接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老师比例并不高。与美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竞争是必然的。可以预见,中国培养的学术人才——虽然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竞争需求。
所以,答案是,无论是未来还是现在,中国都需要大量的留学生。
有多少留学生回国了?
关于留学生的另一个话题是有多少人回国了。
我没有找到最新的数据,但是根据2016年的数据,79.3%的留学生最后都回国工作了。这比2012年的68.5%高出了10多个百分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这个数字只会更高。
早年有一种论调,所有回国的留学生都不是好学生,优秀的学生都留在了国外。
这显然不准确。
以前留学生在国外定居大多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更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二线城市与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已经开始反超。所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觉得国外的生活虽然有趣,但还是比不上国内,回国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另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优秀的留学生和优秀的国内学生一样,都想在事业上做出巨大的努力。然而,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是职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你对这种文化有多了解,都很难把自己十几年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扭转到外来文化的方向。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在职场沟通中就会一直处于劣势。因此,对于这类人来说,国内——而不是发达国家——是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
确实有一些留在国外的学者,因为他们的研究领域极其前沿或者狭窄,没有他在国内进行研究的环境和机会。但这毕竟是少数。我看到这几年有抱负有抱负的留学生回国的比例越来越高。
而留在国外的,大多是被生活水平或者生活方式所吸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也不排斥在合适的时候为我国做出贡献。
2000年以后中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90年代出国定居的人来中国工作。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千人计划”也很大程度上依靠海外华人教授的力量来提高国内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不要神化留学,也不要污名化留学。
2000年以前,能出国留学的,大部分都是国内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大多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后来回国的人往往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人给“留学生”的身份带上了“光环”。
2000年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飞跃。除了拿奖学金出国的优秀学生,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自费留学。如今,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达70万。
俗话说,人是各种各样的。可想而知,这70万人中,一定是鱼龙混杂。既有优秀的学生,也有扶不起泥墙的学生。
所以,首先不要神化“留学”。
留学只是为了留学。虽然我讲了留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这并不代表某个特定的留学生就一定优秀。
我也遇到过一些留学生,在国外吃喝玩乐,结果学业失败,甚至连预科考试都没有通过,最后被迫退学回国。就算是踏踏实实完成学业的留学生,也不一定比只在国内培养的好。
而且在教育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很多大学会把硕士教育作为标准化的“产品”来卖。如果你在国外学这些东西,那么无非就是上课。拿到这个硕士,也就是多学点知识,能不能真正提高个人能力还是两个。
我想很多和留学生打过交道的读者一定发现了,留学生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能力高。所以没必要神化“留学”。并不是说你有留学经历就一定那么厉害。
第二,不要污名化“留学”。
的确,留学生中总有一些和精神不健全的人,这往往会让民众对留学生产生不好的印象。
我们经常听说有些留学生买超级跑车,整天聚会玩乐,甚至吸毒嫖娼。这些都是存在的事实。但是现在中国有70万留学生,大概是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一点都不奇怪。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父母都是贫困农民,也被资助公费出国留学。后来回国,在自己的领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这样的人也是留学生。
我也遇到过很多家境富裕的本科生自费出国。大部分还是会努力学习——即使成绩不一定突出。真正的纨绔子弟还是很少的,和国内学生没有本质区别。
总的来说,留学生是中国未来不可或缺的一类人才。我们不必高估留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必污名化“留学生”的身份。以后我们可能会越来越觉得留学生只是在不同学校学习的学生。
本文为《观察家》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