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国近两个月,目前一切都还算满意。我利用周末(拖延症~ ~应该是两个月前写的)记录了我申请CSC联合培训的情况,正好是申请的黄金季节,所以希望本文的经验分享对你有所帮助。
我打算分三部分介绍这个系列:一是联系学校;二是出发前准备物品;三是交流生活篇。分享之前,有三点需要提前了解:
1.项目介绍
CSC的全国联合博士项目,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CSC可以资助这些学生出国留学6-24个月,最后获得CSC颁发的留学证书。对于绝大多数和我一样的“涂博士”来说,这是我们丰富专业知识,了解外国文化(周游美国)的好机会。
2.联合培养博士的利弊
A.科研:你可能会接触到高水平的研究,感受先进国家的科研氛围,拓展个人视野,提高英语能力等。
B.就业:有留学经历有利于就业;
C.费用:国家资助,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有结余;
D.时间:可能会耽误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度,导致毕业延期;
E.移民:必须回国2年。
3.此系列适用于对象。
A.适合国内博士生,想申请访问学者的老师,不一定完全适用;
B.适合文科特别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
C.适合打算申请美国院校的学生。
一.联系过程
(预警:这一节的叙述可能有些散漫,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了我整个充满教训的不成功的接触过程。)
2018年1月中旬才开始准备。虽然我是2017年8月考的雅思,但是9月份开学后忙于班级作业和家教任务,直到2018年1月学校放假后才拿出空开始我大海捞针般的联系学校和老师的方式。当大部分同学都收拾行李回家的时候,我还是很焦虑的呆在学校图书馆,写研究计划,做简历,查学校资料,发邮件…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下午和晚上都发邮件,第二天早上就收到拒绝或者安慰的信(婉转的拒绝信)。就这样,两个星期过去了,我筋疲力尽。春节临近,我不得不收拾行李回家过年。虽然我跟家人朋友说我已经放弃了,安慰自己明年还有机会,但我还是不甘心,所以在家里的两个星期寒假里,我每天都在挣扎着坚持发邮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老师(也就是我现在的外教)反馈说她已经答应收其他学生了,但是明年还有名额,问我愿不愿意。我没有拒绝明年的邀请,只是回复今年希望过去交流。
大概一个月的密集接触过程暂时告一段落,我也慢慢接受了失败的局面。但是,三月份回学校的时候,惊讶地得知,外导答应的学生暂时去不了了,于是幸运地捡了个漏。然而接下来的挑战是:一是离学院报榜截止时间只剩三天,二是有国内导师的阻碍(说多了都是泪)。好在国外的导师特别厉害,马上完成了一堆文书工作,给我发了邀请函,国内的导师终于给我放行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和国外指导交流、说服国内导师、内心挣扎、材料提交等经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被打破,所有先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总之,成功申请海外交流特别感谢三点:一是人在nice指导之外,有求必应;二是师兄师姐给我的启示,给了我与国内导师谈判沟通的巨大勇气和智慧;第三,在一位师兄的帮助下,我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以火箭般的速度拿到了他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申请材料,最终我成功在deadline上提交。
可以自动忽略以上琐碎的想法,直接跳转到第二、三部分,了解更客观、实用的建议。
第二,接触材料
1.邮件(俗称磁性信件)
一般是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对老师研究工作的理解,简单提一下目前的研究计划,表达个人的研究热情等等。当时是结合“小木虫论坛”的邮件模板和个人情况写的。我在海投的时候,会根据不同的老师稍微调整内容。
2.英文简历
可以参考外教的简历格式。一般国外大学的学院网站上都附有老师的简历,你可以下载来模仿他们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当然,一份简历最重要的是内容。个人觉得可以适当修饰一下自己,但不要太夸张。
3.研究计划
因为之前刚写了一篇课程论文,考虑到时间不够,我花了一个下午把论文翻译成英文,把研究发现和结论删掉,改成了提案的形式。当然,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认真思考一下你要出国留学,博士论文要写什么,这样以后的出国交流才会更有收获,更有针对性。
4.邀请函
这分为两种情况。首先,我们需要自己起草并让外国导游修改措辞并签字确认。第二,运气好的话,国外的导游会写邀请函,我们不用担心。我时间紧,任务重,就直接起草了邀请函,让外国导游看了签字。注意:邀请函要严格按照CSC规定的内容写,避免重复返工。
5.英语证明
建议有时间的话去考雅思,托福等英语水平证书。虽然CSC认可国外学校组织的视频英语面试证书,但实际上会遇到各种问题。以我为例。当时外方导演同意接受,前提是要么提供英语成绩证明,要么参加他们组织的英语视频面试(面试费用150元左右)。只剩三天了,如果我当时雅思考试不及格,要进行视频面试,肯定会耽误后续申请进度。
以上部分信息可向有需要的同学私信收集,仅供参考。
三。预防措施
1.与外部指导联系的方式和原则
一般来说,联系导师有以下几种方式:
A.导师推荐。这样最方便最安全,省去了很多“磁”和面试过程。而且这种国内外导师已经有合作关系,在申请CSC时(同等情况下)更有优势,因为CSC似乎重视国内外导师的国际合作。
B.遇见熟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参加会议或讲座的经历。在这些会议(讲座)中,经常会有外教来讲课,你可以借此机会和自己喜欢的老师交流一下。一般来说,通过见面获得offer的成功率也比较高。
C.同学推荐的。这条路没有导师推荐的那么高效快捷,也没有见面的面对面接触那么直接。毕竟推荐的成功率也是减少了一层中间人,但是如果有师兄师姐帮忙推荐的话还是值得一试的。其实我有两个朋友愿意推荐我,但是他们推荐的老师的研究方向(比如绩效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我的大相径庭,我内心的执念就是找到一个适合我研究方向的老师。
D.大海捞针。最后,这是成功率最低,也是最累的方式。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要经历这个“海投”过程。当然,“海投”也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登录官网国外院校首页的师资目录,逐一搜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教师;二是在与你领域相关的顶级期刊上或者在你平时阅读的英文文献中找到合适的老师,然后你就可以发出一封有磁性的信了。
与外部指导联系的原则如下:
A.尽量选择外教。中国导师容易踩雷!这并不是说中文导师是100%审核的,而是大家尽量不要冒这个风险。以身边同学的申请为例,一目了然:
B.联系国外导游要注意时差,尽量避开国外的周末和节假日,比如圣诞节和寒假,一般老师很难回复;
C.学校最好一次只发给一个老师,避免老师之间相互交流造成尴尬;
D.给老师发了3天邮件,还是没有回复。可以考虑再发一次。有可能是ta没有及时查看邮件,但是不要频繁骚扰老师。
2.联系工具
A.邮箱。国内QQ邮箱可能收发信息不方便,尽量选择国际邮箱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outlook邮箱。
B.木虫论坛(app)。论坛里的经验虽然主要是理工科的,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的磁性信和邀请函模板都是在这里获得的。
C.Excel表格。为了对自己的申请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用Excel做了一个联系人列表,避免了重复邮件等问题。
D.百度等搜索工具。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了解国外学校和学科的信息和排名是非常必要的。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通过此链接展示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在http://tiandaoedu.com/topic/paiming2018/#public排名(此链接仅供参考,非广告,还有其他了解渠道,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搜索合适的学校)。
3.把握好时间点
如上所述,我直到一月中旬才开始准备申请。事实上,已经很晚了。很多好学校的好老师都差点被带走,包括我的外教。如果我早一点联系她,可能后来就不会这么坎坷了。所以重申这一点,最迟11月份开始积极接触。当然越早越好,因为美国大部分高校都会在12月中下旬放假~
以2019年申请为例:
2018年10月,最好开始联系导师,12月底可以确定导师(即拿到导师简历、邀请函等CSC要求的材料);
2019年1月,进一步与导师沟通,讨论研究方案(这一步不一定,视情况而定);
2019年3月,准备院校申请材料;
2019年3-4月,根据CSC要求的材料进行网上申请。
4.沟通的重要性
个人觉得和一起申请的人交流会很累。虽然我们是同一个学院的竞争对手,但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世界性的竞争局面,所以信息共享非常重要,我也从中受益匪浅。而且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不同,国家不同,在老师的选择上可能不会“撞车”。
5.预算考虑
这一点其实不是很重要,只是稍微提一下。我申请了丹佛,虽然不如纽约和LA,但是房租水平不低。当然,留学基金委员会给的补助足够满足日常需要。但如果申请人是去加州、波士顿等地区交换的学生,生活费用一般较高,CSC资助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有预算考虑的可以权衡一下。
图文无关图形独立性
[转载自木虫,ID滴滴木子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