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邵明安院士(中)带领学生视察田间试验场。资料照片
1982年9月,26岁的邵明安踏上了从湖南长沙开往陕西杨凌的火车。他没想到,这次旅行会扎根黄土高原,一呆就是30多年。
30年来,邵明安从一名普通的土壤物理学大师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知名的土壤物理学家。如今,曾经饱受风沙侵蚀的黄土高原正呈现出碧水青山的新面貌,这与邵明安的智慧和汗水是分不开的。
30多年来,他一直驻扎在黄土高原,覆盖西北。
邵明安从小就喜欢玩泥巴,但他没想到长大后真的会玩把戏。
因为根深蒂固的“泥巴”情结,1981年,物理系毕业的邵明安决定将物理学与农业知识相结合作为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他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物理学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
30多年来,邵明安一直驻扎在黄土高原,覆盖西北。
在此期间,他没有没有机会离开。
1989年初,邵明安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雷丁大学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同年,在意大利召开的国际土壤物理研讨会上,他的研究成果“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水分应用和滞后效应”得到了多位国际知名土壤物理学家的充分肯定。
完成研究任务后,邵明安本有机会留在国外,但他选择了回到祖国。他说他从未想过其他选项:“在祖国,我永远是主人。在国外,人们要为完成的测试数据付费。虽然可以赚更多的钱,但是这种依赖别人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1992年11月,邵明安再次赴美访问学习,并于次年8月进入爱荷华州立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邵明安在土壤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多项理论突破,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受到导师罗伯特·邓恩教授的高度赞扬。
我毕业的时候,95%的同学都留在了美国。有人说,邵明安可能再也不会回到黄土高原了。但是,他的选择一如既往——回国。
这种选择不仅源于初心,更是因为一份真挚的嘱托。199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赴美参加会议,会见并勉励:“回黄土高原和大西北去,大有作为。”
1996年5月13日,博士论文答辩完成的第二天,邵明安带着行李回到了祖国和黄土高原。
凭着一股子努力和对科研的执着,我已经深深的投入到了土壤物理领域。
研究土壤物理,要经常和土壤打交道,在外人看来又脏又累又辛苦。但是邵明安不这么认为。他对自己的科学研究痴迷而执着。
1983年9月,邵明安开始研究黄土地区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的数学模型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动态。为了精确测量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根系的生长情况,他干脆住在温室里,白天做实验,晚上分析数据。
有一次,邵明安半夜醒来,发现外面在下雨。他迅速冒雨起身,将树冠推到实验土柱上。由于当时供电设施简陋,380伏的电源插头在地上,漏电的插头将他弹射出2米多远。
“当时没人发现我触电了。”邵明安说,醒来后,他忍着疼痛,摸索着盖上雨棚,才回到住处。
后来,为了系统地研究,邵明安在人工气候箱中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模拟实验。所以,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最忙的日子,他白天实验观察,晚上整理大棚里的资料。
正是凭着这份在科研上的努力和坚持,邵明安在土壤物理领域深耕细作,开花结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专著10部。他以自己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其推向了国际前沿。
现在,邵明安即将步入60岁,但它仍然充满活力。
2015年11月,邵明安“黄土高原重点区域空间水循环过程及异质性”研究项目获批并启动。那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天。为了在第二年尽快开展采样工作和实地测试布局,邵明安立即带领团队进行准备。那一个月,他们从南到北跨越1000多公里,对不同气候带的典型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贾说:“邵老师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爬上山,下水沟,观察当地的土壤情况。就算和我们年轻人一起爬山,他也走在前面。”
陕北的冬天特别冷,路面结了厚厚的冰。由于路面太滑,邵明安的车差点出了事故。有人建议等天气暖和了再继续工作,但他还是坚持在所有计划的样品如期调查完毕后再回来。
基于前期如此细致的调查工作,此后整个团队的样本采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多做点事,为西北的青山绿水继续努力。
邵明安在选择和教授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提出了“会展科研观”。“MICE”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数学、Idea、计算机、英语。
贾说:“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邵老师很看重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要求我们有大胆新颖的想法和理念。他经常告诉我们,做研究不仅要做实验、写论文,还要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做一些对人民、对国家有贡献的事情。”
邵明安喜欢种植植物,经常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思路。他经常在自己的小菜园里教学生松土、摘芽、嫁接,观察辣椒、红薯的生长情况和蚂蚁、蚯蚓的行为。这给了很多同学意想不到的启发。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娇说:“在邵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位同学受到蚂蚁移土挖洞行为的启发,于是发表了多篇蚂蚁行为对土壤水分影响的论文,并获得了相关领域专家的专门点评。”
邵明安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土壤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即使在陕西杨凌工作期间,他也坚持每周穿越1000多公里,赶到北京给研究生上课,积极批改他们的课堂作业。当被问到每周这样东奔西跑是不是很辛苦时,他摇摇头说:“不,不,我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只要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我心里就很开心。”
2017年9月5日,正在住院的邵明安应邀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2017级博士生做录取报告。他没有拒绝,因为他要24小时随身携带动态血压计和动态心电图。他特意向主治医生请了两个小时的假来做报告。
贾说:“两个小时后,学生们情绪高涨,并与邵老师进行了多次互动。他们不知道的是,邵先生仍然戴着沉重的监控仪器。”
同事和学生经常建议邵明安多休息,注意健康。他总是说,“人生苦短。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多做点事,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接班人。我会继续为西北的青山努力,我会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去研究土壤物理,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邵明安的生活非常简单。夏天经常穿着学术会议发的纪念衫,冬天穿着穿了很多年的夹克。在多年的实地考察过程中,他严格控制了行程的开支和行程,让考察经费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他说:“我们出来工作,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国家对科学的支持。我们不能辜负国家的信任。”(吴)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