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部分岛屿属于一个国家,也有一些岛屿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割。著名的火地岛属于阿根廷和智利,加里曼丹岛属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
有着“翡翠岛”美誉的爱尔兰也是其中之一。爱尔兰北部属于英国,南部属于爱尔兰共和国。
自12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在入侵爱尔兰,并逐渐侵占爱尔兰的和领土。1801年,爱尔兰并入英国,全岛成为英国的一部分。1921年,除了6个北方郡(北爱尔兰)仍属于英国外,爱尔兰其余地区脱离英国独立,成为国家。
▲爱尔兰岛的地理位置
英国和爱尔兰只有一水之隔,那么爱尔兰为什么坚持脱离英国独立,又是如何脱离英国独立的呢?
一、英爱本非一家
今天,爱尔兰的居民和英国的主体英格兰的居民最初并不是一个国家。民族主义在爱尔兰独立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爱尔兰岛民的祖先是凯尔特人,是欧洲最古老的土著之一。它们起源于欧洲大陆的塞纳河、莱茵河和多瑙河的上游。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凯尔特人成为欧洲第一个使用铁和金属制品的民族。
▲凯尔特人,爱尔兰人的祖先
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人用铁制武器打败了欧洲许多还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开始了扩张进程。凯尔特人占领今天的法国和比利时后,跨过英吉利海峡,开始在英国和爱尔兰繁衍生息。
然而,分散的凯尔特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罗马人在南欧的崛起,凯尔特人逐渐占据了劣势。后来,罗马人的入侵迫使凯尔特人离开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继续征服凯尔特人,罗马军队于公元43年横渡英吉利海峡,抵达不列颠岛。不列颠岛的中南部以平原为主,所以完全成了罗马人的领地。
▲罗马人跨过英吉利海峡,占领了不列颠岛的“精英区”,这就是后来的英格兰。
外国人从岛的南部入侵,凯尔特人逐渐转移到偏远山区。他们到达了岛的北部,向西迁移到了爱尔兰。在偏远地区,凯尔特人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王国。
定居在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是今天爱尔兰共和国的基本民族。
▲哈德良长城现在已经成为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分界线。
罗马帝国后期外交困难,不得不退出不列颠岛。曾经被罗马人占领的不列颠岛的中南部缺乏力量。后来,来自北欧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征服不列颠岛。
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征服,盎格鲁撒克逊人逐渐填补了罗马人留下的空白,成为不列颠岛上的主要民族。公元829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统一了不列颠岛的中南部,并将其命名为英格兰。他们带来的语言形成了今天英语的基础。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迁徙路线
从12世纪开始,日益强大的英格兰人开始征服不列颠岛的西部(威尔士)、北部(苏格兰)和爱尔兰。
爱尔兰的居民国籍不同,自然不欢迎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自从殖民者来到这里,爱尔兰的反抗就从未停止过。
二、宗教改革,英爱矛盾加深
除了种族问题,宗教矛盾也是悬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是爱尔兰和英国分道扬镳的重要导火索。
宗教改革前,英国和爱尔兰的居民,无论是凯尔特人还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都是天主教徒。罗马天主教甚至可以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控制西欧各国。
▲罗马天主教教皇,欧洲最高权力的象征。
为了抵制天主教闭塞主义,一场宗教改革在欧洲如火如荼。1529年,在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领导下,英国开始了宗教改革。亨利八世颁布最高法令,英格兰教会与罗马教会分离。自从英国走向独立自办宗教的道路以来,新教成为英国的国教。基督教的两个分支(天主教和新教)开始产生分歧。
在英国宗教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一水之隔的爱尔兰,当地凯尔特人在历史上更早接受了天主教。因此,天主教在爱尔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爱尔兰人没有加入宗教改革的浪潮。
▲宗教改革后英国和爱尔兰的基督徒示意图。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征服使他们与本土凯尔特人同病相怜,宗教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541年,亨利八世开始在爱尔兰岛上进行宗教改革,引起了爱尔兰民众的强烈不满,全国起义此起彼伏。
180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爱联合法案》,爱尔兰成为英国的一部分。此后,英国开始向爱尔兰北部输入新教徒,并在爱尔兰建立新教基地。
爱尔兰北部的居民逐渐从天主教徒转变为新教徒,这为未来的北爱尔兰问题埋下了隐患。
▲大量的英国移民造成了日后的北爱尔兰问题。
从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个多世纪里,英国的宗教政策使英国和爱尔兰的矛盾更加尖锐。在“维护天主教信仰”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双重理念下,爱尔兰的国家认同逐渐得到强化。天主教成为爱尔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旗帜。
▲1861年和1991年的宗教地图,颜色越红,新教徒越多,天主教徒越蓝。爱尔兰并入英国后,英国向北方输入了大量新教移民。
三、大饥荒,英爱走向决裂
为了缓解英国在爱尔兰的政治危机,182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天主教解放法案》,爱尔兰的天主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尊重”。
即使信仰得到尊重,爱尔兰和英国之间几个世纪的矛盾也无法通过和解来调和。1845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彻底粉碎了英国缓和英爱关系的努力。
从英国殖民爱尔兰开始,英国就不断通过政治手段吞并当地人的土地。新教贵族占据了大片肥沃的土地,而爱尔兰天主教徒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部分地区非常贫瘠。
▲爱尔兰岛的地形多为山地,土地比较贫瘠。
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后,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换就开始了。马铃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作物,被引入欧洲。
马铃薯不仅适应性强,适合推广,而且具有热量高、产量高、易生长、营养均衡等特点,逐渐成为欧洲人的新宠。
▲土豆传入欧洲后,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17世纪,爱尔兰种植了马铃薯。对于长期受英国殖民地压迫的爱尔兰人来说,高产的土豆无疑是福音。
随着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爱尔兰岛的人口出现了爆炸式增长。1760年,爱尔兰的人口只有350万左右,但在1841年,人口猛增至近800万。此时的爱尔兰,土豆几乎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食物。
但这一切在1845年发生了变化。当年夏天,岛上的马铃薯感染了“晚疫病菌”,导致马铃薯歉收。几周之内,病原体席卷全岛,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饥荒。
▲爱尔兰饥荒漫画图
这场严重的饥荒让300万爱尔兰人没有食物,到处都在挨饿。饥荒使爱尔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一以上(200万人)。
更糟糕的是,英国政府的冷漠让这场天灾变成了人祸。从美国出口到英国的粮食要经过爱尔兰,但是运粮船停在都柏林港,直接去了英国,没有给饥饿的爱尔兰人。
▲爱尔兰历史人口在1850年高达800万。大饥荒(红色)导致人口下降近200万,现在爱尔兰人口只有500万。
即使在饥荒最严重的年份,爱尔兰仍向英国出口粮食和畜产品,无异于趁火打劫。英国政府的行为加剧了饥荒给爱尔兰带来的灾难。
大饥荒的悲剧使英国和爱尔兰彻底决裂,也促成了爱尔兰民族的最终觉醒。
▲爱尔兰都柏林的大饥荒纪念雕像。
四、爱尔兰走向独立
大饥荒之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接连爆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爱尔兰人民发起了新的独立运动,试图获得自治,但都遭到了英国政府的镇压。
一战给了爱尔兰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在英国被一战摧残的时候,1916年4月,爱尔兰共和军发动“复活节起义”,宣布爱尔兰共和国脱离英国独立。
起义虽被英国镇压,但吹响了爱尔兰独立的号角。
▲复活节起义打响了爱尔兰反抗英国的第一枪。
1919年1月2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共和军暗杀了两名英国保安,开启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终于停火。
1921年,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盎格鲁-爱尔兰条约》,爱尔兰被确定为自由邦。
但历史上英国一直向该岛北部派遣新教移民,北部主要居民为新教徒。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这个岛的北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所以岛的北部选择留在英国,成为今天的北爱尔兰。
▲泰坦尼克号建造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
然而,对于爱尔兰人来说,这只是走向民族独立的第一步。1949年4月1日,爱尔兰通过了《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此后,爱尔兰宣布废除君主制,脱离英联邦,建立共和国。
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六郡(北爱尔兰)。
爱尔兰独立运动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后,爱尔兰北部和南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18年,爱尔兰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四。
独立前,爱尔兰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是英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独立后,爱尔兰共和国完成了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许多高科技公司,如苹果和谷歌,都选择将欧洲总部设在爱尔兰。
如今,爱尔兰的人均收入不仅高于英国的北爱尔兰,甚至高于英国,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欧洲硅谷”
作者:老鹰
编辑:托马斯(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