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近日,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
填志愿需要做哪些准备?
如何科学填报志愿?
选专业还是选学校?……
我们来看看-
先了解一下各地志愿填报的时间。
志愿填报,考生要做哪些准备?考生要为志愿填报做哪些准备?
第一步是熟悉政策。考生家长要对本省的高考政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哪些政策很重要,哪些政策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重要的政策当年有没有变化。比如常识、趋势、宣传、政策…比如考生家长至少要知道自己所在省有几个批次的志愿,每个批次需要填几个志愿学校,可以报几个专业。
第二步是收集信息。信息来源和渠道很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家长可以选择的权威渠道有: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各地考试院和高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报纸、广播和电视节目等。
第三步,精准定位。定位是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步。众所周知,高考招生时,一定范围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填报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名的。从高到低,排名越高,被录取的几率越大。志愿填报前的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者模拟成绩来定位自己,看看自己在班里、学校里、区里乃至全省市里的位置。
第四步,知己知彼。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知”的过程,除了政策法规,就是摸清各个招生机构的基本情况。比如学校的招生章程,招生计划,提高线,专业线,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学科特长,往年在本省就业和升学情况等等。
第五步,初选志愿。“志愿初选”就是结合自己的表现取向确定目标院校。完成第三、第四步的考生和家长,高考应该有方向了。这时,考生可以大致明确一些本省有招生计划的院校,并仔细阅读招生规定,比较院校之间的专业招生人数和录取分数线,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分数线和批次的院校。
第六步,模拟报表。“模拟填报”是将考生的高考志愿稿完全按照省市的志愿设置呈现出来,进行真实模拟。高考志愿全部网上填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再递补。每年志愿填报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操作失误、密码丢失等。再加上网络系统比较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准备了模拟。
“冲,冲,稳,稳”
浙江省衢州一中职业规划中心副主任王建议,考生和家长在等待分数线的同时,首先要了解规律,结合近三年尤其是2021年的招生数据,认真分析往届考生所在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信息,了解院校的实际情况,如办学历史、优势学科等。志愿填报时,王建议采取“冲、稳、保”的策略。例如,对于80个平行志愿,通常建议“20,40,20”或“30,30,20”。“冲、稳、保”的具体范围取决于考生水平和选考科目的综合考虑,关键是要有相关梯度。
河北省辛集中学副校长张英考说,“冲保稳”就是冲优势不大但喜欢的志愿,把有一定优势、喜欢的放在中间,把优势大、有把握的放在最后。
冲分维稳的策略在不同的分数段是不一样的。我的建议是:高年级上名校,第二高年级选特色,一般先分专业,把成绩低的学生留在学校。
高水平考生,多冲。国家对985、211、双一流大学投入很大,办学条件不错。重点大学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不太注重专业。入学后可以申请转专业。C9院校、985、211、双一流院校和少数普通院校的c以上专业,只要不是特别反感都可以申请。
第二高的分段候选人在“冲保稳”方面相对均衡。高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省重点大学的特色专业,然后可以通过考研转校,但是转专业方向是需要代价的。
一般成绩优先。普通本科院校在实力和声望上差别不大。考虑到考研方便,就业容易,选择一个优势专业更重要。
挑专业,爱好还是就业前景?
很多刚高考完的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意识和专业知识并不清楚,在选择专业时仍然有很强的无助感和随意性。很多人说“专业随便选,不太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会儿填志愿,一会儿苦读四五年”的悲惨局面。
本科专业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一批“冷门”和“小众”的大学学科逐渐走进考生和家长的视野。无论是少数民族专业文物修复、宝石鉴定、酿酒,还是原本冷门的专业精细化工、生态学、语言学,都开始呈现出“冷门专业不再冷,少数民族专业受追捧”的趋势。
但无论是传统热门专业还是新兴热门专业,都需要综合衡量,谨慎填报,谨防可能出现的“资源过剩”、“就业冷门”等问题。
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专业的内涵。一般来说,他们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否属于特色专业,专业实力如何,是否有硕士、博士学位,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占据什么位置,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生的就业方向,专业对学生在相关学科的成绩和身体状况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
把自愿的决定还给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最好是名牌大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志愿的问题上充分展现出来。有些家长还比较固执,主观决定了考生的意愿,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家长和孩子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顾问。应该给予儿童决定志愿服务的权利。
家长关心孩子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视志愿服务,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父母阅历丰富,社会经验丰富,该说的都说了。但是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
来源|综合自光明社教育家、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报等。
编辑|赵丽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