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
党的十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亿万人民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长期不懈努力,坚持“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生态繁荣导致文明繁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四月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林木葱郁,空气清新。
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深入五指山地区。
在心中,海南热带雨林是“国宝”。
这是5月19日拍摄的海南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地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丽珍摄
谈及建立国家公园等生态保护相关工作,说:“大自然的命运与人类息息相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历史,也是为了民族。”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引领中国亿万人民走上生态文明之路。
坚定走生态文明道路,源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
一个故事耐人寻味。
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带队到平潭调研。路过一个村庄时,他和战友们说起一段历史:乾隆十四年,当地发生了“一夜埋十八寨”的惨剧,无一人生还,只有一头猪逃脱。
沉痛地指出:“我们要在这里建立生态保护的反面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明白生态保护是我们的生命线。”
环顾世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
深刻指出:“生态繁荣导致文明繁荣,生态衰落导致文明衰落”,“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二者命运与共、兴衰与共的规律。
2016年新年伊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会让你失望。这个讨论不是关于发展,而是关于保护。”开门见山,许多与会者感到“像泼了一盆冷水”。
2016年以来,连续到长江上中下游考察调研,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深刻阐释长江经济带“共护而不开发”的辩证关系和战略考量。
这是5月19日拍摄的长江巫山段曲池乡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六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一起抓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还增强了长江经济带对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南有长江,北有黄河。
在三江源,他多次力劝保护“中华水塔”;在甘肃,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宁夏,被赋予“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任…
指出:“遵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我们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家的‘河流战略’确立了。”
自古以来,文明因水而兴盛。提出的“河流战略”是着眼于国家发展全局的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祖国的山河见证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关心。
秦岭,2020年考察陕西的第一站。
曾经,秦岭北麓的别墅群是违建,令人痛心。为了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作出了六项重要指示,推动问题的整改和解决。
迎着凉爽的山风,语重心长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说你手里握着多少真金白银,而是要为历史和子孙后代做这件事。这些都是要写进历史的,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要想成功,你不一定要在我心目中。你才是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恶名。”
这是陕西省Xi市长安区秦岭违法别墅“群贤别野”拆除后建设的秦岭和谐森林公园(2019年7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针对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湖滨地区违法建设、腾格里沙漠污染、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洞庭湖区夏塞湖非法短围等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零容忍、一抓到底。
“在生态保护方面,无论我是鼓励还是批评,都不是为了一时一事,而是为了大的生态和环境,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的话置若罔闻。
党的十以来,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用“四个一”体系阐述了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
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之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基本方略之一。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重大理念之一,污染防治是三大战役之一。
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准确,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更加系统。
《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得到系统部署;立法设立第六个五年环境日,实施“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建立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50多年前,年仅13岁的来到漓江。“当时就觉得河水很蓝,泛滥了。江边渔民鱼篓里的鱼都是金鲤鱼,感觉像童话故事。”后来回忆道。
2021年4月,我去了广西。在漓江岸边,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我最关心的是你们的山水。有什么能和这里的生态相比?保护桂林的景观是你的首要责任。”
桂林山水也面临着非法采石和采砂造成的生态危机。近年来,桂林大力治理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这是2021年4月25日拍摄的广西阳朔漓江照片。新华社记者曹玉明摄
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早就给出了答案。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考察安吉县余村时,明确提出“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
他在后来出版的《之江心语》专栏中解释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说,就是要绿水青山,还要金山银山。”
党的十以来,“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2020年3月30日,再次视察余村。
远处山青水绿,竹海连绵;附近草木成荫,溪水潺潺。村民们高兴地向介绍农家乐的经营情况和白茶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情况。
说:“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发展与保护共存的路径。
保护生态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降至8%以下,约占全球总量的11.5%,但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指出:“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快一点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须的。”。
2013年9月,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是河北。如果我们不下决心调整结构,我们将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一场“爬坡过坎”的攻坚战在赵岩拉开帷幕。以“断腕”之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关于发展与保护关系的重要论述,加深了人们的认识;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只有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未来的发展才会有大的进步。”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科学系统的规划。
在心中,“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于“生活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系统思维的科学方法。
2013年11月,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统一保护和恢复”
后来把“草”和“沙”都写进去了:推进景观、森林、田野、湖泊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利。
游船行驶在西溪湿地水道上(2021年3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翁宇摄
盛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河流、湖泊和港口充满了鸟类和野生动物。
20多年前,这里的河流里堆满了垃圾,大量居民因为环境恶劣而无奈搬迁。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支持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西溪湿地迎来了全新的变化。
2020年3月,走进西溪,沿着绿堤、福地,考察湿地保护和利用情况。他反复说,“要坚定不移地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全力维护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针对人民群众对环境更加美好的新期待,言辞坚定:
“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必须下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问道:“空有几个人能有好的燃气质量?”
“70%。”
有人插话说:“有时候要看天气。”
接过来说:“不能只借东风!凡事靠人努力。”
志愿者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灵峰街道灵峰湖清理垃圾(2020年8月13日摄)。新华社发(夏鹏飞摄)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人民蓝天白云,星光灿烂”;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还老百姓一片碧水、绿岸、浅鱼”;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为人民保留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党的十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向污染宣战,坚持“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理念,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建设和谐美好家园——“只要是对全人类有利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做,去做好”。
今年4月21日,英国弗朗西斯·荷兰学校的学生们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来自中国的回信。
在信中说:“地球是一个大家庭,人类是一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应该合作应对。”
习还向孩子们发出亲切邀请:“欢迎与中国的小学生们交流,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后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积极建设者。”
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收到回信都很高兴。8岁的学生情妇玛侬想告诉Xi爷爷:“学生们非常关心气候变化,每个人都认为帮助世界变得更美好非常重要。”校长露西·埃尔芬斯通说,回信承载了对青少年参与应对世界问题的殷切期望。
采取主动的中国,有责任共同建设地球家园。
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明确指出“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2015年11月29日,抵达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
在会上阐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达成《巴黎协定》方面的立场;会后,我们举行了多次双边会晤,与各方深入交换了意见。
2016年9月3日,一场特殊的仪式在杭州西湖国宾馆如意厅举行。
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郑重递交了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批准文件。
“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首份气候变化声明,率先签署《巴黎协定》。中国向联合国交存批准书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这样说。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贡献,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力争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的话掷地有声:“只要对全人类有利,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做,并且做好。”
2021年9月21日,通过视频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六项全球发展倡议,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
指出:“中国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需要中国的努力。”
不投靠,迎难而上。中国在“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陆续发布,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这是贵州省威宁县平庆光伏电站和大海子风电场(2018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率先发布《中国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家规划》,全面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多次提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国际主张。森林资源增长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
今天,中国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设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与世界各国共建清洁美好的世界。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峰会上,发出建设清洁美好世界的“中国声音”,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同心同德,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而努力。
2022年1月17日,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用三个“全力以赴”再次展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坚持碧水青山是宝贵财富的理念,推进山、河、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管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也会不负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同心同德、不懈努力,必将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美好家园。(记者高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