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虫创意
高考要不要取消英语?这个问题今年被频繁提及。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负成为应有之义。前几天有个教育工作者认为,要做好考试改革,比如把外语从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修科目。
回顾几十年的高考改革,考试内容的改革一直在不断演进。真的要取消英语吗?
针对这个问题,教育界众说纷纭。有学者不赞成高考取消外语科目,认为外语不能退出高考。
此前江苏12年高考,英语从150分降到120分,语文和数学分别提高到200分。但今年新高考改革实施后,这种科目分数的调整模式将不复存在。
事实上,“取消高考英语”已经提出好几次了,英语在高考中的主课地位从未动摇过。
业内人士建议改变。
落实“双减”政策,一方面需要校内教育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好考试改革,比如把外语从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修科目。
近日,在第六届“新融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岑建军就减轻教育负担发表了上述观点。
岑建军认为,学好英语是辛苦的,但如果长时间不用,就会忘记。因此,在推广英语的过程中,不宜对所有学生都有同样高的标准。但是高考把所有学生都当成国际化人才,要求他们听说读写样样都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好。
有人计算,在孩子学习时间最好的10年里,有将近1/5的时间是花在学习同等难度的外语上。但是,以后孩子不会真的使用外语,不同专业使用外语的频率会更加不同步。
“高考取消英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著名教育家、知名教授,近年来不乏重量级人物提出类似建议。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委员徐进建议,义务教育阶段不再将英语等外语课程设置为与语文、数学相同的主干课程,高考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置为必考科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NMET的英语加剧了城乡教育不平等。越好的大学收费越低,而三本大学收费高达几万元,而且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
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孩子英语成绩不高,导致在与城市孩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姚洋认为,取消高考英语考试,以英语成绩作为参考分数,可以对城乡教育均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英语作为主课的地位“岌岌可危”,社会上关于英语不安全的小道消息不时在四处游荡。“上海把英语踢出考试了!”不久前,一条消息在网上疯传。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上海市教委发文,“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限语文、数学”的老规矩被市民视为上海减负新规,在朋友圈里跑来跑去。
其实早在2007年,上海市教委就出台过类似文件,“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和数学”。
“上海高考英语将大幅降至50分!”另一条消息不久前也在网上刷屏了。后来上海市教委否认了该传言,该消息被证实为谣言。
农村地区是问题所在。
听起来“高考取消英语”以后会越来越普遍。上海的英语谣言很多,但并不奇怪。
上海作为全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城市,近年来实施高中招生改革,将优质高中的大部分招生名额直接分配给初中;出台新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全面实行市民同招、初初私企过度摇号。
相比十几年前,上海已经落实了学校减负的各项规定,有了更合适的现实土壤。“小学取消期中考试!”“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联考或月考!”类似的规定,现在有了更实际的可操作性。
同理,“不再考英语”也有其背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优越的外语环境,成为了自身人口外语需求的驱动力,所以孩子不必仅仅为了考试成绩而学英语。
当然,上海的做法,比如“不再考英语”,并不适合全面推广,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指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重点学校、高等院校根本不是问题,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在几年前的调研中发现,农村教育最大的瓶颈在于师资短缺,教学水平低,好老师留不住贫困地区。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课在贫困地区根本上不了。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最缺的就是英语老师和音体美老师。
问题随之而来。“高考取消英语”减轻了农村学生的压力,但农村学校的外语教育与城市学校的差距正在拉大,这仍将影响农村学生未来进入大学和社会后的发展。
随着R & D.com注册制的开放,各高校近日发布了2022年硕士招生简章。很多985高校都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对考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相关要求,各大高校也在逐步提高对英语能力的要求。
由于综合能力不足,近年来很多农村学生进入名校后缺乏长远发展的潜力,在不平衡的心态下自称“985废柴”,精神世界相当压抑。
主菜的地位不可撼动。
是否取消高考英语,直观明了,要看高考英语分数的变化。
此前,江苏沿用12年的“3+2”高考模式,将英语从文理科150分降到120分,语文和数学相应提高到200分。
但新高考改革实施后,这种学科分数的调整模式没有了。从今年开始,江苏高考将实行“3+1+2”方案,每门语文150分。
在新高考改革过程中,无论是上海等第一批试点省市实施的“3+3”方案,还是后续试点省市实施的“3+1+2”方案,“3”代表的不仅仅是全国统考的科目数量,还有同样的主课地位。
比如上海高考,除了语数,也被称为三大,150分。其中,外语考试机会两次,考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次数。较高的分数记入高考总成绩。
杨东平指出,英语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学习、如何测试和如何评价。没有必要一刀切,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同样的水平。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可以根据需要指定不同的等级对待和分类考试。
杨东平认为,英语高考的改革方向是脱离目前的集中考试模式,成为社会化的多元考试。英语社会化考试和等级考试已经非常发达和成熟。
北师大资深教授、中国教育30人论坛成员顾明远不赞成高考取消外语科目,认为外语不能退出高考。
顾明远认为,在当前国际化、全球化的社会中,外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考语文采用社会化考试、一年以上等级考试等新方案是完全必要的。高校在招收新生时,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制定外语等级要求,以免被分割。
我们常常在想,学外语到底有什么用?
美国语言行为学家莱拉·博格迪特斯基(Laila Bogditsky)指出,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我们所说的语言,语言会对思维做出反应。语言的确是塑造认知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改变人们说话的方式,思维方式也会改变。
或许,我们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学一门外语,更是换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