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考改革进入新时代
8年5批29个省份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行列。
6月27日,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同日公布高考改革方案。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起,普通高考实行“3+1+2”模式。
高考一直是牵动千万人神经的大考。它不仅关系到成千上万学生的命运,也揭示了几篇看似鸡毛蒜皮的论文背后的高校“怎么选”和基础教育“怎么教”。
高考承载了国人的很多期望。人们期待它不仅能成为每一个有梦想的学生向上流动的通道,还能为国家选拔高素质人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从未停止:1999年实行“3+X”科目改革;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首次实现全面网上录取,同年北京尝试自主命题;2003年,部分高校开始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党的十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高考改革也在走向更深层次。
正如在2014年8月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所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招生的考试招生模式,完善促进公平、科学选人、有力监管的体制机制,构建连接各级教育、认可各类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先行试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清晰,“作战地图”呼之欲出。
同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上海、浙江两省成为首批试点。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当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三个月后的12月16日,两项配套政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和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出台。
2014年9月5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的第二天,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头版撰文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这次改革深刻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实施的最全面、最系统的顶层设计。”
自此,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三年后的2017年,北京、山东、天津、海南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紧接着,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启动第三批改革。
2021年,、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另外7个省份公布了“新高考”改革方案,成为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2022年,河南、山西、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8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
从2014年到2022年,八年五批,29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这也意味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制度基本形成,我国大部分省份进入新高考时代。
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
2017年高考,上海的高考作文成为讨论的焦点。
作文题目是这样的:预测指的是预先推测。人生充满变数,有些人愿意接受人生的预测,有些人则不愿意。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人们的热烈讨论,不仅是因为他们对高考的一贯关注,更是因为上海和浙江作为高考改革的首轮试点,迎来了“新高考”的首次落地。
在关注具体话题的同时,人们更关注改革释放的信号。
沪上一位一线语文老师在接受中青报·Zhongqing.com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题目在思考的同时关注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高考命题专家也强调,该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和层次。即使考生选择了某一个观点,他仍然可以在选择的观点上进行深入思考空。
专家强调的“选择”是高考改革传递的重要信号。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五批改革省份公布的各省份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总体框架一致,考试科目和安排大致可分为“3+3”或“3+1+2”两种模式。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采用“3+3”模式,之前的“3”是语文和数学。
第三批改革以来,相关省份充分考虑了当地原有高考模式、生源数量、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3+1+2”考试模式。“3”仍是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考试;“1”为首选科目,考生必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任选一科;“2”为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科中任选两门。这一微调“进一步突出物理学、历史学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使改革更加精准地符合地方实际,更好地满足地方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大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论哪种考试选拔模式,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
“新高考”“首秀”之后,时任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的边新灿在接受中青报·王忠清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在我们进行的5000多人的问卷调查中,70.17%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和60%以上的学生及家长一致认为,取消文理科的必考和选考,扩大了选择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考其所长,录其所愿”,改革让学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当然,高考改革不是为了改革,其背后是评价改革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方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省(区、市)要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到2022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同时,为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根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26个省份和兵团实施了新课程教材,另有5个省份也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新课程教材。
在高等教育领域,2020年启动强基计划,探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选拔机制。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面向相关高校招生,重点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其次,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过程中对学生的多维度评价,将考生的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综合考试成绩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转化为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招生,体现了对学生更全面的考查和评价,改变了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再次,强基计划招生实行小班化、导师制,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两年来,强基共招生12000余人,生源质量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
职业教育方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生,初步建立技能型人才选拔模式。推动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到2021年,全国通过分类考试的考生超过300万人,占高职招生计划的60%以上。
守住高考公平正义的底线
时间已经到了2021年。
2021年2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强调,招生计划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人数较多的省份倾斜。
类似的“强调”也出现在之前的文件中。
事实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早就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了。早在2008年,就启动了“支持中西部高校招生协作计划”。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特别提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继续实施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合作计划,安排东部地区高校专门招生名额到中西部地区招生。同时,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计划,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是“底线公平”和“起点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倾斜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持续实施,年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2万人,总招生人数超过82万人。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了多方认可,高校满意度80%,学生满意度90%,地方满意度100%,形成了确保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在落实教育公平的道路上,除了加法,还要做减法。高考加分是减分最明显的。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考试加分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加分过多、分值过大,甚至资格造假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因此,2014年明确指出,要大幅减少和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对于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要合理设置加分项目。同时,加强对考生加分资格的审查,严格认定程序,进行公示,加强监督管理。
2015年,教育部出台政策,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优秀事迹等五类全国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加分项目。2018年,上述加分改革正式落地,高考加分项目减少63%。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教育部积极引导各地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发展,深化高考改革,准确确定加分资格条件,合理减少加分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肯定。
教育部部长怀曾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把人民满意作为重要的检验尺度,始终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一方面,选择性越来越多,招生机会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另一方面是越来越严密的制度笼子。当温度和尺度越来越完美融合的时候,我们是在守住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的底线。
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有必要为具有艺术和体育专长的儿童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通过进一步强化统考,严格选拔标准,引导高校停止盲目组织校考,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考试负担和经济负担。”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问题越清晰,改革的路径就越清晰。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立德庶人实施机制,扭转教育评价不科学导向,坚决克服唯成绩、唯学业、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的指挥棒问题。
改革仍在继续…
中青报记者范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7月04日05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