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日报》报道,2月16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举行表彰大会,表彰重大成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向“重大功勋奖”获得者、石颁发证书和奖牌。
陈刚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向、石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感谢,向扎根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的干部人才和奋战在高原各地区的广大人才表示崇高的敬意。
陈刚为王光谦颁发证书和奖牌(来源:青海日报新媒体视频截图)
陈刚表示,省委、省政府首次举办立功表彰大会,是深入学习贯彻省二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部署的有力举措,是对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校长的充分肯定。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关于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依托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合作机制, 并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的蓝图,多谋人才、多用人才、多做育才事,着力补短板、优劣势、强底板。 要大力宣传以、石为代表的广大干部人才支援青年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形成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陈刚向石颁发证书和奖牌(来源:青海日报新媒体视频截图)
王光谦、石在致辞中表示,深感青海省委、省政府的荣幸,衷心感谢他们对个人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青海,努力为青海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大年主持会议,副省长杨志雯宣读了《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给予同志重大贡献的决定》和《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给予石同志重大贡献的决定》。省委常委、秘书长朱向峰出席。
两位京籍校长、石,为青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光谦:站在高原上,你可以看得更高。
王光谦(数据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据《青海日报》报道,王光谦196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1978年考入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在水利系学习。本科毕业后,他考入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并顺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员。
自1992年起,他一直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清华大学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泥沙研究室主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青海的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做出很多牺牲,可能也会影响学业的提升。”2013年7月的一天,正在外地出差的王光谦接到学校的电话,咨询派他去青海的事宜。对方对在青海工作后可能遇到的困难直言不讳。
“如果组织认为我合适,那我就去!”王光谦没有犹豫。
此时,被誉为“黄河院士”的王光谦,凭借其在水沙理论和黄河治理领域的突出贡献,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在清大走马上任无疑有很多困难,但他明白这是他作为清华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我可以拿起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第四任校长的接力棒,带领青海大学再上新台阶,努力为青海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2013年7月,王光谦接任青海大学校长,成为青海大学和青海高教史上第一位院士。如何提高办学实力,如何使青海大学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是王光谦来到青海后思考最多的事情。
“我来的时候,青海大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离一流大学还有很大的距离。光有特色是不够的,还要有水平。”王光谦说,“我的任务是帮助青海大学成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化大学。”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211工程”非“985工程”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平均人数为635人,占教师总数的40.71%。而青海大学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有99人,仅占8.1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等高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王光谦提倡“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硬”——既要注重培养人才,也要注重引进人才。为了尽快打开局面,王光谦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出一种新的对口支援模式:从派出部门负责人到团队引进,转移了对口支援的重心,整体提升了青海大学的科研水平。
和青海大学一起,王光谦正在追赶国内一流大学:2013年实现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零突破;2014年获得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批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颁布《青海大学“十三五”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2016年,经省厅批准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位列全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共建”中西部地区14所高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批准青海省唯一重大贡献奖;2020年获批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青海省唯一重大贡献奖。批准“教育部三江源生态系统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
2021年新增水利工程、本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4个一级学科授权点;被科技部批准为“青海三江源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批准青海省唯一重大贡献奖;2022年,再次入选全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6个国家重点前缀实验室的认可;批准1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22年7月7日,王光谦不再担任青海大学校长。他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有人曾问王光谦,你在青海的科研是否受到影响。王光谦回答说:恰恰相反,站在高原上会让你看得更高。
石:六十岁来到青海,是我一生的荣幸。
(来源:官方网站,青海师范大学)
据青海日报报道,2018年7月,时任北师大常务副校长的石积极响应国家对口帮扶青年的号召,参加“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计划”,投身青海教育事业,出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
“这是一个员,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无话可说,更别说多问了。”六十岁的石,踏上了投身高原教育的新征程。
四年来,在党委的全力支持和师的领导下,青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青海师范大学全国排名从2018年的525位跃升至2022年的259位。学校跻身地方一流大学行列,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师范院校最核心、最本质的工作是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进而推动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2018年之前,青海师范大学的定位是应用型综合大学。学校开设了很多专业,包括教师专业。作为师范大学核心的师范专业并没有取得新的成绩。上任后,石考察讨论,经省政府同意,对学校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为一所师范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
“青海省有近600万人口,每年有数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但高考录取分数线远低于周边省份,尤其是内地发达省份。师范大学作为教师的母机,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是它的天职。”石坚信,只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青海的教育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石从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教育学院入手,与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接,从建章立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院发展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动员全校资源,在资金、人才、教学设备等方面支持教育学院的发展。,激发了学院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
2019年,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青海省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上半年,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从整个学校层面来看,拥有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学院并不多。
2019年,石针对高海拔、多元文化、欠发达的特点,针对教育学院的科研方向,提出了高原教育的理念,倡导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高原智慧教育、高原儿童大脑认知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
为此,他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首届高原教育高峰论坛,听取他们的建议。截至目前,高原教育高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高原教育的概念在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22年,教育学院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育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科研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石不断优化和调整学校的专业布局。9个专业获批国家一级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获批青海省一级专业建设点,3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3门课程入选思政示范课国家级课程,实现了17个师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全覆盖,巩固和发展了学校教师教育的主体地位和规模优势。
在青海师范大学的工作人员眼里,石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对生活要求不高。一个鸡蛋和一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很多时候,石忙得顾不上吃饭,和其他老师一起从食堂打包饭菜送到办公室。午饭后,石把抱回宿舍,也就是晚饭时间。
石先后7次参加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每次都是十多天,所到之处都是条件艰苦的高海拔地区。总共100多天,行程4万多公里。
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他每次从北京回来,要么坐最早的航班,要么坐最晚的航班,牺牲休息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
石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影响了他身边的一大批人。2022年11月,石卸任青海师范大学校长。
“六十岁来到青海,是我一生的荣幸。我们只是想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多一些‘奋斗’,多一些坚持和真实。”石对说道。
来源:青海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