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答案及详解第一卷
(仅供参考)
完整试题请参考“(新全国高考第一册)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
一、现代阅读(35分)
(一)现代阅读(此题共5小题,19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一项不正确的(3分)。
a莱辛是历史上第一个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人,他的《拉奥孔》对现代诗画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表现了拉奥孔纠结的表情,又不让其丑陋,体现了希腊艺术安静庄重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拉奥孔的表现手法;第二,蛇出没的部分;第三,人物有没有穿衣服。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诗和画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个领域的主题范围。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有效的答题区间,再仔细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异。
错误B,出自第四段,“据史诗记载,拉奥孔被时大声尖叫;雕像中,他的脸只露出微微的叹息,有着希腊艺术特有的宁静和肃穆,“希腊人不怕在诗歌中表达痛苦,但在造型艺术中,他们总是避免痛苦造成的面部肌肉和肌肉的丑陋。”可以看到,雕塑《拉奥孔》并没有表现出拉奥孔被纠缠的表情,而只是表现出一种微微的叹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有一项是正确的(3分)。
A.因为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即使是再高明的绘画,在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也没有诗歌那么生动清晰。
B.绘画只能将被画物体定格在某一瞬间,所以后人无法根据画作推断出被画物体的动作过程。
C.《红杏出墙春》、《春风绿江南岸绿》、《两山宽寄绿》等诗词化静为动,用行动描绘风景。
d沈括质疑唐朝的传说。从这个例子来看,后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没有道理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做这类题的时候,第一步是抓住信息的要点;第二步,从选项到选项,总结分析,判断对错。
A项,“因为诗歌是时间的艺术,所以即使是再高明的画,在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也没有诗歌那么生动清晰。”说法太绝对,原文没有依据。b“因此后人无法根据画作推断出被画物体的动作过程”过于绝对。d“后人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之一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3分)a .诗只有空精神才是美妙的,能画出来的诗还是眼中的金筹码。
B.作家看不见的画和画家看得见的写是不同的,但很有趣。
C.诗画的完美结合,就是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意境”。
d图可以显示丘比特用弓瞄准一个人,而诗歌可以描述一个人是如何被丘比特的箭射中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观点的总结和推断判断能力。回答这类问题,要把握文章的观点再做判断。本文认为“诗画异质”是指诗画不同质,画适合表现“物”或形式,诗适合表现“动作”或事件。绘画只能表现某个时间点,但动作是一条直线。
ABC“能画出来的诗在眼里还是一片金”和“作家看不见的画和画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写,痕迹不同但趣味相同。”“作家看不见的画和画家看得见的写是不一样的,很有意思。”说的是画与诗相辅相成,而不是“诗画异质”。D项“画丘比特用弓瞄准一个人”表现的是一个静态的时间点,“一个人如何被丘比特的箭射中”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恰好支持了“诗画异质”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1和材料2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材料一:根据莱辛的观点,诗画不是同质的,然后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论的背景,进而讨论诗画异质的原因。最后补充一点,诗和画虽然是异质的,但是可以相辅相成。②第二份材料首先提出了中国古代绘画诗有不同质的类似观点,然后论述了莱辛不仅把“物”、“情”、“物”、“形”分开,而且把它们与时间和空结合起来的论点。最后引用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例子来证明绘画只是表达了空中的平行柱,并没有表达时间上的继承。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写作脉络的分析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原文,根据文章内容划分段落,明确文章的思路。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和总结句。其次,记住答案格式,使用连词:先…,后…,再…,最后…,这样层次思路就清晰了。
5.《康师》有句话叫“手挥五弦易,手挥五弦难”,顾恺之说绘画“手挥五弦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①材料阐述了“诗画异质”的观点:绘画只适合描写静物,因为一幅画只能表现某一个时间点,不可能瞬间超越物理状态和场景;动作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是一条直线,所以动作不适合作画。(2)“手挥五弦易,目送你回洪难”是因为画家用笔作画,表达“手挥五弦”瞬间的物理状态和情景并不难,而“目送你回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人物和在不同时期的连续动作和内心活动,远非画出来容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和应用的理解能力。考生应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挥五弦”和“回望洪”的特点进行答题。在回答问题时,要清楚地总结和引用材料中关于诗画异质的观点,也要分析和说明顾恺之演讲中两幅图的特点。
(2)现代文学阅读二(此题4小题16分)
6.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是正确的(3分)。
A.用煤油罐改造水桶,既显示了王木江的灵巧,也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江的评书充满了新的意识,他的灵感来源于《八阵》以及《一点新闻》。
C.石门阵的故事是根据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改编的,“朝子”、“小耳朵”等鬼子都是真实存在的。
d王木江因为追求完美的工艺,做不出理想的衣柜。他对着自己的手叹了口气。
答案:b
分析:A为后面部分的故事发展做铺垫,后面部分没有计较。c麻子,小耳朵不是真人,是王木江根据观众的长相虚构出来的。d王木江因为战乱可以做精致的衣柜。
7.以下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其中有一项不正确(3分)。
A.小说从王木江重温诸葛亮八阵的故事开始,然后写村民的表情。就这样,在石门阵的故事正式上线之前,王木江善于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的脸,用了“有的留胡子,有的长麻……”而不是“有的留胡子,有的长麻……”,突出了不同脸最显著的特征。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配合王木江的叙述,如小美等人的插话,王木江的干咳,甚至与故事无关的驴叫,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D.小说讲的是王木江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集的结构相当巧妙,不仅使小说的叙事更加复杂,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样。
答案:c
分析:驴叫并非与故事无关,“好像怕被日本兵抓住。”驴叫表现了人民对日本人掠夺的仇恨,也夸大了故事的张力。
8.王木江讲石门阵的时候,很多地方都用了重复的手法。这种叙事方式的效果如何?(4分)
回答:重复的手法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观众的思想,让观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灌木丛后面有人吗?没有。”
重复的手法,扣人心弦,内容引人入胜,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朝子盯着一户人家的门,默不作声。”“小二也盯着那家的门,一言不发。”“向左看:石门。”“向右看:石门。”“石门。石门。石门。”
说明王木江很会讲故事,也让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察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画出文中使用重复手法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别理解它们的作用。因为重复出现在王木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王木江讲给观众听的角度,以及表达人物的角度来分析效果。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正文分析一下。(6分)
答: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门”,如“木门烧开了。”上次苏家峪没有把门板都烧了。“木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二是指石门,是团结一致抵御侵略的“门”。“守住城门不关二门”就是团结一致将侵略者挡在国门之外。
三是指没有门,“处处夜不关门”,这是人民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解析:考察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对文本进行梳理,由浅入深的思考。首先找出几个写着门的地方:“鬼兵正在从石门阵撤退”,“他们什么也没看见,但看见门上全是石头——石门”和“只要不是木门。木门被烧开了。上次苏嘉瑜没把门都烧了。”“守住大门,不要关上第二扇门。是的,如果我们烧了门板,我们晚上就不会关门了。”“我很认真的记得,真的是到了晚上各地都要关门的时候了。”然后,本文中的“门”分为三类:木门、石门、无门夜不闭户。最后,结合小说主题,分别写出这三种类型的门的作用或深层含义。
二、古诗词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20分)
10.对于课文波浪线部分以下断句,正确的句子是(3分)。
A.当初/当皇帝要壮大宗室/要让天下老皇帝/然后从三哥和哥哥的儿子/虽然儿女为王/有几十个王/他心平气和地问大臣们/封天下宗室有多大好处/
B.当初/当皇帝要壮大宗室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于是皇帝从三弟三弟的儿子那里心平气和地要求大臣们/虽然儿女为王/天下有几十个王/对天下有利/
C.当初/当皇帝要壮大宗室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于是皇帝心平气和地问大臣们/封天下宗室/获利/
D.当初/当皇帝要壮大宗室/要让天下老皇帝/然后从三哥和哥哥的儿子虽然都是孩子/都是国王/几十个国王/却心平气和的问大臣/封天下宗室/受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使断句突破文言文断句的常见标志和意义。“强宗室”和“治天下”是完整的意思,不可破。可以先排除a和D,再以“利天下”来判断B。起初,唐高祖想通过壮大皇室家族来征服世界,于是远房表亲和他们的儿子,甚至孩子和孩子都被封爵,前后有几十个人被封爵。唐太宗继位后,问群臣:“让皇族子弟都做王,对天下好吗?
11.以下对文中加词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3分)。
A.甲子,甲为天干第一名,子为地支第一名。茎和枝匹配年、月、日的日期,即文本中的日期。
B.宗室是古代社会对与君主同宗的血亲的称谓,历代称之为宗室。
C.海之内,即国之内,古人认为中国的疆域四面环海,故称境内。
D.普通事务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廷以上的各种与军事有关的紧急事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根据上下文还可以推断,共同事务不是指朝廷的紧急事务,而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也指负责这些事务的人。
12.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3分)。
A.唐太宗赞同冯德毅的意见,认为天子养民,不应劳苦百姓养族,于是把除立功者外的宗室王都降为郡王。
B.在讨论制止盗窃这件事的时候,有人建议用重典来治理。唐太宗认为应该减少赋税,选拔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但严刑峻法并不能达到目的。
C.唐太宗问张政治,说隋朝的灭亡是由于国王的专制权力,使下诀被掩盖。王若能任贤能大臣,定能整风。
裴举是隋朝的一位老大臣。进入唐朝后,他忠于国家大事,拒绝当面臣,敢于直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提出抗议,在公开场合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和表扬。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B项中“严刑峻法达不到目的”是错误的。原文只是说“重法恶用”不代表严刑峻法达不到目的。
13.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患此病的官员往往受到惩罚,使者试图贿赂他们。
(2)恨之则忠,乐之则忠。
答:(1)唐太宗担心许多官员收受贿赂,所以他在身边秘密安排人对他们进行测试。
(2)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忠臣会变成叛徒;君主爱听忠言,所以汉奸才会成为忠臣。
解析:一个句子的翻译需要结合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实体词(1)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苦”、“使”、“责”,需要准确翻译。
(2)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恶”、“过分”、“别扭”、“高兴”,需要准确翻译。
14.《子同治鉴》作者司马光在文末评价说“君也善,臣也美”。这句话的道理是什么?他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3分)
回答: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国王是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当柱子移动时,影子也会跟着移动。
皇帝的性格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正直,因为臣子会模仿君主。
(2)目的是表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朝臣树立榜样。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写作目的。首先要解释一下“君显其貌,臣显其景”这句话。《子同治鉴》是专门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得失的著作。其创作目的是警示君主如何从历代的教训中吸取教训,给考生答案以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面三个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高道德和执政水平,为臣子做表率,实现君臣良性互动。
(2)古诗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是不正确的(3分)。
A.从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接近白居易的《琵琶行》。
b .第三句用“只剩一条带水的衣服”的典故,表示朋友间“天无绝人之路”的意思。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怀恋长安,常到北京看宫的白居易。
D.诗人最终澄清了他的朋友。虽然目前降级,但他还是大有前途的。
答案:b
解析:此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情感的把握能力,也考察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能力。B项中,第三句是诗人曾听说滦水如衣带萦绕,是对这里景色的描写,并没有表现出朋友间“且天仍为邻”的意思。这一条对典故的解释有误。
16.关于这首诗,前人认为第二句已经含有委婉劝告的意思。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观点?请简要分析一下。(6分)
答案:①第二句“慧远林东居无定所”,用“慧远”和“林东”两个意象,表达了和尚“居无定所”这种对世界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以提问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注和忠告,含蓄地劝告朋友们不要轻易逃避和排斥官场。②对联中的“莫曼”“青云依旧”等词,直接劝告朋友们不要过分沉浸于佛法之中,相信自己仍能登顶,表达前途无量的鼓励。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诗歌鉴赏能力。题干中“包括委婉的建议”的意思,已经提示考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诗人用了什么技巧来建议?既要判断诗的表达,又要理解诗的寓意。诗中劝告的意思是“会元洞森林住在那里吗?”以及“莫满拘玉华社,青云尚未来”。前者用典故提问,后者直接表达安慰之意。只要把这两首诗结合起来,诗人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就能得到解答。。
(3)名篇名句听写(此题共1小题,6分)
17.在下列句子中填入空所缺的部分。(6分)(江苏、山东等。)
(1)坛子和绳枢的儿子是保护自己的人。
(2)人可以嘲笑别人,但自己有遗憾。
草在春天又变绿了,但是啊,我朋友的王子,你呢?。
背第一题和第二题没有难度,只要按照题目和语义的提示,注意“瓮”的写法,不要把“自己”写成“已经”;第三题考察古典诗词的常识和诗词储备。题目很巧妙,难度不大。
17.在下列句子中填入空所缺的部分。(6分)(海南、重庆等。)
(1)倒伏粮,三月收粮。
(2)照镜子,看到的是自己,多远就有多远
(三)隔着三秦之墙,隔着一层雾,隔着一条河(送别杜赴蜀)
此时心里一寸都没有。哪里可以看到三秦(杜甫的冬至)
分析:
背第一题和第二题没有难度,只要按照题目中的题意提示,注意“易”“窥”字的写法就可以了;注意第二个问题中“然后”的提示;第三题重点考查古诗词中的地理名词,用指定的关键词“三秦”填写诗词,考察考生的诗词储备。
三、语言的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I(此题共3小题,11分)
18.依次填写横线上的单词,合适的都是(3分)。
A.两者相辅相成,噪音无穷,独具匠心。
B.相映成趣,要活泼,要非凡,要连续,要原创。
C.相映成趣,喧哗不绝,汁醇味正。
D.热闹无穷,汁多味醇
答案:d
解析:“相映”是指各种光线、颜色的相互反射,含有积极的意义,而“相映”则是客观事物的相互反映。原来的“传统与现代”、“相互反思”的描述更为贴切。“吵”的意思是吵闹,略带贬义,不符合元宵节线上活动的语境。“连绵不断”常用来形容山,这里用“川流不息”来形容川流不息的人、车、马更为贴切。“汁多味醇正”强调的是味道的纯正和原汁原味,与原著“古风新韵赞文明”不符,不如用“汁多味醇正”。
19.文中有波浪线的句子选错了。以下变化中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布道者言辞平实,语气幽默,讲道内容非常接地气,让看直播的人既听又记。
B.主讲人言辞平实,语气幽默,宣讲内容非常接地气,让看直播的人既听又记。
C.演讲者平实的话语,幽默的语气,说教的内容都很接地气,让看直播的人既听又记。
D.布道者平实的话语,幽默的语气,非常接地气的宣讲内容,让看直播的人既听又记。
答案:d
分析:首先看句子结构,句子结构要一致,平实的文字,幽默的语气,和非常接地气的宣讲内容句子结构要一致,有偏差。其次看选词,“因”后面往往是不好的内容和不好的结果,所以选“使”。
20.本文中有横线的句子使用双重修辞。请简要分析一下它的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①对偶作文分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结尾平仄。上界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界主语“秧歌花鼓”,上界谓语“描写城乡风光”对应下界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2)表达效果: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加凝练,句式更加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描绘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特点和新气象。
分析: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题分析对偶的构成,第二题分析对偶的表达效果。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语气等角度分析,表达效果要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性等角度分析。
(2)语言运用二(本题共2小题,9分)
21.将下列语句填入括号内,最合适的是(3分)。
A.雪变色是微藻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由于一种微型藻类衣藻的繁殖。
C.雪的颜色变化是由微藻衣藻的繁殖引起的。
D.衣藻是一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导致雪变色。
答:答
解析:句子衔接题要注意前后的衔接联系,所以排除C和D。A、B选项中A的句式更加准确严谨。以上是“研究者分析”,所以下面应该会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所以选a。
22.请在正文横线处写出恰当的句子,使整段内容完整,意思连贯,内容恰当,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①冬季日照不足时为绿色;③它加速了积雪融化。
解析:第空后说“它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阳光足够温暖”,所以第一句就填在横线上:日照不足的冬天。第二个空下面说它成熟了会由绿色变成红色,所以填横线:未成熟时绿色。第三横线空说:加速融雪,可以和后一句“加速融雪”联系起来。
四、写作(60分)
参见《全国新高考第一卷作文题解析及水中写作》
微信官方账号欢迎关注“淮阴语”微信!今天更新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免费推送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