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人写的一篇关于他女儿的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刘继荣著),以及一篇意味深长的高考作文题目《站在(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引发了我对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思考,于是这篇文章应运而生,“做一个普通人。
教育以人为本,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要命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一直高度关注的重要命题;引导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每个学校、校长、老师非常重要的课题。
回顾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教育宗旨从来都是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从来都是属于从高处着眼、从低处起飞。在国家教育宗旨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的各级学校和许多家庭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也把追求培养人定位在了非常高的位置。
当我们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PRC)70多年的教育发展史,我们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几乎可以用“学习英雄历史”这一句话来概括;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育学生向英雄学习,希望所有学生都成为英雄的教育史。五星红旗刚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学生选择向人民子弟兵学习,就是向学习,还有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我们的学生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可爱的人”,其中黄继光、邱就是典型。之后我们学生的榜样换了一次又一次:项、、张,“草原英雄小姐姐”龙梅玉荣、雷锋、王杰、欧阳海、焦、王进喜、史传祥、陈永贵、张铁生、黄帅、萧曲、张海迪、陈景润、张炳贵,“两山英雄”、“爱国共和国英雄”、赖宁等等。
在这样的教育下,几乎每个学生都期望成为像那些伟人、英雄、名人一样的“非凡”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被期望成为“优秀的人”。遗憾的是,最后不仅大部分同学没能成为我们期待的英雄,很多同学基本上也没能成为正常的普通人。他们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怎么做一个普通人,也没有做好。最终,他们只能是一个“人类的仆人”。
关于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大多数人都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不是为了让人变得与众不同。正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一个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师傅,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旦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经历一个又一个误区,我们似乎太喜欢好高骛远了。我们似乎都特别喜欢“骂人”这样的教育形式,似乎也太爱说一些“大话”了。以至于到最后,甚至我们都对自己说过的话、追求过的东西和做过的事情产生了怀疑。就像一个专家说的,我们真的没想到,那些云里雾里的‘大话’用多了,渐渐心有灵犀,渐渐言不由衷。‘大话’原本用来表达的庄严事项,很容易被当成儿戏。
生活在我们这个相当浮躁的时代,生活在我们这个雄心勃勃的时代,做一个普通人很难,也需要勇气和魄力。我们这里说的普通人,需要有一种淡然的态度,一种平常心,一种朴实的情怀。做一个普通人,不是安于现状,不是不思进取,也不是安于命运而死,而是要守住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成绩;我们这里说的普通人,是一个对生活有乐观态度,愿意远离喧嚣,努力做到“最好,帮助世界,帮助穷人,独立自主”的人。
平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自我快乐,是一次自我心灵的独自旅行,是我们人类在人生历程中非常正常的需求。期待我们的教育为人类的这种正常需求做出自己的努力,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