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色科学家,忘了他姓什么吧。昨天谈到今年的高考作文(A卷),义愤填膺。我直言提问者有三宗罪:
第一,低级趣味,附庸风雅,消费《红楼梦》。
按照作者的说法,“翼然”的意思是“直接转移”,说白了就是机械复制;“谢玉”的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融入自己的东西,但还不够精通;《秦方》完全是“因势独创”,独立自足。无需求助或依附他人,无需担心卡脖子。
分别代表三种状态,循序渐进。其实不仅仅是正题,学习,做事,搞革命,建设,认识,改造世界,也是通过这三种方式或者说通过这三个阶段:把整个东西拿来,自己消化吸收,自己独立,自己精通。以孩子学说话为例。一开始,他完全听不懂大人说的话。他只是跟着鹦鹉的话走。渐渐地,他明白了情况,甚至猜到了。他开始有意识地根据猫的画和老虎的画来组织自己的语言。日复一日,他通过学习和练习不断进步,越来越熟练。最终,我的肚子里充满了墨水,我的舌头也不再卷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
这大概是提问者的初衷,也是他想引导大家思考的。这可以理解。拿《红楼梦》当语录,无可厚非。谁让红楼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令人惊讶的是,红楼那么多精彩的篇章,那么多哲理性的情节,竟然没有引起这个提问者的注意。偏偏这一次,偏偏这些无聊的文字游戏让他情有独钟。这是什么眼光和品味?
根据,第十七回,作者因为剧情需要不得不这样做,为后面的文章做铺垫,专门为宝玉和竹钗日后有个活动舞台。普通读者连看都看不懂。就拿它来说吧,写一篇高考作文,太做作,太牵强。
提问者有没有想出这样的幺蛾子,是标新立异,故作神秘,炫耀自己的家具,还是为了给考生当头一棒,让他们眼冒金星得像掉进了云里雾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很难说。但总体感觉是他在消费红楼梦,而且是用很低端变态的方式在消费红楼梦。结果大家都反感这本名著,突然觉得很反感。
二是强迫他人理解,误导公众,歪曲《红楼梦》。
秦方亭是宝玉进入大观园的第二个场景。宝玉入园遇到的第一景,是一面如镜的白石。他的一些同道门客相公谈“叠翠”,建议“锦绣”,谈“香炉”“小结局南”,等等。据作者说,有几十个。不太好。轮到宝玉说话了,宝玉直言“编新不如叙旧,刻旧不如刻今”,并直接引用了一句古诗,题为“我路弯弯,过避风洼”。
据新闻界说,宝玉这里的“直调”比食客的相公强多了。可见,无论是借鉴还是自创,也就是提问者心目中的三法三态三阶段,都不能脱离实际传言,断言谁优谁劣。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看是否适合、合适、适用。临摹的时候,临摹,发挥,创新。
同时,提问者引用的一个小情节,试图引诱考生顺着他的思路,悟出道理。与上一篇文章旁边的另一个短篇相比,这是自相矛盾的。提问者真的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拉了自己的脸。
但是,耐心完整地读过红楼的中国人太少了。没有多少人有耐心看完这一章。所以普通人很容易被提问者带到沟里,把他牵强附会的执着当成《红楼梦》作者的本意。
还有,作者引用原文说秦方“优雅”“含蓄”,而说“适合袁菲省亲”更是无稽之谈。他这样说,是因为宝玉说:“这虽是省里亲戚驻扎的别墅,也要作为制度的榜样。”据宝玉说,他这样说是为了批评“谢玉”这个下流的词。其实不管体制内有没有用谢这个词都是不合适的。宝玉以制度为借口反驳,不过是给门客相公留点面子罢了。同样,宝玉用“秦方”二字,也绝非如作者所说,出于“与袁菲母系一脉相承”的考虑。这个词和袁春没有任何关系。作者十有八九没认真看过《红楼梦》里的“秦方”二字。除了“点出花木倒水的美景”,也暗合了住在园中的女儿们。《红楼梦》中,芳子多指女儿。除了秦方亭和秦方桥,还有许多香髓和香宴,后来贾家失家,人散,用胖批判的话说就是“香散”。
三是信口开河,借题发挥,毁了《红楼梦》。
如前所述,《红楼梦》这一次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大观园的布局,大致交代了朱柴未来的住处和一些主要建筑的位置(后人绘制的大观园平面图主要以这一次为准)。题目只是个引子,为了营造一些小情节和小波澜,避免文笔的平淡直白。如果你认为正确的问题是为了显示宝玉的才华,那你就是愚蠢的。
读《红楼梦》,就写作而言,最根本的是欣赏、理解和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就是像这一次,那么多的山水,每一处都要遭到反对,如何避免重复、雷同,做到“特罪”,这是很难的,但作者有能力,一步一个脚印,一波接一波,除非是优秀的大师,否则是绝对做不到的。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扮演食客相公这个角色的。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衬托贾宝玉的才华。他们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仔细品味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恰到好处。也就是比如温宝玉为恒婺源写下“唱时绚烂,睡时梦香。”贾政当场指出“书变成香蕉,叶子还是绿的。”这时候,你说不出话来,你就说:哎呀,哪里,哪里,天下兄弟有才,哪里会服古人,只是耦合了前人的耳朵。
尴尬是难免的。而且真的对宝玉不公平。因为,他的应用真的很精彩,说照耀你一点都不夸张。
看门客的相公是怎么打圆的。那是必须的!
客人说,“李太白的《凤凰台》是一套完整的《黄鹤楼》,只要设置得漂亮。现在细看,这幅对联比‘一本书变成一片芭蕉叶’还要生动。看‘书成’那句话,好像是从这来的。”
很高,非常高。在这样的状态下被拍照,很神奇。难怪贾政被逗乐了,笑道:“真不像话!”
红楼梦里每个人都会说话,声音都像自己人。食客的相公,金圣叹的作者也不例外。
像这样的话书里都有,除非你读懂了这个世界,读懂了这个世界的心思,否则你是写不出来的。
可惜像提问者这样的人根本看不到这一点。只是你看不到,你不知道,引用作者的文章,说说作者最看不上的,随意红楼,毁了红楼。真的很烦。
《红楼梦》是一部精致的艺术品,光彩夺目,匠心独运,没有文学修养和艺术细胞。如果只看表面,只看局部,那就盲目了,太对不起作者了。至于作者,更不可原谅的是断章取义,随便乱涂乱画,任意恶搞,强行把它和不相干的东西扯上关系。这种明显违背作者意愿,严重违背作品初衷的行为,说白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