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很久以前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用文字来形容孩子学习成绩的变化,可以用下面四句话来概括:
高一高二差别不大,高三高四两极分化。
五六年级,初中毕业,学做暴君!
不知道家长老师看了之后有没有深有体会。为什么小学三四年级会成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分水岭?
除了学习内容难度和范围的增加,这也与孩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有关。
原来10岁的孩子也有“青春期”
通常我们会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太自我,太叛逆,其实不然。
孩子一般在10岁左右,自我和自尊的意识开始上升。他们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把他们当大孩子看待。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总认为“一个小屁孩你懂什么”,所以就用大人的观念和标准去问孩子。
所以孩子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而感到委屈和愤怒,所以经常和父母作对,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那我们要如何引导呢?
给孩子尊重和理解。
在这个阶段,孩子经常会有“烦”“讨厌”之类的词,而且这类词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
孩子越是在“控制型父母”的控制下,这种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
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认同,认可他的想法,重视他的意见,让他发展更多的自我判断和独立意识。
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表达情绪的方式不仅仅是哭,比如:
让孩子打沙袋,通过锻炼发泄情绪;
让孩子养小动物也能培养责任感;
鼓励孩子写日记,但注意保护隐私…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悲伤和软弱。
③户外活动和带孩子旅行。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认为自己“很伟大,很有主见”,但实际上不能完全依靠自己,所以会有矛盾和纠结,很容易相信别人说的话。
所以户外活动,短途旅行或者看展览,都是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好机会。
缺乏学习意识和自信心
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越来越大。此时,孩子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继续学习的动力。
然而,很多家长在孩子一年级或二年级的时候就抹杀了孩子天生的学习兴趣。
父母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呢?
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逼迫孩子学习,他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容易让他陷入一个误区:他是为了父母而学习。
所以在一二年级,家长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多问快乐,少问学习,比如:
问“这次考试你认真了吗?”,
少问“这次考试你考了几名”;
说“你喜欢学习……”,
少说“今天我教你学……”
②经常给孩子“正面暗示”。
即使父母对别人很谦虚很有礼貌,但是类似“太笨了,他做不到”这样的评论很容易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心中“权威人士”的评价当成“圣旨”。
长此以往,孩子会在行为上向这样的话靠拢,结果真的会变傻变坏。
缺乏自控能力
年龄越大,越要靠孩子自己的专注力和自制力,尤其是长期的努力。
良好的自控能力,一方面来自于稳定的前庭功能,另一方面取决于合理的目标设定。
前庭功能的良好发育得益于幼儿时期足够的地板时间和户外活动。
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可以通过图案爬行、固定路线跑步、定点击球等游戏来帮助训练。
放学后的孩子可以通过蹦床跳、篮球、爬山等运动提高整体协调能力。
同时结合阶段性目标,比如一小时内完成作业的奖励是什么,一周内不玩手机的奖励是什么,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