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3月17日电题:铭记“红色青春往事”,还原历史真相
新华社记者张立新、黄洋
在台北的六章里墓园,有一个特别的墓园:一个短短的石碑杂乱地立在一个斜坡上,短短的墓室周围是普通的坟墓,冰冷却肃穆。清明节前夕,这里的每个石碑上都有一束鲜花。
这是省的“时期政治受难者墓区”。几天前,这里举行了一场纪念这些受害者的春节活动。约50名幸存的朋友和遇难者家属代表聚集在纪念广场,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省政治受难者互助协会会长周鸿祎宣读了题为《民族复兴,牢记使命》的追悼会。
奏折中写明,清明节举行春节扫墓的目的,是为了向继承省抗日先辈爱国传统,光复后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复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在省白色恐怖时期慷慨就义的烈士致敬。
20世纪50年代初,省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具有爱国情怀和改造社会理想的两岸进步人士被当时岛内的独裁者逮捕,壮烈牺牲。最后被六犁草草埋在荒山里,大多英年早逝。
直到30年前,这个墓地才被省政治受难者互助会发现。在这座荒山上,互助会动员了数百人进行挖掘,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清理出了4个废弃的葬地,共计约200座坟墓。
91岁的王劲松老人每年都来参加祭扫活动。作为当年发现墓地的亲历者,他回忆说,30年前,这里杂草比人高,十分荒凉。现在我们看到的墓碑都是逐渐被挖出来的,有些遗体被发现的时候还戴着手铐。
王锦·松松出生在新竹。他在中学时期不满当局的腐败统治,接触了左翼的进步思想。1952年加入中国地下组织,不久被捕入狱,获刑15年。“看到很多战友在监狱里被杀,我心痛但不害怕,我有强烈的使命感。”他告诉记者。
幸存的受害者回忆说,许多烈士在被惩罚前高呼口号,表达追求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的信念,监狱里的同志唱着《安息之歌》为他们送行。“多年以后,看到照片中他们留下的笑容和遗书,我能感觉到他们是带着民族复兴的情怀去见义勇为的。”周红旗说。
在这片特殊的墓地里,每一个刻在小石碑上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激昂的“红色青春往事”:
林,台中五峰人,1950年1月逝世,时年35岁。他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遵从先父的遗愿,为国家和家乡洒下了十几年的血汗,尽我所能让国家越来越强大,让同胞自由幸福。
张,嘉义人,卒于1953年5月,时年26岁。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我儿子的夙愿在于人民解放,但我后悔半途受挫,所以看不到祖国的成长和繁荣…
黄荣灿,重庆人,1952年11月逝世,享年32岁。曾在台大任教,大力推广新木刻艺术,曾以版画《恐怖的审视》揭露当时独裁者的残暴。
……
“亲爱的叔叔,你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依然在发光。你们和献出青春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两岸人民心中。”远在重庆的黄荣灿的侄女黄在网上发表讲话,缅怀亲人。
30年来,除了朋友、家人和研究人员偶尔到访,这片墓地大多寂静无声,不时有斜坡滑落,墓碑掉落。这里的寂静反映了对白色恐怖受害者的记忆,多年来一直埋藏在历史的底层。
长期以来,“”势力试图歪曲和湮灭历史,编造所谓的“省主体意识”。然而,这些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省籍人士,却让“”的叙事无法自圆其说。对于这段历史,对于这个群体,我们需要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来回顾。省爱国先辈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牺牲不应被遗忘。
“有必要澄清这段历史,因为省内有人出于政治目的,在混淆历史认知。”省政治受害者互助会副秘书长张晓麟因为父亲的缘故,一直致力于白色恐怖受害者历史的调查研究,深感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张晓麟说:“历史事实是不可抹杀的。对于现在的省来说,烈士们的遗产或许已经成为黑暗中的一点火花,但却非常珍贵。我相信大家都会向光明靠拢,所以一定要坚持。”
我们相信,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将坚定地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两岸终将实现统一,中华民族必将复兴在庄严肃穆的祭扫活动中,周红旗发出了哀悼者的声音:我们要感受和学习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分裂和外来干涉,共同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历史真相不容篡改。只有打破“史观”,才能看清历史,看清未来。对于这段被迷雾笼罩的“红色青春往事”,省著名作家蓝伯洲表示,受害者的理想和做法,以及背后的精神,需要今天的省年轻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