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玉树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开展包虫病手术。玉树州人民医院供图
玉树,众信。com,4月14日题:三江源头的健康卫士:重走长者之路寻找医生的“初心”。
作者胡桂龙,潘,,,芮晨姿
在青海省玉树州人民医院的书柜里,有几本沉甸甸的英文医学期刊杂志,郭勇院长经常拿出来阅读。“这是第一批支援玉树的医生从北京带来的,”他边读边说,泛黄的书页难以辨认。“几十年来,医院几经搬迁、修缮、重建,只有这几本书得到了精心保存。”
这所医院是北京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现在看起来与其他现代化的三级医院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这些被郭勇视为“镇院之宝”的旧书刊,却承载着医院特殊的历史——50年来援渝医生的坚守和本土医生的回归。
俞渝医生:在这里,我找到了最初做医生的感觉。
去年8月,郭勇从北京来到玉树,担任人民医院院长。刚到没几天,他就带着北京医疗队跑遍了全州一市五县,和乡镇医生一起到牧民家里联合会诊。
“当时哈秀乡一个3岁男孩发烧咳嗽,听诊器里有心脏杂音。”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后,郭勇立即安排其前往西宁进行手术,并积极对接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关爱项目,解除男孩家庭的后顾之忧。手术后一个月,男孩恢复了健康。
下乡时,我走了前人走过的路,目睹了藏族贫困家庭患病的真实情况。除了听诊器,郭勇口袋里还有一本藏文书。“我会说牧民的语言,以便更接近他们。”
来玉树还不到一年,现在已经能随便唱一首藏歌,喜欢跳卓,吃糍粑。“我在玉树遇到的人和事丰富了我的生活。”最近,郭勇把他的微信名改成了“感恩玉树”。
“在过去的12年里,我在北京负责管理医院和培养团队,”他说。“但来到这里可以帮助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挽救一个奄奄一息的爸爸,我也重新获得了当初做医生的感觉。”
北京老师的例子:医生,你要多加小心。
在玉树州人民医院工作了30年,副院长大宋依然记得“那些年教过我、照顾过我的北京老师”,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图为玉树州人民医院下乡开展义诊。玉树州人民医院供图
他回忆说,他在国立卫生学校时,来自北京的青年援助医生吴永云先生教护理。上课没有霉菌,她就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练习肌肉注射。“我的第一针扎在了老师身上,”他说。“那时候很多学生中文都说不好。她尽心尽力,耐心教导,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
90年,大宋刚开始实习,晚上值班吃泡面。外科主任陈国强见到他时,正在宿舍里煮面条,叫大宋吃。他告诉他:“卫校毕业后,开始了从医之路。我们要不断积累经验,有机会一定要继续学习,上大学。”
“穿白大褂不代表你是个称职的医生!”陈主任严厉的规劝,在大宋心里扎下了根。从那以后,为了成为老师口中的“称职医生”,他一边学习研究,一边通过实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在老师的建议下,大宋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深造,并借鉴了当时先进的脑外科手术方法,完成了玉树地区首例高血压脑出血软通道引流手术,由当地一名医生主刀。
现在,大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跟老师说早上好。“北京的老师用他们的言传身教给了我‘比父母更好的教育’。他们是一群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人。”
一开始,大宋站在陈国强主任身边,看他做骨科手术。当时他用的是上世纪70年代从北京带来的德国进口仪器。“现在医院还保留着当年的钳子和镊子,比我还老。”
从老师手中接过手术刀后,三十年来,医术不断提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的大宋,更加理解老师提醒自己:“大夫,你要多加小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