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2021近期时事新闻热点事件

致读者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党的百年诞辰,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4亿多

致读者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党的百年诞辰,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一百年目标阔步前进…

这一年,我们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大疫情,在构建发展新格局上迈出新步伐,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十四五”开局良好,在全球治理上备受瞩目,“中国”号巨轮在时代洪流中稳健前行…

“里程碑”这个词在2021年格外醒目,颇具标志性。标志着2021年在中国时间坐标上的重要地位,也让这期整理统计2021年的特刊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本期特刊从时政热点、新的理论和学术见解、国外学者的观察等角度聚焦“里程碑意义”。,从而拍下新时代中国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助力中国人民在新征程上奋进,建设新时代。

奔奔编辑部

2021年12月27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性决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中国空站首批航天员进入天河核心舱,首次出舱;中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落户北京…

与党庆密切相关的三件大事:党史学习教育、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六中全会。

今年是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有三件大事与建党一百周年密切相关,备受关注:2月,党内开始党史学习教育。7月1日,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11月,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党的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学者们认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解是学习历史四大目标的基础:理解、增进信任、尊重道德、实践历史;理解的内涵是丰富的,中国为什么“能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是三个基本方面。学习历史增强自信,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学史敬德是一种精神动力,即倡导对党忠诚的大德,利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以史为鉴是了解、增信、尊德的归宿和落脚点,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史为鉴,苦练实干,要有效果,要有实效,这样才能做到“实践出真理”,解决知行合一的“两张皮”问题。

学者们认为,“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于中国百年诞辰的重要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顾了光辉历史,描绘了美好未来,提出了“伟大的建党精神”等一系列独到见解,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好”。 这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标志历史方位的“宣言”,贯穿百年征程的“主题”,揭示精神源头的“概括”,指引前进方向的九个“必须”。

学者们指出,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第三个历史性的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总结和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该决议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贡献。《决议》有利于促进全党的智慧、团结、信心和斗志,有利于破除一些人头脑中的新教条主义,进一步认识新时代的深刻性,必将为召开党的二十大奠定重要的政治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庄严宣告人类历史上空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举。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7月1日,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白皮书。

学者指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空之前的壮举,意义极其深远。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巨大成功无疑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鼓舞,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提供了范例和启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超越了西方国家鼓吹的“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陈词滥调,向世界传递了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永恒价值。

学者认为,全面小康体现了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富强、民族振兴、幸福多维、全方位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宣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2021年5月,中国发生了两件人口事件:一件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另一件是召开会议,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和配套措施。

专家指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有六个特点:从总人口来看,中国总人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稳定增长,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人口素质来看,中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从性别构成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从年龄构成来看,孩子数量增加,比例上升。从人口迁移流动来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已经相当普遍,人口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从城乡人口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十年间增加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学者表示,三孩生育政策的出台,不仅是为了推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是为了促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实现适当的生育水平”。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扩大新增劳动力供给,降低老年人口抚养比,缓解代际矛盾,增加社会整体活力,降低老龄化峰值水平。

中国宇航员首次进入自己的空空间站,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新里程碑。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唐洪波成功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上天,成为中国空空间站和核心舱第一批入驻者,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学者指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建设空站和国家空间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和航天强国的重要先导工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第四次飞行任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站,并留在了太台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全面进入空站阶段,正朝着既定的探索目标稳步前进。这一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的伟大力量,坚定了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教育“双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界定教育治理边界。

2021年7月,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是针对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双降”意见发布后,效果令人震惊。

学者表示,实施“双减”工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明确教育治理边界,以系统的理念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双减”不仅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体地位,有效遏制了校外教育机构的无序发展,也让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重新思考和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学者们认为,落实课程标准,实施课程计划,深化课程改革,确保学校教育基本学业水平不降低,是实施“双减”工作的基础。否则,一味减负会以降低学生学业质量为代价,这也与改革的目标不符。加强公共教育供给是减轻负担的重要保障。学校的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无处可去的问题;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空空间;也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是减负的重要环节。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在某些方面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服务,比如提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个性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校外培训机构在规范范围内开展非学科课程,有利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将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一个话题,突出地、实质性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2021年8月召开的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议题之一就是研究促进共同富裕,引发了学界的热烈讨论。

学者们指出,“三个多”和“两个依靠”是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关键点。“三多”:第一,人数多是全体人民的财富,而不是少数人的财富;二是内容多,物质生活要丰富,精神生活也要丰富;第三,步骤很多,共同富裕不是一律的平均主义,要逐步实现。“两个靠”:实现共同富裕就像做蛋糕,需要做大,更好分。要“做大”要靠高质量发展,用好创新和教育这两块“原材料”,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为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而“分好”要靠制度安排,调整致富节奏,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学者指出“大家都往上走”就是共同富裕,或者说共同富裕就是“大家都要往上走”,而不是一部分人往上走,一部分人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甚至一部分人的处境恶化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竞争和优胜劣汰,但从人民的发展机会、基本权利和基本生计来看,只能有“赢家”,不能有“输家”。

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实质性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党坚定地承担起“突出提出和解决”的历史任务,主动承担起“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共同富裕没有捷径,也不是魔术。必须经过中国14亿多人民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北交所的成立,彰显了中国坚定发展资本市场的态度和决心。

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成立,11月15日正式开业。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者认为,北交所的成立彰显了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坚定态度和决心,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资本市场30多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有助于改变中国的金融发展格局,帮助中国成为一个金融强国。

学者指出,中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正式落户北京,不仅意味着中国股市形成了上海、深圳、北京“三足鼎立”的格局,也意味着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初步完成。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专业化、创新型”中小企业,将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有证券交易所,可以缩小南北资本市场发展的差距。基于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沪深股市的定位和制度差异,投资逻辑需要相应改变。

“元宇宙”可能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种形态。

2021年10月,一家国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更名为“元宇宙”,全球瞩目。

学者指出,元宇宙是一个由数据组成的世界,分布式数据存储成为维持元宇宙持久运行的基本方式。元宇宙可能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也可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下一种形态。对元宇宙的探索将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把数字经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超宇宙不能简单等同于电子游戏,也不能等同于虚拟世界。是创造性的发挥,是开放性的探索,是与现实的联系。计算能力和数据是元宇宙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基于5G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些重大技术创新融合发展,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从而将数字经济应用到全社会的各种运营场景中。

学者说,元宇宙有两个看得见的趋势,即创意升级和计算升级;在应用端,也体现为三个看得见的趋势,即体验升级、决策升级、业务升级。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合的载体,蕴含着社交、游戏、办公等场景变化的巨大机会。基于元宇宙的一系列观念,是人类生活方式巨变的背后。

在贯穿许多行业的元宇宙中也有一些投机的迹象。许多会议和公司都依赖于超宇宙的概念,而一些实在摸不着的公司已经宣布了相关的R&D和投资意向。专家表示,超宇宙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作为一个产业,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投资,都迫切需要回归理性。

四大经贸活动释放了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

2021年4月,广交会、5月的消费博览会、9月的服务贸易博览会、11月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轮番上演,以中国市场的开放为全球经贸合作注入动力。

学者认为,广交会以货物出口为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以货物和部分服务进口为主,服务贸易博览会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主,消费博览会定位为国际消费品的全球展示和交易平台。四大经贸盛会共同构成国家级商务会展体系,形成中国国际市场“四轮驱动”,释放扩大开放的明确信号,搭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勾勒出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的活力与魅力、信心与自信。从广交会、服务贸易博览会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消费博览会,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之路就是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以自身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者指出,在当前情况下,中国不顾困难连续举办四届经贸活动,展现出与各方共享发展机遇的开放姿态,为各国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以实际行动成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从“聚全球”、“买全球”到足不出户“游全球”、“卖全球”,在分享中国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世界通过四大经贸盛会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昆明宣言》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高级别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

学者们指出,《昆明宣言》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确保生物多样性最迟在2030年走上恢复之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2050愿景。《宣言》的通过体现了各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实际贡献、采取有效行动的决心和意愿,将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新的动力。

学者们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柱。如何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决定了人类的未来。

学者表示,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是本次大会的主题,蕴含着深刻的变革。从采取行动减少污染,恢复退化的土地,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到解决贫困问题和追求更广泛的人类发展目标,中国推动所有政府部门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并促进农业、林业和渔业及其他相关领域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全面成果,这是“令人鼓舞的”。

《RCEP》的正式生效为多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树立了典范。

2021年11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保管人东盟秘书处发布公告,宣布文莱、柬埔塞、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日、新、澳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已向东盟秘书长正式提交批准书,达到协定生效门槛。根据协议,RCEP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学者们认为,RCEP协议的生命在于实施。当前,受大国博弈和疫情影响,我国外贸形势复杂严峻,不确定性急剧增加。RCEP的正式生效为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一定的确定性,对于引导市场预期、提振供应链信心具有重要意义。《RCEP》的生效和实施将极大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弥合疫情对东亚产业链的影响,树立多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典范,为疫情后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树立东亚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

学者们表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潜力,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进一步优化RCEP地区各国的外贸结构和投资布局,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与自由便捷的货物贸易相比,RCEP 空更大的附加值在于服务贸易,尤其是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合作。下一步,各国将继续加强制度、政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对接,确保成员间的合作潜力在RCEP的撬动下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和释放。

学者指出,RCEP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RCEP的签署将提高该地区产业链的供应能力,消费者将能够购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国内产品,消费成本更低,商家盈利更具可行性,这将极大地丰富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市场选择。此外,RCEP的生效将使中国居民出国旅行更加方便和便宜。同时,RCEP的实现也将降低中国工人出国就业的门槛,促进该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关税水平和准入门槛的降低,会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成本,从而扩大企业的利润。

经济工作会议以七项政策、五项认识勾勒出2022年经济工作重点。

2021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汇聚力量,巩固和延续“十四五”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学者认为,“稳定”一词在不到5000字的新闻稿中出现了25次。“稳”成为经济工作会议最突出的关键词。存在需求萎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外部世界面临更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方针,是决策层对前期宝贵经验的总结,是对当前形势形成的政策的综合分析。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只要坚持稳中求进,继续用好政策工具,就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动能,巩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学者指出,经济工作会议以七项政策、五项认识勾勒出2022年经济工作重点。其中,宏观政策是短期稳定经济的手段,微观政策和结构性政策分别是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中长期政策工具。要让宏观、微观、结构性政策发挥足够的作用,就要靠改革开放。正确理解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理解和把握资本的特征和行为规律,正确理解和把握初级产品的供给保障,正确理解和把握重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正确理解和把握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这五个认识既有长远的重要性,也有短期的紧迫性。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23911.html
1
上一篇安徽华图网 河南人事考试中心官网
下一篇 深圳自考论坛 本科自考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