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成千上万所高校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尤其是在千帆。
哪里有竞争,哪里就有胜利或失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曾经的无名小卒都无法后来居上,曾经的顶级王者可能很难再续辉煌。
每当我们说起国内“最差”的985大学,总会有这样一所大学被人们反复提起,哭。曾经位居全国前五,如今却在西北的沙尘暴中渐渐冷清。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兰州大学。
01
兰州万千学子笑。
祖国的西部,黄河之滨;有一个很有名,而且是很大的一个。
兰州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是中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有着西北独有的豪迈和辽阔。
风沙黄土环绕的西北高原,在这里有一片学习的绿洲。
作为甘肃省唯一的985高校,兰州大学是甘肃对外宣传时除了兰州牛肉面之外的又一张金名片(说得好听点,兰州没有拉面),也是很多人心中“最孤独”的大学。
兰州大学有城关和榆中两个校区,校园面积3500多亩,非常辽阔。
新来的同学对985大学的第一印象,很多人都挺陌生的,可能就是一个字,“荒”。
距离市区40公里的榆中校区,离铁路和大山只有咫尺之遥,真的是远离尘嚣。巍峨的翠影山,被浩瀚的戈壁滩环绕,构成了兰州大学的全部背景风景。从山顶俯瞰整个校园,兰州大学看上去就像一所沙漠中的大学。
所以兰州大学的学生有一个骑骆驼上学的热梗。为此有人专门做了一张“骆驼驾照”,兰州大学的学生就有一张!
图源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木格课堂
不得不说,与繁华的沿海大都市相比,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辽阔的确给人一种苍凉感,甚至有学生自称“流放地”,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黄土高原吃土,翠影山下放羊过。”
不过兰州大学城关校区没那么夸张。位于城关区科教商务中心,交通便利,吃喝玩乐。地铁1号线离校区很近,往返两个校区还是挺方便的。
说到底,是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貌,让兰州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苦学”如修行的心态。
兰州大学的楼名比较特别。教学科研建筑多以西北名山命名,如昆仑殿、天山殿、祁连殿、贺兰殿等。前五栋宿舍楼命名为五岳,特别雄伟。
此外,还有源于管子“故乡风雨公允无私,此行无常”的致公堂,以及因“西北有高楼,云上一层”而得名的观云楼、齐云楼、飞云楼。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积石馆。这座印着兰州大学校徽的建筑,因大禹“引河积石”的历史遗迹而得名。在《山海经》中,积石山是黄河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图书馆取济世堂之名,象征着文化的起源和传播,与地处黄河之滨、成长为西北教育文化高地的兰州大学颇为吻合。
走在兰州大学的校园里,高耸入云的建筑上镌刻着荡气回肠的名字,仿佛置身于金庸笔下的侠义江湖,有一种苍凉的浪漫。
百年名校兰州大学,它现在孤独的真正原因,也隐藏在这些见证了多少年风风雨雨的建筑中。
02
篝火中的英语之光
曾经的兰州大学,不是简单的辉煌可以概括的。
1909年,清政府创办甘肃法政学堂,因经费不足一度停办。后更名为甘肃学院,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在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兰州大学自诞生以来处境艰难,不缺经费,不缺生源,不缺师资。但即便如此,当时规模不大的兰州大学还是想尽办法挺过了种种困难,然后迎来了自己的宝贵机遇。
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东部沿海形势危急,兰州大学所在的西北腹地在战略部署下成为保存实力的后方营地。
甘肃也因此成为战略地位重要的大后方省份,而兰州作为中国抗战物资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却屡遭日军轰炸。如今,兰州大学的校园里很少有7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正是这个原因。
在那段坎坷的战争岁月里,师生们在日日夜夜的轰炸声中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兰州大学的校歌就是在这样的爱国中诞生的。
图源兰州大学新闻网
遥望西北篝火,弦歌哀婉。
凝聚着那个时代的热血,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诠释着兰州大学亘古不变的精神,至今仍是兰州大学的校歌。
1946年,学校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辛树智出任首任校长。
这位著名的教育家知道兰州大学在资金、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很薄弱。在到达兰州之前,他曾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为兰州大学招聘教师。他利用自己广泛的朋友和较高的声誉,尽力聘请许多教授到兰州大学任教。
考虑到交通不便,他还通过聘请短期讲座、访问讲座等方式,邀请了顾颉刚、石生汉等多所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授课。
此外,根据顾颉刚在《集》《集》中的记载,辛校长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各种重要的教材和书籍。如果被突如其来的战争封锁,甚至会用飞机运送。“两年时间,我已经积累了15万册,对于西北来说,这已经算是杰出的了。”
当时兰州大学流传着一句歌谣:“辛校长办学有三宝,书、仪、老人。”
今天兰州大学的古籍藏书能达到13万册,辛树之校长在国立兰州大学期间的努力功不可没。
图来源兰州大学新闻网辛树志(左)和顾杰刚
更难得的是,辛树之校长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争取各方支持,建成了学校的“十佳建筑”,以山命名建筑的传统由此开始。
据张克非教授介绍,这些建筑虽然只是砖混结构的两三层建筑,但在当时的兰州已是赫赫有名,昆仑殿是甘肃省最大的单体建筑。
“辛校长以西北名山和‘五岳’命名校舍,就是为了鼓励学校师生‘学而优则仕,唯有朴质足以长久,坚贞足以改变’。比如昆仑俯瞰群山,振兴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就这样,兰州大学这个日后成长为空中楼阁的西北大学,在辛树之校长等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当时波澜不惊的战争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座高楼。
03
西北有高楼,与云齐平。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之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国立兰州大学改名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当时新中国如火如荼,沿海局势还没有完全稳定,国家在中西部布局了很多重点项目。当时兰州设立了六大重点项目,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热心学子涌向急需发展的兰州大学。
在建设大西北的浪潮下,兰州大学紧跟改革步伐,于1953年成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迎来了兰州大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为了支持“两弹一星”计划,国家在兰州大学聚集了一大批优秀学者。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和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合并为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科研实力骤然倍增。
作为西北地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兰州大学在成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该校化学系不仅拥有上世纪80年代全国首批国家实验室,还拥有无与伦比的“一院士八资历”盛况。
此外,还有关于学习“师生三代勇成地球三极”的美谈;分布在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兰州大学毕业生组成中科院“兰州大学军团”;就连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期刊读物之一《读者》也是由兰州大学的学生撰写的。
那时候兰州大学享誉海内外,是真正的风头正劲。
上个世纪,大学圈出现了一个名为“兰大现象”的四字术语。意味着兰州大学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始终名列前茅,在论文发表和人才培养水平方面长期位居全国第三,即使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师资经费不足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的三分之一。
据统计,1985年兰州大学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11篇,在全国20所理科大学中排名第11位。
1992年、1993年兰州大学SC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1994年排名第六。
1995年11月,美国《科学》杂志对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进行了排名,兰州大学名列第六。
那是兰州大学最好的时光,群星闪耀的时候。
04
“孔雀东南飞”
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其所在的城市息息相关。兰州大学的发展能够达到顶峰,与当时国家建设西北的政策有直接联系。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转型,市场经济加速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建设,失去了兰州大学的政策和资源倾斜,不得不与兰州市一起放缓发展步伐。
与此同时,东部高校迅速崛起。相比之下,步伐缓慢的兰州大学早已退步。这个时候,拥有大量顶尖师资和科研团队却缺乏竞争优势的兰州大学,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股前进洪流中最大的一块肥肉。
兰州大学前校长李发申坦言:“每次国务院学位办要评估博士点,都有很多学校来兰州大学招人。北大清华挖不走人,兰州大学这样的学校就成了首选。”
来挖人的团队往往直接在兰州大学对面的东方宾馆住很久,找机会接触每天离开学校的教授老师。他们甚至不需要太软太硬。优厚的工资待遇,东部地区优秀的科研条件,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任何一个都不是兰州大学短时间能给的。
因此,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兰州大学每年都有超过25名教授、副教授离职。仅1983年至1985年,就有111名教师离职,其中60%具有中、高级职称。新世纪以来,已经失去了4位中科院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和20多位长江学者。
甚至有人断言,从兰州大学走出去的教授,完全可以再建一所同等水平的985大学。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对学校日常科研经费也有很大影响。几轮重复下来,几乎形成资金锐减,人才匮乏的恶性循环。
麦可思发布的2021年直属教育高校部门预算汇总表中,相比很多经费超过200亿的高校,同样是985的兰州大学只有不到50亿,甚至比一些211高校还少。
图元迈克尔斯研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无可厚非。即使留不住人,蓝大也总是在网络上被嘲讽为孔雀东南飞,伤心只能由蓝大自己咽下。
黄河穿城而过,兰州习惯了流动与离别。人来人往,兰州大学却只能在原来的地方扎根。这所与西北融为一体百年的大学,如今决心要孕育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孔雀”。
05
平原尽头,有春山。
今天的兰州大学,作为一所“985”“211”重点建设大学,即使不能和过去相比,也有不俗的实力。
经过多年的人才流失,兰州大学仍有19名两院院士。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足以支撑日常科研活动。
不仅如此,兰州大学历任学术大师都打下了深厚的学科基础。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科学都是“双一流”建设学科,历史、物理、地理都是王牌专业,化学系排名世界前1%。即便现在名声渐衰,兰州大学依然可以算得上是“985的扫地僧”,存在感不强,但实力深厚。
诚然,一些失败的榆中校区选址吓跑了一批学生,甚至间接产生了“夏官营职业技术学院”、“榆中高原渡边夏菜科研生产基地”等自嘲的绰号。但土生土长的斯里兰卡,兰州大学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独特魅力。
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承载着古丝绸之路文明的印记,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明珠敦煌文化也源于此。
兰州大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拥有中国唯一的敦煌学博士点,其研究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兰大还有另一个特色学科——曹雪。
这是兰州大学最好的专业之一,全国排名第一。面对草原荒漠化、沙尘治理等气候问题,兰州大学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却有着独特的国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兰大也表现出色。其校园团队开发的全球首个全球疫情预测系统,对多地疫情进行了准确预测,并于近日收到了国务院相关组织的感谢信。
兰州大学翠鹰山上的银河
兰州大学并没有放弃留住人才的机会。这些年宝贵的经费虽然不多,但都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留在西部,为兰州大学的复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很多人看不到的地方,兰州也有人。他们的眼里永远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他们眼里看到的远不止这些。
兰州大学学生总说我们学校虽然瘦,但是在中国会胖。
兰州大学似乎依然像多年前一样,执着于中国的这片土地。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没有外界加持,兰州大学也在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条路可能有点僻静,很少有人走,但一旦走下去,可能会赋予兰州大学新的意义。
它仍然广阔,仍然在探索。但是如果有人愿意和他们一起走,他们可能得给所有兰道大人写一首诗:
“山不能遮,明月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