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医科大学
湖南医科大学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前身为湘雅医学院,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协会共同创办,是早期的中外合资西医高等学府。13年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20年私立湘雅医学院,29年国立湘雅医学院,1953年湖南医学院,1987年湖南医科大学。1978年,学校实行卫生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湖南医科大学以治学严谨著称。首任校长严复清是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先驱。与清光绪三十一年来长沙开办雅礼医院的美国医生胡梅合作(胡梅毕业于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学校从一开始就坚持以欧美一流医科大学为标准,强调严谨、认真、严格的学风。“五四”前后,亲自来校指导《学生救国报》和《新湖湘周刊》的出版,抨击时弊,高呼反帝救国。1990年秋,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发现湘雅的教育质量是全国医学院校中最高的。经康涅狄格州政府批准,湘雅一至六届毕业生被该州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民国14年,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应第五届毕业班学生的要求,写了一篇《学以致用》的训诫,以勉励湘雅学子读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5年里,湘雅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长期以来,学校在人员、经费、校舍等方面存在严重困难,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迫西迁贵阳、重庆。经过近八年的流离失所,张志远·萧乾奔走呼吁将学校改为国有学校,以克服财政困难,并免费参观一些医院,以换取学生的实习场地,使学校仍然生存和发展。学校规模虽小,35年只培养了409名毕业生,但质量上乘。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享誉世界的医学家,包括张、唐、应、、谢绍文、李振片、龙伯健等。早在半个世纪前,学校就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4年,国家投资扩建本部及附属医院(原湘雅医院)。1958年,长沙市第二附属医院在文怡路建成。198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批准建设第三附属医院和新教学区。现在整个学校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相当于1950年湘雅医学院的13倍。教学科研设备总价值1.24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113件。
1991年,教职工5800人,其中正、副教授689人,讲师和主治医师1485人。学校现有学生4716人,其中本科生3111人,博士生103人,硕士生258人,夜校生342人,干部专科55人,进修生847人。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四个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开展继续教育。目前设有7年制和5年制临床医学系,5年制预防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口腔医学系、医学图书情报系、麻醉学系、精神病学系、精神卫生系。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成绩优异者,授予硕士学位。还有医学细胞遗传学、临床药理学、英语、医疗设备维修四个国家级培训中心。近年来,全校认真进行了教学改革,特别是临床教学改革。多位老师参与了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审工作。编写的教材和拍摄的教学片、电视剧获奖9部以上,生理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学校重视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外语的训练。1982年至1985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统一考试4次,均名列前茅,受到卫生部表彰。建校以来,已培养本科毕业生近15000人,进修生6000余人。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目前,医学遗传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内科(心血管)、耳鼻喉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儿科、眼科、精神病学、感染性疾病、内科(内分泌学)、生物化学等15个学科或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42个学科或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37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组成员3人。培养了600多名研究生。
学校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在职医务人员和教学人员进行毕业后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更新。教育模式为全日制学习、短期培训班、业余或全日制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和职业培训。学校是卫生部指定的国家级医学教育进修基地,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在职人员500余人进行进修培训。此外,夜大还有本科和专科。学校附属卫生学校前身为湘雅护理学校,成立于清宣彤三年(1911年),主要培养护士和实验技术人员。现已成为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卫生学校之一。
湖南医科大学既是医学教育中心,也是医学研究中心。1950年,学校开始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在血吸虫病防治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期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尸被全面调查和保存。目前,全校科研工作正在蓬勃发展,形成了以老专家为指导,中青年为骨干,定员360人的专职科研队伍。设有肿瘤学、心血管病、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医学教育管理6个研究所和60个研究室。其中医学遗传学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病理生理学是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基础医学病理生理学有博士后流动站。自1978年以来,全校承担了270多项国家级、部级和省级科研项目。自1978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和部级科研成果奖28项,省级科研成果奖115项。1991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12项,省科委、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63项。1991年有47项科研成果获部、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目前,基础理论研究已从70年代的细胞水平提高到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许多课题深入到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分子克隆、分子杂交、单克隆抗体、染色体高分辨率技术等研究成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学细胞遗传学研究继首次绘制并发表中国人类染色体G-带带型核型图后,完成了人类高分辨率染色体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并率先发表了高分辨率技术制作的人类染色体850 ~ 1000条带照片,为染色体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优生优育做出了积极贡献。1983年,生殖工程实验室实现了中国首例人类冷冻人工授精婴儿的诞生,1988年又取得了两项试管婴儿诞生的伟大成就,其中包括一例供体胚胎移植,为中国大陆首例。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卫生部重点研究课题“肝内胆管结石微爆”新技术的研究;HC-ⅱ脑内血肿清除仪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银奖;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已在中国广泛使用。医学遗传学教授、李和肿瘤研究所教授姚开泰、预防医学研究所教授王湘普、一附院肝胆外科研究室副教授张、二附院儿科教授谢振武分别被国家科委和卫生部批准,被指定为国家和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姚开泰,病理生理学教授,著名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有两个附属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在建),都是综合性教学医院,床位2600张。还有长沙、益阳、常德、株洲等8所教学医院,床位3300多张。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藏书50多万册,期刊3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1250多种。图书馆拥有计算机、微型阅读器、微型照相机、医学光盘数据库、复印机和自动监控等先进设备,可以提供多种服务。现已与美国、英国、荷兰、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图书馆和学术团体建立了交流关系。
学校面向国内外发行《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季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刊重要文章被美国化学文摘(CA)、荷兰医学文摘(Dutch EXCERPTA MEDICA)和美国生物信息服务中心(BA of blols)三大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并被列为国际标准系列,代码为1SN0253317。从1979年开始,学校先后编辑出版了《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精神病学与生理病理学》等多种国外医学参考期刊。
学校自成立以来,与美国雅礼俱乐部、美国其他大学、学术团体、非政府组织等有了更多的接触。1979年后,根据对外开放的国策,我们首先恢复了与美国雅礼学会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建立了英语教学和医学交流两个合作项目,随后又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建立了8个对等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校逐步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与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中心建立了双边交流合作关系,与耶鲁大学医学院、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院开展了人员交流。学校每年派出约100名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和参加学术会议,接待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西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名学者来校讲学和讲授医学技术。学校还聘请了15名外国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在国外,学校14名专家被邀请到有关国家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担任客座教授。
湖南医科大学
湖南医科大学 湖南医科大学位于湖南省省会长沙。前身为湘雅医学院,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和美国雅礼协会共同创办,是早期的中外合资西医高等学府。13年更名为湘雅医科大学,20年私立湘雅医学院,29年国立湘雅医学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2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