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推荐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火炬计划”以来,火炬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象征。纵观人类漫长的历史,控制火势,我们终于走出了几百万年的黑暗恐惧;掌握了电,人类可以摆脱温饱之忧,步入现代文明;知道了无线电,人类就可以进入Tai 空进化成星际生物。创新对人类来说,就像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从家园到部落,从中国到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这团火永不熄灭,让人类以梦为马,探索无尽的边疆。
彭文生,CICC首席经济学家兼行政院长。
中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落在两个重要维度上:科技创新和共同繁荣。
创新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必然影响生产关系,这就需要一个友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激励机制。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如何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创新的关键领域是什么?公共政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
本书试图从宏观、产业、金融三个层面回答上述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本书探讨了创新的供给(R&D投资和人才)、需求(国内和国际)和生态(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分析了经济增长中创新动能的来源。在产业层面,本书聚焦数字、生物、绿色三大领域,探讨产业链安全的关键点和创新潜力,包括整体制造和物流的基础作用。在金融层面,本书从估值、融资、投资等角度阐述了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创新。
本书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对公共政策研究者、实体经济创新创业者和金融市场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为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全方位投资银行服务。
《创新:永恒的火炬》由CICC研究部和CICC研究所共同撰写,中信出版集团于2022年2月出版。
图书摘要
文章总数
第二章追赶者:看中国知识创新的五个肖像。
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石,也是人类认识、适应和利用自然的重要支撑,决定了各国生产创新的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改变中国在全球知识创新活动中的长期“追赶者”角色。这些投入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是否改变了中国“追赶者”的角色,能给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以史为鉴,总结过去中国知识创新的利弊,是推动未来中国知识创新更好发展的第一步。本章以知识创新成果为导向,以学术发表和商业专利申请为重点,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绘制了中国30年知识创新追赶史的五幅画像。
一是我国知识创新数量后来居上,领先幅度有望加大;与发达国家知识创新的“质量差距”正在缩小。
第二,在全球知识网络中,中国的核心贡献相对较小,还存在原创落后的硬伤。
三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强产业、弱学术研究”,优质科技前沿企业的稀缺阻碍了前沿知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第四,中国知识创新活动表现优异的领域往往是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这是创新发展的动力,但也可能给跨越式发展带来制约。
第五,近年来,我国知识创新国际合作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尤其是在学术合作领域,偏离了国际趋势。
上述五幅画像表明,中国的知识创新活动正逐步从模仿、跟风向自主创新过渡,在某些领域中国甚至开始扮演“先锋”的角色。但这些画像也暴露出我国知识创新整体原创性不高、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国际合作不够等问题。面对我国高质量发展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我们需要继续保持“奋起直追”的谦虚态度,围绕科技创新的“初心”,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的考核激励机制,重视市场对知识创新的拉动作用,构建国内学术共同体,营造清朗健康的科技文化环境, 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中国与全球知识创新体系的融合,从而为中国未来知识创新活动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章R&D:提升力度和提升模式
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研发,中国高度重视研发;D活动、年度研发的关键作用。d支出仅次于美国。如何投资研发?资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从投资规模来看,目前中国的R & ampd投资绝对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但与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那么现在的R & amp投资是否充足?从输入主体和输入方式来看,不同的主体适合R & amp;研发活动的类型各不相同,因此明确它们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研发水平。投资的效率。
本章重点介绍R & amp;讨论了D的规模和强度、投资主体和使用方式,以及中国R & amp;d .通过与世界领先科技强国的比较,结合统计数据、比较分析、历史描述和综合文献分析,对中国R&: D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从投资规模来看,中国的R & ampd总投资高,有规模优势。但是,基于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国际形势,中国的R&: D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投入强度,尤其是对“突破性创新”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
从美国历史来看,R&中的政府;d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国家科技发展的瓶颈期和复杂度高、研发周期长的行业。当前,我国还应重视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在一些急需技术自主的行业用好“看得见的手”。
在投资方式上,政府对企业R&D的公共资助应更细致地利用市场资源和政策工具。同时,我国企业对高校的R&D资助效率较差,科研院所对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弱,应进一步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R&: D强度和效率,本章建议:第一,努力扩大国际合作,吸收全球资源,增加R&D投资规模;二是政府要加大对企业R&D的补贴,采取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综合措施“撬”企业的R&D;d .投资和其他市场资源流入创新领域,特别注意支持小企业、初创企业、高科技企业和私营企业;第三,政策设计尤其要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各类科技计划要适当向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倾斜,在实施过程中压实企业责任;第四,组织和鼓励产学研合作攻关,采取积极的人才培养和吸引策略。
第四章人力资本:教育人才和吸引人才
创新离不开人才。中国人才基数大,但人均水平、素质、结构都有提升空。根据OECD和联合国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研究人员总数约为187万人,领先于美国的143万人,但人均水平较低,每千劳动力的研究人员数量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才素质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国际研究机构排名也显示,中国整体人才竞争力仍远远落后于美、德、英、加、法等发达国家。
人才体系供给侧的三大问题影响教育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人才体系的供给侧主要靠教育。我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直接降低了人力资本的质量,而教学培训行业的发展又加剧了这种不平衡,产生了“消失的爱因斯坦”现象。城市的课外辅导比例是农村的两倍。然而,应试教育的强激励制度带来了应试技能的过度投入,降低了科学教育的质量,导致我国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比例相对较低。从理论上讲,研究型大学在将人力资本转化为创新人才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沉重的行政逻辑制约了其发展。比如,很多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都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职称晋升的要求。
两个因素制约了人才的引进。人才系统需求侧的人才引进政策意义重大。中国有很多人才流失。虽然近年来中国的海外毕业生回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海外留学生仍有220多万人。而且中国对“巨星”这样的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中,有80%愿意去美国留学。究其原因,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方面,国内外学术环境差异较大;另一方面,地方人才引进政策的过度竞争带来了过度承诺,间接增加了人才引进的难度。
人才的供需、教育和引进应该双管齐下,美国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美国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推行“教育券”等制度创新。其次,美国高校独立多样,经费来源多样。税务系统鼓励发展捐赠基金、教职工选拔、晋升制度多元化,避免以科研论文数量作为单一考核标准。最后,美国通过以签证为代表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以人为本、开放多元的人才保留环境,吸引世界顶尖人才。在政策建议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口流动性,让更多低收入人群享受到城镇化的教育福利,有利于提高公平性。适度减少研究机构的约束,给予研究型大学在评价、经费使用、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大的自,可以提高效率。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用合理的机制协调引进政策,降低代理成本。
第五章大国需求:创新的优势、机遇和挑战
从直接生产过程看,创新是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因此,如果没有人才等高端劳动力,或者缺乏R&D所需的生产资料,很难产生空的创新。问题是创新过程不仅仅是从0到1,还需要产业化。从1到n的过程中,需求起着关键作用。以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IR)为例。前期主要采取供给侧直接财政支持的模式,工业化后期则改为需求侧更多的政府采购合同支持。美国1997年颁布的《小企业再授权法案》明确要求政府采购分配给小企业的比例不得低于23%。
大国需求的优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财富效应。规模经济:大国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购买力巨大,不仅可以刺激生产端的“干中学”以促进效率和技术进步,还可以有效分摊单位产出的R&D成本以增强生产端的R&D投资激励。范围经济:产品差异化是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途径,需求多样性有助于产品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进而促使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中国品牌CR3(行业集中度,行业内最大的三家企业市场份额之和)低于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中国人口比美国多得多,避免了细分市场需求不足对创新的不利影响。财富效应:随着中国内需的不断扩大和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提高,留学生与归国留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缓解了中国的人才流失;同时,随着购买力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直接参与创新的比例增加,有助于提高R&D资源在全社会的投入。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的R&D投资已经超过了消费企业。
在需求驱动的创新中,中国面临新的机遇:数字经济和国际竞争。数字经济有望加速消费导向型创新:在数字经济下,产品和服务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凸显本地需求的重要性;大数据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助力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产品创新的新模式;数字经济降低了消费者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本,有助于提高消费者参与创新的比例。国际竞争:对于大国创新来说,意义重大的需求不仅是市场化的国内消费,还有国际竞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国际竞争会催生巨大的科技进步需求,R&D对美投资占GDP比重的变化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要进一步发挥大国需求在推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直面挑战,推动共同富裕和反垄断的发展进程。共同富裕:富人阶层消费倾向低,穷人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力不足。研究表明,壮大中产阶级有利于增强一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达到峰值,成人财富基尼系数在房地产泡沫后迅速上升。为了共同富裕,当前更应该关注如何调节存量财富的过大差距,扩大消费基础。反垄断:垄断有两个特点。一种是通过减少供给获得超额利润,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另一种是通过价格歧视而不是创新来匹配不同类型的需求,不利于范围经济的实现。因此,反垄断有助于发挥大国的需求优势,促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创新。平台经济是目前反垄断的重点领域。鉴于平台双边市场特征与传统单边市场的巨大差异,我们建议将R&D投资强度作为判断平台垄断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对于平台企业来说,行为监管是主要着力点,重在提升市场竞争力。
作者:CICC研究所CICC研究室
编辑:薛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