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生态危机与人类的哪个习惯关系最密切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大步迈向“信息技术革命”,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不断拉近了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开启了新的平台经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消费和生活方式。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在大步迈向“信息技术革命”,也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不断拉近了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开启了新的平台经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消费和生活方式。

在新的机遇出现的同时,人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前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二氧化碳正在造成人类文明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同时,人口的增加也加大了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弹性时代》(Resilience Times)、《熵:一个新的世界观和第三次工业革命》(Entropy:A New World View and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作者、未来学家、经济学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Washington d . c . Economic Trend Foundation)杰里米·里夫金认为,在人类迈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经济模式的弹性,以应对众多挑战。

近日,里夫金接受了观察者网的专访,分享了他对韧性、气候变化、供应链、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看法。面试分为两部分。本文是第一部分。以下为采访实录:

【采访、翻译/观察者网李泽熙】

观察者网:在您42年前的畅销书《熵:新世界观》中,您强调了人类将面临的生态危机。今天,我们看到其中一些判断正在成为现实,特别是当我们仍然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新病毒来自大自然,是人类在大自然中缺乏边界感造成的。那么这次写《韧性时代》的背景是什么呢?

里夫金:未来,新的病毒会出现,新的疫情会持续。我们需要习惯这个事实。1908年我父亲出生的时候,这个星球85%的地方还是蛮荒之地;这一比例目前已降至25%。现在病毒成了“气候移民”,搭着动物的便车,离我们人口密集的城市越来越近。

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水文循环。我们常常忘记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地球上的一切都依赖于水。地球平均温度每上升一摄氏度,大气中的云就能多吸收7%的水。这造成了更集中的降水和更多的极端天气。冬季的暴雪寒潮,春季的持续暴雨,夏季的干旱山火,秋季的台风,都将更加频繁,成为新常态。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星球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人类要小得多。

气候变化凸显人类的渺小(来源:NOAA)

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变化,但似乎没什么可谈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正处于地球的第六次大灭绝。人类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罪魁祸首不仅是化石燃料和化学品,还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化传统。

在西方文明中,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圣经》。《圣经》中提到,上帝赋予人类生与死的权利。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进步时代”,我们都能看到《圣经》的影子,但它让人类陷入了死亡的循环,导致了众生大灭绝事件。

问题的根源不是化石燃料,而是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政治理念,我们的经济思维,我们的教育方法,我们的科学方法。这些假设把我们推向深渊的边缘,但所有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都在应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试图解决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问题。我们需要新的想法。

有趣的是,亚洲的传统、宗教和思想完全不同。在儒教、道教、印度教、佛教等思想中,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我们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当然,亚洲社会并没有一直遵循这种观念,但它仍然存在于文化基因中。这将使亚洲在未来的“弹性时代”中略占优势。

当然,西方19、20世纪就提出了生态和自然保护区,20世纪后期出现了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因此,西方和东方都可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帮助我们前进。

带给我希望的是,年轻人有不同的想法;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代人集体抗议,参与气候示威。他们从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们正在超越国家、宗教、血统等旧的差异。

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韧性时代》。

《韧性时代》,作者里夫金,中信出版社

观察者网:韧性是什么意思,“韧性时代”会是什么样子?

里夫金:我经常与政界和商界领袖合作。直到两三年前,他们嘴里都是“进步”。现在,他们好像“有点哑巴”,不怎么提“进步”了。现在他们都在说强硬,却不知道“强硬”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经济思维的大转变,其实就是基础设施的转变;这不仅仅是指桥梁和道路,还包括各种连接大量人群的东西,让人们的工作更加细分。我们已经经历了七八轮基础设施“革命”,它们结合了通信革命、能源改革和新的流通和运输模式。

基础设施决定政治经济治理模式,但政府无法控制基础设施模式,这取决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规律,这涉及到“韧性”。

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关心的都是“效率”,这似乎是人类的普遍准则。然而,直到五六百年前,“效率”还不是常态。此前,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关注:适应。

我们身体的组织、细胞、器官中有无数的生物钟,它们都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做出适应性的调整。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效率成为新的主题。效率是一种奇怪的价值,与我们身体的实际需求无关;为了增加我们这个物种的福利,我们从地球的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中抽取更多的资源,抽取速度越来越快。

换句话说,我们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放弃了适应自然,要求自然适应我们,但在掠夺自然的过程中,却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商业中,效率就是消除摩擦,消除障碍。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需要尽可能少的库存和人员,只要够用就行,所以我们采用精益生产模式;企业希望尽快将利润返还给投资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通风系统、口罩甚至卫生纸都无处可寻。全球体系是高效的,但缺乏弹性。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经济体系缺乏弹性(来源:WEF)

自然界没有所谓的成长,只有繁荣。自然界没有所谓的“生产力”,只有再生。自然生态系统的力量来自其多样性,这使其在面对气候和其他事件时更具弹性;没有多样性,就不可能适应变化。

我们正在迅速耗尽地球。人类占地球生物量不到1%,却使用了光合作用输出的24%。2050年,这个比例将超过44%,只剩下一半给其他物种。

在我们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空是公有的:水、岩石圈、土地、大气都是公有的空。但在过去的200年里,西方思维认为自然是无用的。早期的英国和苏格兰经济学家说,自然什么也不生产,资源完全被浪费了,直到人类通过劳动处理它们并创造资本。这太荒谬了。真正的资本是光合作用,所有的财富都来自光合作用。

但是,人类已经资本化,把自然变成了财产。你能想象一千年前人类将森林、海洋、岩石圈等自然私有化是多么可笑吗?这导致了地球新一轮的物种大灭绝。

观察者网: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韧性是否可以理解为长期关注?

里夫金:是的,但“弹性”是一个不同的经济体系。

在过去的20年中,我的TIR咨询团队一直在为欧盟规划转型,以过渡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并在弹性时代实现零碳社会。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一直在与中国的领导人合作,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引入中国的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最近,我们还与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合作,制定了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法案的核心部分。

在这20年间,我们发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正在接近成熟。到2040年代末,工业时代将结束,弹性基础设施时代将开始。基础设施革命将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引领新的传播革命;全球45亿人手中都有一部小型智能手机。随着电网的变化,结合通信的革命,数亿人将很快通过太阳能和风能产生自己的电力,或者至少在他们的本地社区,人们将使用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来共享电力,当一方有多余的风电时,他们可以存储它或与其他地区共享。

2015年,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首次倡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在这两个互联网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未来太阳能、风能组成的电力互联网将为电动汽车组成的交通互联网提供动能,它们都将通过通信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实现自主管理。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想到的是,基础设施从“增长”模式变成了“繁荣”模式。基础设施正在将我们从金融资本转变为生态资本,这被称为ESG。ESG将我们的价值观从关注生产率转向关注再生,从GDP转向生活质量指标,从过度消费转向生态管理,从负面外部因素转向循环经济,从集中式转向分布式增值链,从跨国企业转向中小型企业。

这些中小型企业将拥抱高科技,在一个像生态系统一样敏捷的平台中自由来去。庞大的跨国公司并不敏捷,在一场持续的气候灾难后,它们无法迅速调整姿态。一些跨国企业未来还会继续存在,但必须和数百万中小高科技企业一起努力。我们将摒弃零和思维,实现网络效应,网络上的每一个主体都能受益。

我们正在从全球化走向“全球化”(观察者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现代数字通信、能源和移动交通基础设施使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与任何人做生意。

意大利建筑师马里奥·库奇内拉(Mario Cucinella)在2021年只用了200个小时就用粘土3D打印出了一整栋建筑。这一过程不产生任何排放,而且对气候事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但是,他可以把打印这个建筑的软件送到菲律宾,在那里开发商在供应商用户网上获得相应的许可后,也可以在当地打印类似的建筑。这就是“全球本地化”,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对接,不需要复杂的海运空运输。

Cucinella的3D打印房屋(来源:ArchDaily)

我们将最终摆脱地缘政治,转向生物政治。地缘政治的核心在于化石燃料。毕竟化石燃料的分布相对集中在全球几个地区,这就需要巨额的军事投入来保证对其的控制。如果我们转向太阳能和风能,我们就不需要这些大型军事机构和化石燃料了。太阳能风能都是逼着人去分享的,没有哪个大企业能控制世界上所有的太阳和风。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需要集中管理,因为它们都需要巨大的资本,即使是君主也没有资源来建设所有的基础设施。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各行各业都被少数跨国公司占据。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美国还是社会主义的苏联,都需要“集中资源办大事”,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但是我刚才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基础设施将是分布式的,每个人都可以直接连接,不需要中介。沿用旧模式的大型跨国公司,如微软、戴尔、谷歌、Meta,如果不改变,固守旧规则,三四十年后将不复存在。

我们正在为地球创造大脑和神经系统。大脑是一颗巨大的卫星,神经系统是数十亿个传感器。我们在野外有传感器来监测生态系统的状态;我们在农田里有传感器来监测庄稼和土壤;我们在工厂、家庭和智能道路上也有传感器。但是对于一个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来说,这几十亿传感器的数据量实在是太大了。

我来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辆即将撞车的自动驾驶汽车,把相关数据发送到一个远程集中式数据中心显然太慢了。我们将从云计算转向雾计算,很快我们将看到分布在各个社区的数百万个边缘数据中心,它们可以实时监控我们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这就是雾计算。雾计算将支持全球化和中小企业的进程,走向弹性时代。

雾计算(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财富500强企业对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负有责任,但只雇佣了全球35亿劳动人口中的6500万人。尽管一些大企业仍然在韧性时代发挥作用,但我们注定要走向一个更加分散的经济,走向一个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时代。

观察者网:您提到中小企业更加灵活,将成为这种新的全球本土化韧性经济的主体。但也有人认为大集团、集权管理更有韧性,有承受打击而不被打倒的能力,一个中小企业就可能被淘汰。对此你怎么看?

里夫金:他们完全错了。一个庞大、集中、垂直的企业是不敏捷的。为了生存、繁荣和再生,生态系统必须是多余的和多样化的;一个单一的生态系统无法抵御冲击,并具有弹性。

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了这一点。大型跨国企业通常运作高效,但缺乏冗余。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们无法及时生产出足够的呼吸机、口罩甚至卫生纸,各国都是如此。但如果一个国家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其中一部分倒闭了,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很快就会有新的企业诞生和更替,整个社会的韧性也会更强。

如果我们走向全球本地化——而不是关闭边境和停止贸易,我们将采用更分散的生产模式。全球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用户网络中,因此无需担心突发事件破坏供应链。

观察者网: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吸引核心产业链到中国。你认为这会提高经济弹性吗?

里夫金:这仍然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世界,这是垂死的进步时代的一部分。

直到几年前,每当我与企业领导人和金融银行领导人会面时,他们都在谈论进展和效率。现在,他们不提,只说适应和应变能力。

提到全球化,似乎大家想到的都是地缘政治、关税壁垒等问题。不对。我们仍将是全球性的,但我们将是全球化的;我们仍然会接触,但不是身体接触。在一个大陆生产商品,然后一路运输到另一个大陆——这种模式将在本世纪中叶终结。

远洋运输模式即将结束。

本地化将利用提供商的用户网络,避免商品交易的必要性。例如,中国有许多聪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成立了新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自己的软件,而不是任何商品。这些软件可以用来制造各种新产品,无论是建筑还是风车。购买者在提供商的用户网络上付费,以获得使用该软件并在本地生产的许可。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更灵活,带来更多的经济活动。在能源服务公司方面,中国遥遥领先。中国有许多小型能源服务公司,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提供商-用户网络。供应商首先投资,并负责确保他们的顺利工作和用户保留他们的资产。这就是所谓的履约合同。

当然,这一切也不一定会发生。我们可能都害怕进步时代的终结,没有新的有吸引力的世界观或叙事来替代,所以可能会拼个你死我活不罢休。我希望不会。我们应该分享彼此的智慧,走向全球本地化的经济模式。

观察者网:在《韧性时代》第一章的开头,您引用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认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确保市场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好处。你显然不这么认为;他错在哪里?

里夫金:有趣的是,他之前写了另一本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在《国富论》中,他了自己的正确结论。

第一本书讲的是社会的福祉(观察者网注:这本书应该是指《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指出,每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当我们和平竞争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后来,杰里米·边沁将其概括为功利主义。

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在乎公共利益;但亚当·斯密认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我们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可以提高每个人的福祉,尽管这不是我们的本意。这是完全错误的。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我们现在发现人性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西方文化传统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与他人竞争,但不伤害他人。东方文化传统差异很大,认为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当然,因为你借鉴了西方的商业惯例,这种商业上的传统可能并不明显。

从科学上可以看出,人并不是独立的。离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几英里的地方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位于华盛顿特区),它正在启动一项名为人类生态系统的新科研项目。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态环境。每一秒钟,我们的细胞和组织都在从水圈吸收水分。水构成了我们60%的身体,我们离不开水。它管理我们的新陈代谢。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从岩石圈吸收元素。举个例子,我牙齿里的磷来自大山,被水圈侵蚀,变成了固定土壤的元素。然后被植物和动物吸收,进入我们的身体,然后去其他地方。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大约十岁;除了眼睛,一些脑细胞和牙齿,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每天都在更新换代,元素来来去去,成年人的骨骼每十年就完全更新一次。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体内有数万亿的变形杆菌,古细菌,真菌,细菌,病毒,这些都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身体里有一半以上的细胞不是人体细胞。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是相互竞争的独立的人。然而,在自然界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与地球上的一切紧密相连。这应该能让那些对未来忧心忡忡的年轻人松一口气。他们担心人类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没有未来,地球上的一切都将面临灭绝,从而感到沮丧。我告诉他们,你们不用担心自然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用害怕气候变化;我们可以适应自然,同时我们也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躲在虚拟世界里,躲避自然。大自然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气候变化凸显了人类的渺小。

史密森学会最近做了一项关于人类如何生存和繁衍的研究。以前认为,1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出现了良好的气候,人们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下来。史密森学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地质记录显示,地球在最近80万年,也就是人类进化的时代,经历了最极端的气候变化。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冰河时期到间冰期的多次往返循环。

南极的平均温度(上图和中图)和冰层的厚度(下面的“厚度”)

那么我们如何生存?史密森学会发现,除了病毒和细菌,我们是地球上适应性最强的物种。这是由于我们的大脑,语言和学习能力,让我们传递和积累知识。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就是同理心,我们可以亲身体会别人正在经历的喜怒哀乐;这使我们能够合作,理解我们的人类同胞甚至其他物种,并意识到我们是一个社区。

这对年轻一代来说应该是令人兴奋的。我们有足够的适应能力,但必须彻底转变思维。

观察者网:您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反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呢?

里夫金:工业革命之初,我们的人口很少,18世纪末只有7.8亿。化石燃料使我们的人口增加到80亿,它的终结意味着人类人口将在未来两个世纪内回落到10亿左右,对我们其他人来说,地球将是一个更宜居的星球。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大多生活在公地。当时还发生了部落战争。人们对有血缘关系的人产生了同理心,却把对面山谷的部落视为洪水猛兽。

随着水利文明的诞生,大部分人成为奴隶,成为一个无名的群体;此后,各大宗教相继诞生:基督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等等。在第一世纪的罗马帝国,许多人已经离开了古老的血族,独自生活。这时,一个悲伤的身影出现了,耶稣。基督徒穿著制服,在街上相遇时,彼此亲吻,视对方为兄弟姐妹,耶稣是他们共同的父母。

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国家和民族取代了宗教,成为人们虚构的家庭。人们会为自己的同胞而战,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对他们有同理心。

共情往往会扩大和崩溃,改变它的形式。当代年轻人开始直接将自己和他人视为属于同一个人类大家庭,与身边的每一个人建立共情,这是共情的下一个阶段;他们甚至将其他物种视为家庭问题的一部分。

人类进化图

问题是其他形式的移情仍然存在;此时此刻,还有部落血战,宗教战,意识形态战。有些同理心意识确实涵盖范围很广,但它仍然需要一个敌人“他者”的存在;年轻人已经到了把自己看成一个物种,一个和其他物种共存的群落的高度。

这并不意味着人需要放弃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宗教或者血缘亲属,但我们也是共同的物种。如果其他意识形态可以接受,虽然我们不同,但我们都是人,不会感到威胁或反击,那么人们的同理心自然会引领我们走向美好而有韧性的未来。

这可能不会发生。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各自为战,内心充满恐惧。而不是放下屠刀,张开同理心的双手,为了应对危机,为了生存,所有人团结合作,走到一起。

本文为《观察家》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25809.html
1
上一篇临夏教育信息网
下一篇 江苏银行2013校园招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