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756所高校,开设500多个专业,让你晕头转向。但实际上,由于孩子的高考分数已经限制了可选范围,只要了解专业、学校、去哪里上学这三个核心原则,基本方向就明确了,然后根据往年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就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核心原则一:重视专业,但不必太过纠结于专业,尤其是对于优秀学生
常见问题: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更有未来发展前景?看完这篇文章,你大概就有答案了。
第一,专业不等于行业,两者没有对等关系。不要太纠结。
家长和学生花时间最长的是纠结选什么专业,这也是最重要的。
之所以这么重视,是因为有一个误区: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最常见的逻辑是,学专业就意味着你将来必然要进入某个行业,或者说,如果你将来想做某个工作,你现在就必须选择专业。
但是,学什么专业,做什么行业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专业不能决定你未来的工作,更不能决定你人生的成功。
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什么不学什么”是普遍现象,特别是优秀的人,没必要太纠结专业。
我经常跟很多孩子说,你应该回去问问你的父母他们学了什么,现在在做什么,问问你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学了什么,现在在做什么。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专业=行业”这个概念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如果你身边的人没有说服力,我们可以查一下我国最近的最高领导人。他们上大学的时候都不是学管理、法律、经济等“对口”专业的。
再来看看互联网领域。马云学的是英语,的刘和当当的学的是社会学,百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的毕业于人民大学哲学系。在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中,很多不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专业的,但是有大量的文科生。
除了医学等个别专业,我们大多数人往往最后都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对应的工作。
所以,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是不是学什么就做什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经常看到,越优秀的人,越不可能留在同行的岗位上:要么会跨过银行去最热门、最急需的行业,要么最后基本走上管理岗位。
2.你不用担心你的专业,因为18岁还处在一个多变的年龄。
高三的孩子一般刚过18岁甚至更小,处于一个多变的年龄。变是正常的,不变才是不正常的。你可以回忆一下五年前你想做什么,三年前你喜欢什么。
有多少人能对一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多年不变?
变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随着年轻人对社会认知的变化,兴趣爱好和计划也会不断变化。更没有必要执着于一个不确定的、变化概率大的东西。更别说为了一时的爱好放弃去更好的学校了。
3.我们不必纠结于专业,因为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行业的光环,而缺乏真实全面的了解。
孩子的喜欢大多是基于不完全的认知,往往只是看到了某个行业的光环,并没有完全了解。
我经常给一些家长提建议,如果孩子喜欢某个行业,你可以安排他们试用期一段时间。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孩子实习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对这个行业的热情,甚至不想学了。站在外面看的更多的是人面前的风景,不知道背后的艰辛和孤独。进入某个行业,很容易发现很多缺点和不足,也没那么好玩。
4.不用担心专业的问题,因为以后还有很多调整和转专业的机会和时间。
现在大学转专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只要你成绩正常,通过了目标专业的考核,就可以转专业。有很多好的大学支持第二专业辅修,这也是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或者,我们完全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经过四年的学习,当时的考虑应该更靠谱,更有保障。
第二,你不必纠结于你的专业,因为没有一个专业或行业可以永远热门。成功来自于做,而不是选择某个专业或行业。
1.世界上没有一个行业或专业是永远红红火火,可以百日分红的。
男人怕入错行,女人怕嫁错老公。很多家长为了获得稳定的生活,希望孩子选择热门专业。可惜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为没有这样的行业或者专业。
2019年高考,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线大幅下滑,包括蔡中、上财、外经贸等热门高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18年金融政策的调整,宣告了金融行业黄金时代的结束,让银行“抢钱”的好日子过去了,行业的不景气带来了报考的退潮。
10多年前,高校里大家都抢着办物联网专业。然而,2018年,最早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之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宣布,由于就业不佳,学生转学率高,该专业将被逐步叫停。
比如9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对中石油、中石化避之不及,因为当时能源行业大萧条,国企发展困难,这些公司一个月连几十块钱都发不出来。朋友们都避之不及,逃离了石化行业的国企。然而,大约10年后,随着能源行业的重新崛起,中石油、中石化再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名企,成为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回顾这40年,我们会发现很多行业每10年就有一个周期或者波动。百花齐放,几乎没有一个行业一直红红火火。今天的热门话题可能明天就冷门了。
2.同时,每个时代也有不同的价值选择。昨天外企热,今天体制热。
大学毕业的时候,最好的人去留学,其次是外企。好像公务员有点委屈,国企很多人都不想去。但在本世纪初,这一切开始改变。国企、公务员大行其道,外企全面衰落。出国只是学习路径的一种选择,不是最终目标,也不是最佳选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回国比例从8:1变成了1.2:1,无限逼近1:1。
3.人生的优秀和成就是做出来的,不是因为你选择了什么专业或行业,否则无法解释互联网巨头的“中年危机”。
最近互联网掀起了裁员潮,很多程序员不得不面临失业和“中年危机”。其实这些人理论上已经赶上了互联网的红利期。他们中的很多人成功了,但也有很多人下岗了,甚至遭遇了生活上的困难。为什么?我们在抱怨相关企业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被裁?工作10多年了,还是一个程序员。这是什么意思?
相应的,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多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陆步轩因为发展不佳,最终去“卖猪肉”。这条新闻一度成为头条新闻。但这位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也给我们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企业年收入已经超过18亿,利润达到上亿,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成功来自于做,而不是选择专业。虽然你一开始就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但是如果你不够努力,你也可能面临裁员和中年危机。我想没有人相信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陆步轩会卖猪肉,更不用说成为一名著名的企业家了。但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奋斗,他走到了今天。
三、关于专业报道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1.尽量选择理工科专业找工作。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哪个专业会得到好工作,但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个趋势或者方向的。原则上要尽量选择理工科专业,因为就业好。
从全国数据来看,理工科专业就业普遍好于人文社科。前几天中部一对一流大学的老师给我发了他们学校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前十名主要是理工科专业,后十名几乎全是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他们学校的艺术专业今年的签约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这个就业数据还存在争议或者不准确的话,另一组考研数据给了我们更好的佐证。2022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到457万人,比上年增加80万人。研究生人数连续五年快速增长,反映出毕业生就业难。
这次成长的考生大多是社科专业或者文科生。在大量大学研究生报考的前10大专业中,往往有7/8的人文社科专业,1/2的理工科专业。很明显,增长的大部分是人文社科类专业。与录取相比,也是如此。人文社科类专业基本都是几十人招生,但理工科专业大多是几个人招生,甚至1/2人。
原因比较简单。除了一些所谓的“天坑”专业,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毕业的学生,很容易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是一份可以接受的工作。但如果你是文科生,即使是211院校的毕业生也很难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不得不考研,通过提高学历来增加竞争力。
其实不光是中国,美英也是,全世界都一样。社会经济建设首先需要理工科人才,这与鄙视人文学科无关。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有些同学选择人文社科不是出于热爱,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懒惰,我完全理解。但当面对就业和收入的压力,以及激烈的考研竞争时,你可能会发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以,能学理工科还是优先考虑的。当然,如果真的冲突了,也不用勉强自己。硬扭的瓜不甜。学不会就不及格,毕业不了,得不偿失。
2.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学科应该是我们的重点。
虽然我们不能指定哪个专业将来会有好工作,但是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大的趋势,比如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行业都必然会加入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一个行业要想融合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到智能时代,必然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未来很难出现绝对独立的互联网行业,更多的会是“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的新兴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广泛而旺盛。
去年,政府提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经济”。所有的数字化都是信息技术和各个行业的结合和渗透。所以长期以来对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
最近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裁员降薪,让一些人质疑这个方向的发展前景。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这几年的互联网行业其实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工资远远超出了一个正常的范畴。未来互联网行业的火爆局面会逐渐回落到正常,但相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待遇还是很高的,但不会那么极端。
其次,未来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和“数字化”的传统行业,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这些行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长期选择情报学专业还是一个肯定的方向。
3.注意避开一些专业,比如管理学,尤其是本科阶段。
有些专业要尽量避开。个人建议谨慎选择管理类专业。
无论是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等。,个人感觉不适合本科学习。这些科目不仅内容相对空洞,专业技能较差,更重要的是,本应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我们18岁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根本没到学这些专业的年龄,不懂也很正常。
另一方面,除了少数名校,很多地方学校的老师往往没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照本宣科是普遍现象。连老师自己都不完全理解,学生也不理解。结果可想而知。
美国本科层次的管理专业几乎没有。但是,我们不一样。或许成本太低。一个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管理类专业,可能符合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喜好。至少从字面上看,学管理听起来比较体面,但也仅限于字面上。
从全国来看,管理类专业招生规模仅次于工科,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困难。
个人的选择是需要被尊重的,但是我想提醒一下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本科阶段选择管理类专业的时候。
4.我们不妨从7年(4+3)长期考虑重大规划和选择。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并不打算让孩子本科一毕业就工作,而是继续读研究生。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在上升,考研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成为标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妨从更广的视角,更长的时间角度来规划孩子的专业选择,比如本科+研究生。
第一,在确定不完全的情况下,本科专业尽量偏向基础学科,为以后的变化留有余地。这个后面会讨论。
二是以交叉学科为重点,对建设复合型人才进行专业规划。比如想从事资本运作,不妨先学经济金融,再学法律。想从事媒体,不妨先学自己喜欢的行业,比如教育,再学新闻,或者先学经济学再学新闻。当你选择财经媒体时,你的优势非常突出。
5.还没想通怎么办?你报了什么专业?
18岁,大部分人还没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这很正常。但是填了志愿就意味着你必须做出一个重要的方向选择。我该怎么办?我建议优先考虑一些基础科目,为以后的后悔和调整留有余地。
对于理科生,推荐数学作为首选。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基础的基础。萧圣初看数学就是这个原因。今年的强基础计划,第一专业是数学。因为是基础的基础,以后转其他专业比较容易,很吃香,比如计算机、经济、金融、管理等社科类专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来各学科必然会交叉融合,学习基础学科会更有优势。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不妨先学数学。
当然我也理解很多人对此有点抵触,觉得数学难学。我想提醒你的是,在决定下一步之前,我们只是在数学的中转站休息一下。我们不想成为数学家,也不想以数学为生,所以我们不必为此担心。
学物理也差不多。
当然,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根本学不会,也不用为难自己。
对于文科生来说,如果真的很难选择,思想还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在文科中很难找到像数学这样强大的基础学科,只好建议一个工具学科,英语。
英语只是一门工具学科,和数学不一样。我主要看重这门学科未来发展的两个价值。首先是放大器效应。一个中小学数学老师会怎么样?如果出租车司机英语很好会怎么样?厨师英语好怎么办?基层公务员英语好怎么办?我相信很多人会因为英语好而获得比同龄人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这就是英语的放大器效应,尤其是在基层的很多行业。
第二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出国、考研都需要过英语这一关。英语需要努力,而我们普通孩子受限于语言环境的缺失,英语基础差,强行自律不现实。与其他技能不同,英语可以在业余时间习得。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几年的本科学习,拿下英语。
当然,工具的主题有其局限性。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一定要辅修一个专业,这样才能找到支点,才能表现出放大效应,包括以后出国留学的选择更多,否则会很麻烦。
6.不宜过分依赖高校对本专业的解读,尽量请教本专业的学长。
学校对自己专业的介绍是最权威的,这是我们了解相关专业的出发点。但遗憾的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要过分依赖这所大学给出的信息,要辩证地理解。
首先,很多学校的专业介绍往往是“正确的废话”,有很多“制度化”的语言,有效信息很少,我看了也看不懂。第二,很多学校都强调一个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但不一定和你有关系。很多学校的王牌专业可能只是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的王牌,甚至是生化、环境材料等所谓的天坑专业,而不是就业的王牌。如果你不打算从事科研,或者不喜欢这个专业,这张王牌跟你有什么关系?第三,学校在介绍就业时,倾向于理论化和理想化。比如很多公共管理专业的介绍都说这个专业是培养公务员的。你相信吗?有多少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真正成为了公务员?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不妨尽可能多的联系正在读书的学长学姐,提供另一个渠道和思路,让我们尽可能的把握全局。
7.如何正确看待大量的“职业劝退”?
你所学的,你所从事的,往往不被推荐,这就是所谓的“专业说服”现象。这样的文章或观点往往对行业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很有说服力,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对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学过相关专业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学到的东西有限,与现实相差甚远,实际行业需要的技能主要来自实践,而不是来自学校的学习。二是对相关行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知道金字塔顶端的还是少数,看到了更多不好的东西,比如“金融行业也站在银行门口。”
所以,这些观点往往是对的,但也是偏颇的。哪个行业不是?哪个学校可以直接满足实际行业的需求?
你不必太纠结于你的专业,不必太执着,因为你学的东西并不代表你做的事情,你也不必学什么。相比专业,学校更重要,因为就业存在残酷的出身歧视。在大家都是大学生的背景下,从哪个学校毕业很重要,否则我们连参加下一届比赛的机会都没有,简历也放不进去。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重点讨论学校有多重要。
这是学校第一,专业第二,这个观点会在介绍完学校文章后详细阐述。但是,我们不必急于下自己的结论。我们会在全面看完学校篇和城市篇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是对于大部分上不了名牌大学的同学,也就是上不了双一流、985、211学校的同学来说,从现实的角度,从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说,专业的选择很重要,专业第一。这是我要特别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