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数以亿计的网民从互联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这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互联网内容建设提出要求,把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指南。围绕新形势下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新方向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芦伟。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你看来,当前网间内容生态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空?有哪些新发展新情况?
芦伟:目前网间空的内容生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碎片化,社交媒体成为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要平台,海量短、平、快的内容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片哗然之势。二是情绪化。在后真相时代,情绪和观点对人的影响大于事实,对重大事件的情绪和观点也趋于两极化。第三是商业化,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平台化导致商业逻辑的大众化。第四是智力。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大大提高了内容的生产效率和传播精度。另一方面,也对内容生态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真假难辨,人机难辨。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各大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的网上宣传和网络强大正面舆论的形成上努力突破,创作了《民情你问我答二十大|为什么党的二十大如此重要》等纪录片。“看一颗种子《下海》,太精彩了!”等众多知名媒体精品宣传案例。在你看来,今后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网络正面宣传?
芦伟: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平衡新闻框架策略。在应对重大热点事件和引导舆论时,要重视问题定义框架、事件归因框架、道德评价框架和解决方案框架的运用,通过更加平衡的新闻框架策略回应公众关切,提升框架设置能力。二是善用共情沟通策略。尽量避免用外交辞令和官话套话来评论事件。善于用大众能感受到的内容和声音来引起共鸣。让人觉得不仅要看,还要喜欢看。三是巧用模因传播策略。网络模因又称“网梗”,是当前网络文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主流媒体要通过“造梗”、“融梗”、“打梗”等方式,推动话语的“出圈”和再创造,吸引更多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同。
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空清澈,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你认为我们需要做哪些努力来建立一个清晰的网络空?
芦伟:我们应该改善网络平台的治理。监管部门要出台规范性文件,细化法律法规内容,明确监管内容,丰富监管手段,拓宽监管渠道,确保监管实效,为互联网平台发展筑牢底线、划出红线。各类互联网平台要提高社会责任感,以引导代替迎合,加强自查自纠和自律。未来需要加强法律监管与平台自律的良性互动,从善治走向善治。
要加强主流舆论引导。政府、媒体、学校、家庭等主体应多管齐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府部门要在信息洪流中发挥压舱石和卫星的作用,进行权威发布。主流媒体要通过媒体融合转型,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教育系统应与时俱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塑造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家庭都应充分发挥最小社会单位的能动性,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成为终身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提高公众网络素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要注意防止未成年人拖延,加强青年网民对不良网络文化的辨别和批判能力,增强他们在不同情境下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青年亚文化圈的积极作用,挖掘青年在公共参与中的巨大潜力,促使他们的行动目标从个性化、情绪化向公共化、理性化转变,不断营造清正廉洁的网络空。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路径来增强网络内容建设的创新性?
芦伟:媒体融合已经从新旧媒体融合的1.0时代走向新新融合的2.0时代。新时代需要通过多种路径推进网络内容建设。定位,进一步明确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定位,做好主业,突出优势和特色。内容,关注中国、世界、人民、时代的问题,通过有价值的内容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形式上,加强全媒体叙事,突出短视频表达,让主流内容更好看。技术上,通过AI赋能,实现智能媒体新突破,解决多语言传播、精准推送、个性化服务等痛点。结构上,推进新媒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运行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媒体航母”。
作者:张艺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