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也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全面学习、把握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开设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集中展示金融系统特别是理财市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和行动, 努力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顾磊“北京大学普惠金融与法律监管研究基地副主任”
摘要:
未来,普惠金融应该与绿色金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合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将绿色理念、绿色产品、绿色标准融入普惠金融的服务过程。
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在“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别提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包括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在内的群体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普惠金融的重心,确立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新的战略任务和解决方案,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尽快制定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制度保障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作为我国首个普惠金融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为繁荣金融市场、补齐民生短板、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十三五”时期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鼓励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对普惠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呼吁建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匹配的普惠金融体系。显然,这客观上要求普惠金融要有一个指导性文件,从战略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梳理当前问题,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界提供可负担的普惠金融服务,让所有市场主体共享新时代小额信贷的雨露。
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在“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的精神指引下,基于“主体平等、商业可持续、机会均等”的原则,加快编制《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2-2026)》,从普惠金融的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创新、法律监管和教育宣传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增强金融的“普惠性”。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作用,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让城市低收入者、农民、小微企业、残疾人、老年人得到更多价格合理、使用安全的金融服务,更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享金融市场化改革成果,为我国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做好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虽然中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偶尔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也可能使一些脱离贫困的人返贫,导致贫困。因此,普惠金融要把防止返贫、致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农村防灾普惠保险,加强对网点达不到的客户的灾后补偿,扩大保险救灾在农村的覆盖面,展现“草根金融”对全民的独特社会价值。比如,通过种植保险、养殖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提高农村灾后理赔的费率和准确率,对贫困人口、低收入对象、不稳定脱贫户、因灾害和意外事故返贫的人员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提高返贫的有效性。再如,农业气象保险可以弥补受灾农户的经济损失,培育农村巨灾保险理赔新业态,确保返贫者和致贫者的收入与当地农户相等或基本相等,为不稳定贫困户和边缘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形成可持续的普惠生态体系,将传统农村改造成为金融环境和生态环境“双优”的美丽乡村。
为社会财富的公平积累提供金融保障
社会财富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的思想,即号召全社会“努力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反对一切违法乱纪的财产性收入,杜绝各种暴利行为。这是中国财富分配和积累机制的新表述,也为普惠金融提出了更加现实、明确和艰巨的任务。
未来,普惠金融可以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消除行业壁垒,增强落后地区网点无法触及的客户服务覆盖面,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和贫富差距,扶贫济困,缓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效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未来,普惠金融可以在增加低收入群体财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普”和“惠”的基础上,推动碎片化小额信贷服务于长期被排除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群体,不断提高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可获得性和满意度,增加低收入人群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灵活就业的临时工、安居乐业的新市民共享普惠金融资源,践行“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助力。
当然,在社会财富积累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分配“蛋糕”,而不是“杀富济贫”,为社会财富积累提供金融保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信贷资源的作用,调整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科学合理参与第三次财富分配,杜绝欺贫重富,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打造橄榄型社会财富结构,彰显普惠金融独特的社会价值和金融贡献。
打造绿色生态与金融价值双赢格局
当前,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绿色金融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中国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22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倡导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结合,鼓励创新发展绿色共享的金融环境,为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都致力于改善人与财富的关系,有着相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应该形成一种背道而驰的金融业态关系。普惠金融的绿色化,可以推动小微企业走向绿色、环保、清洁的产业,造就一大批“专精创新”、“小巨人”的科技企业,推动绿色供应链融资,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引领普惠金融向健康、环保、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绿色金融的普及可以支持环境改善和资源节约,使中小企业走上节能环保的长期持久发展模式,以环保、亲民、实惠的方式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演变为高效、环保、普惠的绿色金融,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的新局面。
可以预见,未来的普惠金融应该与绿色金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合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将绿色理念、绿色产品、绿色标准融入普惠金融的服务过程,为所有有环保、节能、安全需求的社会阶层和机构提供绿色普惠金融服务,种下更多的“常青树”,吃上更香的“生态饭”,提高环保和生态服务的能力,让金融通过绿色理念实现普惠的目标。让绿色通过金融产品强化环保,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绿色环保的可持续性相融合,打造绿色生态与金融价值的共赢格局。
社区服务成为普惠金融新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正在步入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使得我国城镇数量增加,城市社区规模扩大。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初步统计,未来15-20年,年均城市化率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显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社区金融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天然资源,前景看好。
在城镇化进程中,普惠金融可以引导和推动中小商业银行成为社区金融服务提供商和社区电子商务服务运营商,促进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智慧图书馆、体育设施、游乐场所、剧院等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普及应用。,打造“社区金融+生活体验”生态圈,满足社区居民、低收入人群、下岗职工、残疾人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比如提供储蓄、日常生活缴费、支付结算、人身财产保险、网络购物、理财产品、保管箱、个人征信等金融服务。,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和分享“互联网加社区服务+普惠金融”服务,关爱老人,为千家万户提供“接地气、一家亲”的社区金融服务,打造人人有份、不分年龄、机会均等的社区金融服务。
消除“数字鸿沟”造成的社会障碍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数字金融带来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成员获得金融服务的公平性。2022年1月27日,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和保险机构积极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特色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增加查询、交易和售后服务的智能化,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数字金融不应该成为老年人高不可攀的城堡,不允许科技产品成为老年人无法使用的隐形镜子。因此,如何消除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应该成为未来普惠金融的一项艰巨任务。
首先,普惠金融要以人为本,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或轻度智障的人提供金融工具,开通人民群众能够接受、易于操作的金融服务渠道。比如,利用银行网点、保险机构网点、农村取款站点、城市社区金融服务站点等提供简单实用的普惠金融服务,加强大字报版、国家语言版、简写版、语音版等专用应用软件的设计。
其次,普惠金融将“养老红利”与“数字金融”相结合,为跨省、跨区域的“一站式”养老产业服务提供信贷支持。比如,利用社会影响力投资和低息信贷鼓励养老机构投资,促进养老场所环境改善,加快发展智能化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越、更安全、更舒适的养老场所。再如挖掘老年客户的金融需求,量身定制与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相匹配的普惠金融产品,解决老年人使用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提供包括储蓄、融资、转账、财产保险、个人理财等服务,帮助老年群体进行长期投资理财规划,投资个人养老保险,拥有更多养老财富,让老年人和失能人士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和实惠,尊老爱幼。
最后,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老年人数字金融知识的普及培训,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在使用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服务,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如旅游、保健、健康咨询、生活护理和慢性病管理等,支持跨省合作养老,让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生活在日常生活场景中。
增加消费金融的特色服务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消费都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已经达到2亿多。到202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至少达到4亿,高端和多元化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大。国内消费规模可能赶上或很快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2023年1月13日,银监会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部署了9项重点工作,包括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
显然,消费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还可以极大地刺激消费。挖掘消费市场潜力,增加特色服务,实现新的目标,应该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以新市民消费为例,消费金融公司可以运用创新的风控手段,对新市民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根据不同的新市民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构建适合他们的场景分析、营销模型和信用风险控制体系。例如,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建筑工人等年轻新市民,提供涵盖个人画像、消费偏向图、动态零售定价等消费金融解决方案,发展数字文化、智慧体育、智慧电子产品、智慧零售、智慧婚介、智慧旅游等消费新业态;针对临时工、计件工、农民工、家政工等中年新市民,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的托儿所”、“互联网+的家装”、“互联网+的智慧家政”等新型消费业态,以长租公寓、子女教育、工资账户管理、电子产品消费、职业培训等阶段为重点,实现新市民衣、食、住、行、用全覆盖。为依靠子女、体弱多病的老年新市民提供中医药、保健等特色服务,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延伸服务触角,增加产品多样性,加强对不同年龄段新市民创业生活的信贷支持,提高消费金融的可及性、便利性和普惠性。
(编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