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旭峰
我在小学中学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一直认为英法军队在这场战役中达到了一百万或者至少几十万。但是,我逐渐意识到,两场战争都有2万人左右。即使只有2万人,战力也不足以对抗人口超过4亿的清朝。这种悬殊远远超过了向石头扔鸡蛋!
说实话,英法发动的鸦片战争,和历史上匈奴攻汉,突厥攻唐,相差甚远。英法虽然武器先进,战斗力强,但如果在大陆全面发动,匈奴人或者突厥人的军队一旦冲锋就会被压成肉酱。另一方面,如果清朝团结一心,英法联军根本不成问题,更不用说进入中国大陆陷入人民战争的海上,在海上就全军覆没了。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清朝的全面崩溃,以及一系列条约的签订,这些都是自取灭亡的命脉。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原因。?
我们熟悉的传统分析一般是这样的:
一是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期,政治黑暗,矛盾激化,加上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财政拮据,军备松懈,武器低劣,封建主义(这个词原来是日本人误译的,沿用至今!它的翻译是基于西方中世纪封建割据的社会状态,而中国人一直在套用他们集权社会的精髓!到现在为止,对这个概念的反驳还没有全面展开,可以洞察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统治本身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连自己阶层的有识之士都觉得自己面临着“世界末日”。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各级决策者失误频繁,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应对战局的效率低下。两年战争期间,同样的决策失误到处重复。这既是清政府腐败造成的,也是清政府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情况下,英国的优势得到了展示和发挥。
因为传统的分析过于感性,看似正确,但实际上空言多于实,原因被现象所代替,多到无法讨论,所以我提出我的看法:
直接原因是清军武器落后,士兵操作不熟练,导致双方火炮射程和精度差距较大;部队组织松散,战斗素养和凝聚力不值一提;军民关系、官民关系严重脱节,作战的地方民众无法融入战争体系。我们已经说过,清朝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自西方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已经远远落后了,以此为基础的技术和武器也是如此。
更根本的原因是民族凝聚力(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合力)松散。
作为整个国家,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集权的社会结构,即将瓦解。经济层面的兼并势力与政治层面的专制阶级变相纠缠,使得人力物力与国家的联系广泛丧失,整个社会结构软弱混乱——国家实在难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去对抗外敌;人们与整个国家的经济联系的混乱导致了精神上的虚弱——忽视或者根本不知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导致国家的凝聚力(物质和精神的合力)被严重削弱。与前代集权的社会结构的衰亡不同,清朝的皇权过于集中,无法得到有效行使,只导致了更大的专制阶级的形成。政治混乱之后,各种权益集团相互并存,政令无法统一,信息不通,相互扯皮,甚至算计。这种情况在近代中国还是存在的——很多机构相互并存,利益来了,一拥而上,面临危险。
从历史上看,与游牧民族相比,集权的社会结构远非紧凑。大汉武帝和大唐太宗时期,集权的社会结构最为紧凑,但对付人口数十倍的匈奴和突厥尚且困难,何况其他朝代,尤其是宋朝。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的社会结构远比游牧民族先进——由于公平的市场交换,各种经济成分联系成一个强大的整体。而清朝社会结构的紧密度是历代最弱的(除了地域局促的宋朝),主要是因为政治结构的混乱。所以清朝的社会结构是和西方对立的,结果不言而喻。我们看到少数部队确实在英勇作战,但与整个战争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此外,民众与国家的观念联系过于感性——没有实际联系,只能依赖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所以,一旦发生实际战争,普通人大多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或者成为汉奸。
社会结构和观念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凝聚力。
孱弱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凝聚力,让表面人口数亿的清朝,真的很难与人口仅二百多万、军队只有四五万的英国,甚至法国对抗。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反映了农业国和贸易国的不同性格。一种倾向于内向:顽固保守,感性傲慢;一种是外向型:全面开放,客观自强。当这些国家相遇时,侵略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当时中国还没有威逼外国的形象,于是全面侵略开始了。
当时成功的西方强迫贸易概念,沿用至今,可谓数百年。
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人意识到国家要有一个紧凑的强大的凝聚力,最基本的就是发展市场经济,于是就凭直觉和表面上的武器等文书起家。一个大国不可能完全靠进口武器来维持军事实力。事实上,如果市场经济不能充分发展,科学技术这个先进武器的基础就不能发展,人才培养也不能充分发展,因为没有全社会的实际需要来全力支持。
军事只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矛头(其内在精神是公民与国家紧密相连的信念)。
近代以后,科学技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形而上学是一个体系),科学技术发展以后会全面刺激经济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健全的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民主政权的保障。这样的社会结构和与之相匹配的思想体系推动着社会进步。在科技方面,当时的中国只有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开始关注西方科技的进步,并著书介绍西方的东西,但绝大多数关注传统观念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鸦片战争而改变对西方的看法,更没有向一直鄙视西方的外国人学习。
由于五口通商,口岸商人(或称买办)比普通知识分子更早开始学习西方的东西。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去南洋经商。
结果中国失去了尽早崛起的机会。武器的引进并没有让中国从根本上强大起来。在后来的战斗中,中国一次又一次被打败。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矛盾更加突出,混乱加剧。中国日益被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shxf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