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离家千里,却愿意奔波于两地之间。他们只是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上海与遵义的合作,造福遵义人民。
“为水争光,连万家”
2016年以前,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洪寺乡上坝村的村民每天起床都要做一件事——上山挑水。好不容易取回来的井水也要“精打细算”。先洗菜,再洗碗,再洗脚,最后喂牲畜。因为严重缺水,全村756户3280人在选择作物时只能选择低产耐旱作物,靠天气吃饭。
43岁的村民高文华说,过去,他上山时每天要挑三桶水。如果他去得早,他就能挑水。他去晚了就得排队,一天下来要2-3个小时才能解决用水问题。在外打拼挣了点钱,回家修了房子,装了热水器,可是热水器装了,洒水车却不能喷水。对他来说,随时洗个热水澡总是遥不可及。
“通水通电以前做梦都没想过,因为不敢想象。”
上海援建贵州干部和吴川当地干部群众寻找水源。
吴川之前也尝试过解决饮水问题,但是用电或者柴油抽水成本极高。按照一立方米水提升海拔100米的成本12元计算,在村民家中提水到一立方米水需要70元。这还没算上设备维护费用和人工费用,一般人是负担不起的。
2016年7月,上海市干部钟、带着“干部能带什么”、“怎么办”、“走了要带什么”等问题来到吴川。他们走遍了吴川的每一个乡镇,洪寺乡的缺水问题是他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如果村民不能很好地解决水的问题,他们不仅不能摆脱贫困,甚至可能越来越穷。
一次偶然的机会,钟得知上海某科技企业正在进行提水实验。只要有一线希望,不想放弃的钟就赶紧联系了对方企业,要求企业协助提水。村民不理解,认为上海来的干部异想天开,不仅要往家里送水,还说不用柴油,不用电。然而,正是这些不被看好的可能性,在钟和的努力下才得以实现。到目前为止,中引进的动能已有效解决了4个村609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上海奉贤区自然能源提水工程解决了吴川部分高海拔干旱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看着从水龙头里滴下的白花花的自来水,高文华笑了。他说水的问题解决了,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同时还可以在附近种烤烟等农作物。
“为水争光,平衡千家”。如今,洪寺乡的人们早已放下了曾经背过的水桶,告别了异想天开的用水梦想。他们不会忘记,还有前来帮助他们的扶干部。
时间紧迫,尽力而为。
在遵义师范学院教务处,上海干部陈为忠是教务处副主任。来遵义前,陈为忠总结了自己以往的工作技巧和经验,打算和教务处的老师们分享交流。但参观完学院后发现,之前的经验和模式是不可复制的。为此,他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的管理模式。
因为他做的不是具体的工作,工作范围广,涉及面广,这就需要陈为忠提高自己的眼界。有问题的时候,陈为忠总是主动和教务处的老师讨论。来到遵义师范学院后,他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好。
上海青年志愿者在湄潭中学给学生上课。
刚来教务处时,通过看文字资料,陈为忠发现遵义师范学院在文字资料和规章制度方面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在10年左右。他尽力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陈为忠说,遵义师范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的交流学习是国家战略,解决了贫富差距,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思想上的,文化上的,教育上的。他来到师范学院后,推荐师范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到上海师范大学交流学习。让双边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冲突,最终通过沟通形成统一的共识。
与陈为忠同时来黔的挂职干部李明亮,现在是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科研副院长。在他看来,他个人能带给师范学院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推动科研项目的同时,组织参与学院的相关工作。
在工作中,他更愿意踏实,勤奋,以身作则。所以他会尽量邀请优秀的专家来学院多做讲座,让学生开阔视野,多思考。他说,现在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他想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合遵义的红色文化,洗礼教育学生,同时做好自己。
上海奉贤区吴川师生与帕丁顿双语学校的互动
在李明亮看来,来遵义师范学院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上海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大城市。除了包容开放,上海城市和上海人的风格更务实。而这些,正是他想传递给遵义师范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们的。
虽然援建贵州的老师在遵义师范学院的时间很短(半年),但感觉来遵义收获很大。其实遵义师范学院的师生并不这么认为。
奔跑千里,触手生春。
2019年3月下旬的一个晚上,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院内送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患者因胸痛面部扭曲,家属特别着急。他请医生治好病人的病。医院值班医生一边让医护人员打电话给沪援合规专家史圣,一边说明情况进行检查。
接到医院的电话后,已经下班回家的史圣来不及拿刚刚打来电话的外卖就赶回了医院。他立即给患者进行了降压止痛治疗,同时进行了急诊CTA检查。因为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血管质量差,主动脉夹层是非常危险的疾病。史圣当即决定给予微创支架手术。通过大腿上一个2厘米的小切口,他被送到一个覆膜支架上,封住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修复主动脉。手术持续了7个多小时。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从未进行过这种手术。患者顺利康复后,家属从遵义送来锦旗、感谢信和一些土特产。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9年1月成为独立科室。史圣作为援遵专家来到遵义后,融合了上海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理念,制定了心脏中心的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建设方案,并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规章制度。心脏中心的患者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心脏外科自心脏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各类心脏手术150余例,而每一次手术,史圣都会想方设法从1800公里外的上海赶来,哪怕他之前不在遵义。
上海奉贤区医护人员赴务川自治县开展光明行。
随史圣来到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援沪专家、眼科医生秦始皇,来遵义后已经为无数患者做了检查。其中一人是50多岁的中年男子,由家人陪同。病人的左眼看不清东西。通过体检,秦始皇发现自己左眼整个眼球突出得很厉害,上眼睑下垂,瞳孔对光线直接反射不太敏感,眼底视神经颜色变白。根据经验,这应该是视路或者颅内病变。经过一系列眼科检查和神经内科同事会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通过两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患者的眼睛最终被治愈。
在援助依从性期间,秦始皇通常侧重于眼科的门诊诊断和治疗。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的阅片员,她除了门诊工作,还负责眼底疑难病例的多模式影像阅片。同时,在Corey中进一步规范了眼底多模式图像的读片流程,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化操作流程(SOP)。为了让眼底多模态图像的阅片持之以恒,她和其他医生共同成立了眼底多模态图像阅片组,以年轻医生为骨干。科研方面,秦始皇定期举办眼科读书报告会,指导青年医生阅读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文献,指导研究国内外最新诊疗规范和专家共识,指导研究生撰写科研课题、实验操作、文章基金、专利等。与此同时,秦始皇坚持每周四下午在医院举行小型讲座、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
第四批合规专家有医疗领域的5人,分别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和医生,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和泌尿外科的董医生和谭医生,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他们不辞辛苦,跋涉千里,只为给病人更多的保护和安全。
地域虽异,大爱无疆。扶遵义以来,各条战线上贡献力量和智慧的人们,让山协沪尊合作的成分响彻世界。
文字:《尊义》杂志全媒体记者赵霁
本期编辑叶正·秦公
遵义杂志社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id: zunyizazhi
派对杂志商务电话:0851-27657059
提交电子邮件:12297292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