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什么

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是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2020年4月,在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党的五中全会系统阐述了构建发展新格局,

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是经济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原创性成果。2020年4月,在财经委员会会议上,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党的五中全会系统阐述了构建发展新格局,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近日,在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主动性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满怀信心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和科学行动指南。

构建发展新格局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构建发展新格局,是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全局和安全全局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着眼于协调“两个大局”,关系到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版图和治理格局面临重塑。我们现在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在船中间游荡更迫切,人到山路中间更陡峭。这是一个前进更困难、更危险的时代,但不进则退,不得不进。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平滑国内大周期,促进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只有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稳定经济基本盘,促进质量的有效提升和数量的合理增长,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和可持续性,顺利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第二,着眼于整体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到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拥有超大的国内市场、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构建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跨越。只有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需求拉动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夯实经济发展基础,跨越大国经济发展重要关口,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第三,着眼发展和安全大局,关系到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地缘政治和安全风险增加,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加强发展的安全和稳定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突破国家经济周期的阻滞点,以国内大周期的可靠性应对国际周期的不稳定性,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力更生,提升国内国际双周期的质量和水平,才能牢牢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确保中国这个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第四,注重协调国际合作与竞争,关系到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当前,国际经济周期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分工体系深度调整,竞争日趋激烈。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是基于超大规模经济体特征重塑中国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只有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参与塑造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在合作竞争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才能达成广泛共识,开展深度合作,培育和提升我国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在开放发展中赢得战略主动。

构建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在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主动构建发展新格局,思想共识不断凝聚,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国内大周期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内国际双周期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加快,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近年来,通过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造消费场景,我国消费潜力得到快速释放,消费对经济周期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持续显现。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4万亿元。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汽车等大众消费方兴未艾。服务消费加快拓展升级,网络消费、绿色消费等新的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激发。2023年春节期间,中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电影票房突破67亿元,位居中国电影史上春节档票房第二。在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同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平稳态势。10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为扩大消费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是有效投资继续扩大。围绕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增效,我国投资总量持续稳定增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的202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超过57万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实现了投资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序推进,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等重大项目投产,川藏铁路、“算东算西”等重大项目全面实施,发挥了对经济周期的引领作用。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投资信心进一步增强。

第三,科技向自力更生迈出坚实步伐。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走向系统能力的提升。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不断提升,2022年排名全球第11位。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社会研发支出已超过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R&D强度提高到2.55%,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R&D人才总量居世界首位。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聚区前10名。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主动设计并率先启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立科技伙伴计划。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的“朋友圈”日益扩大。

第四,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中国工业高端发展、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工业基础能力和工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和5.6%,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引领作用。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正在加速。工业互联网已应用于国民经济的45个类别,涵盖R&D、设计、制造和营销服务。工业发展的“绿色含量”显著提高,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产销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

五是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巩固扩大扶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更加顺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扎实推进,中心城市、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推进。2022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大陆9个城市GDP达到49.5万亿元,超过全国的40%,在全国经济压舱石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江大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1+N+X”系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六是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基础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出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和更新,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商事主体制度易成本不断降低,“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加快了对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的清理和废止。要素市场化配置步伐明显加快,股票发行和注册制改革全面实施,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形成,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完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

七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表现出巨大的韧性和活力,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不断增强。贸易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42.1万亿元,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服务贸易总额约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比重稳步提高,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长强劲。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从2020年的1443.7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891.3亿美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自贸试验区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国际班列多方向联通,中欧班列持续增长。2022年开行列车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列车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作为畅通亚欧货物贸易的重要稳定通道,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和亮点。

八是安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面对国际发展环境中不确定、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全球初级产品供给波动加剧,中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特别注重立足自身的初级产品生产,以国内稳定供给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连续8年达到1.3万亿斤以上。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多元化清洁电源体系得到大力发展。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油气电等主要能源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油气对外依存度下降。统筹补短板锻造长板,实施产业基地改造工程和强化制造业链条补链条,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疫情发生后,依靠完整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化能力,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强大的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影响的压力测试中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构建发展新格局,必须深化认识,突出重点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不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未来推动。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是继续奋斗的重要法宝。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构建发展新格局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构建发展新格局对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要牢牢抓住流通顺畅这个关键。构建新的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畅通的经济周期。如果经济周期过程中存在阻滞点和断点,周期就会被阻滞,表现为增长率下降、失业增加、风险积累、国际收支失衡等。,并将表现为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要解决国内宏观周期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阻滞性问题,努力打破局部小周期,平滑国内宏观周期,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需之间的适应性,切实增强国内宏观周期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动态调整我国参与国际流通的重点领域和方式,努力提高国际流通的质量和水平,形成供需匹配、国内流通和国际流通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不断促进国民经济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二要正确把握内外循环的辩证关系。要认识到,无论是统筹发展与安全,还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内外循环都是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在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必须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不断强化国内宏观周期的引领作用,坚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以扎实的国内基本盘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和信心。同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更高水平上创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既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完整产业体系的供给优势,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更加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也要稳步走出去,加强境外投资服务、监管和风险防控。

第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是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发展新格局,要聚焦重大风险挑战,找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从疏堵点、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努力化危机为机遇,为提高经济周期质量和水平创造条件。坚持系统观构建发展新格局,必须认识到经济系统在时间上和空上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整体,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运动的复杂系统。要加强前瞻性思维、统筹规划、战略布局和整体推进,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以重点突破促进整体推进,以整体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努力做到整体与局部相匹配、渐进与整体相推进。

第四,要谨防误解和行动偏差。构建发展新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行动偏差,必须及时纠正。在认识上,既要避免只强调内循环或外循环的片面理解,又要避免把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长期任务当成短期应急措施的误解,还要避免把科技的自力更生、自强理解为关起门来的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在行动上,要防止各自为战,只考虑本地区的小市场和搞自己的小循环,也要防止本位主义。我们认为构建发展新格局与自己部门关系不大,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无法形成合力。

坚决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决策部署上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要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扎实的工作、精准务实的政策措施,切实把本地区本领域工作纳入构建发展新格局之中,努力平滑国内经济周期,促进国内国际双周期良性互动,切实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主动性。

第一,加快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出发点,按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投资再生产全链条扩大内需体系,突破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体制机制不完善、投资结构仍需优化等制约经济周期的难点,努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息约束的金融需求。着力挖掘内需潜力,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投资空。着力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韧性,进一步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不断提高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配置能力。

二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塑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优势。完善新型国家体系,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整体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支撑创新的基础体系,优化国内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攻克重要领域“瓶颈”技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以高层次科技自立为导向,整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聚焦实体经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积极推进短板产业补链条、优势产业延伸链条、传统产业升级链条、新兴产业打造链条。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制造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环保等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新型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粮食、能源资源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第四,扎实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拓展宽深循环空。扎实推进统筹城乡重大战略部署,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为构建发展新格局提供多梯度增长、多元发展和强劲韧性的城乡区域动力支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平滑城乡经济周期,提高国内宏观周期覆盖面。建立健全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区域合作和利益调整机制,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着力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功能,增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富集区和边境地区支撑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度融合,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陆域/[/k0/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外循环的活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打通制约经济周期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全面开放的全国统一市场。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稳步扩大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施自贸试验区升级战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拓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促进外贸规模稳定和结构优化,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制造业的投资。

(作者石玉龙是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来源:经济日报)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28950.html
1
上一篇高一物理试卷
下一篇 在职研究生mba 在职研究生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