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教师师德师风规章制度

学十条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出了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融为一体,明确指出“教育、 科技和人

学十条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出了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将教育、科技、人才融为一体,明确指出“教育、 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撑”并强调教育是人才产生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科技、人才、创新同样如此。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更高期望和要求,彰显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战略作用和崇高历史使命。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高素质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依托,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报告为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报告还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其中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国家”,为加快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做好智能时代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探索构建师范生“人工智能+”创新培养体系

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期坚持教师导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在新时代,学校强化了教育党和国家的初心使命。在建设世界一流教师教育大学的新征程中,着力构建“人工智能+”师范生创新培养体系,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师范生培养创新路径,形成教师教育“中国教师模式”。

一是创新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学校认真贯彻给北师大“卓越教师计划”师范生回信精神,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通过新华网等媒体平台在线开展政策宣讲,组织师生深入边远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线下面对面宣讲。学校牵头组团实施“师范教育协同素质提升计划”,在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发展方面深化“卓越教师计划”下的师范生协同培养,建立“卓越教师成长数据库”,促进“卓越教师计划”下的师范生专业发展。

第二,探索师范生“人工智能+”培养体系改革。学校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教育系,形成了“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全新组织体系。建设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国家实验基地和智慧社会治理国家实验基地(教育特色基地),构建立足本地、面向世界、适应未来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教师教育创新体系。率先成立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高校、政府、企业、教师专业发展机构、中小学合作培训机制(U-G-B-T-S)。“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教学成果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第三,大力培养智能时代的优秀数字化教师。围绕“融合创新”,学校以“做中学”培养模式和“\’ O2O \’”(线上到线下)学习模式”为抓手,推进“数字语文教师”建设,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评价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智能教师工作室”,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建设“人工智能+”教研共同体,建立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室。研究自适应学习引擎、智能教学系统和跟踪、记录、分析师生成长的工具,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分析,引导师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人工智能+”教学案例讨论、“人工智能+”课堂记录分析等面向智能教学的校本研修,将为师生在智能时代成功实施教学过程分析、教育监控与评价、教育智能决策提供支持。推动人工智能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形成全面发展的TPACK(即综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黄金课程”和智能教学资源体系,帮助构建突出“共享”、“独立”、“开放”、“适宜”的优秀教师优质培养体系。

加快“人工智能+”交叉创新,全面提升师范生自我培养质量。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德育人、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的根本任务,华中师范大学将进一步发挥部属师范大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加快“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交叉创新,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 全面提高师范生自主培养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高水平推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服务“强师计划”战略部署,建设教师教育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着力突破和整合学科体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制改革、实习实践、跨学科协同教育等关键环节,探索培养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新机制。落实“卓越教师计划”任务要求,在目标地区和县域学校建立一批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推进“云课堂”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鼓励优秀毕业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作,全面服务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建设高质量的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探索“开放培养”、“合作培养”、“衔接培养”等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服务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创新。建设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开展教师教育创新理论、教学实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等研究,为基础教育实践提供质量评估和诊断,为国家基础教育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和过程监控。加强附属学校建设,把附属学校建成培养优秀教师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基地,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提供“新课堂”。

二是坚持德育为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迭代创新,实施“圆梦计划”,统筹教育专业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管理,通过师范生培养改革实施“4+2”、“4+2+3”,结合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实施师范生能力提升计划,优化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等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和大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中心的育人功能,统筹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养成教育课程,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引领师范生全面发展。搭建高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育指导,加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评聘“教学型”教授,选派优秀中学教师参与师范生教育教学。

第三,坚持示范引领,以“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发展,赋能智能时代的师范生培养。推进智能科技赋能的教育评价改革,探索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教与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重构,支持形成性和个性化教学评价。比如,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根据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生动刻画师范生的教与学过程,实现对其综合素质的智能评价。实施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实施以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升级教育信息基础设施,转换教育信息化发展动力。基于TPACK框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双融合的智能教学;持续引进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撑的物理场景、培训操作等培训资源,以及微课、海量开放在线课程、一线优秀教师开发的直播课等视频培训课程资源,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面向长江经济带教育发展需求,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综合教学领域,打造智慧教育综合体、“潇雅”智慧教育平台、综合数据中心等新型一体化智慧教育教学环境,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备课、教学、学习、考试、评价、管理一体化的智慧教学支撑体系。建设智能时代教师队伍,实施“人工智能+”教师培训与研究专项计划,加强教师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创新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内容和模式,为未来教育培养优秀教师。

第四,坚持交叉融合,推进教师教育集群创新。适应新时期教育强国战略和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需求,我们应以教育一级学科为重点,加强教育理论与实验、教育政策与服务、智能教育与未来教师、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点建设,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 建设优秀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教育政策咨询智库,打造教师教育引领发展“新引擎”,提升学校教师教育综合实力,探索师范学校。

(作者是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29日第4版。

作者:夏力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29066.html
1
上一篇上海中学排名
下一篇 长沙初中排名 长沙四大名校学区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