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陶行知在山海工学团作推广小先生制动员报告 资料图片1934年,陶行知在山海工程团做了一幅《小先生动员报告》。
陶行知和育才学校的孩子们在一起。
惠州市众西盟(崇义)学校师生合影,后排右二为陶行知资料图片。
1927年,陶行知创办了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
黄梅戏《陶行知-捧着一颗心》在安徽歙县剧院首演。新华社
楚赵辉
主讲人:楚讲座地点:北京学校名讲堂讲座时间:2021年9月。
今年10月18日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30岁生日。
四十年前,因为迷上了陶行知,我从研究物理转向研究教育和“人文”,旨在让教育更好。经过40年的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与思考,我认为陶行知这一代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了卓越的影响,为今天的教育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我看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然是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有效而重要的资源之一,对实现“十四五”期间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2035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长远规划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教育“止于人民的幸福”
什么是教育大道?陶行知把“先秦时期的大学之道是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改为“大学之道,为民显德、亲民、止于民乐”,把“明德”改为“民德”,意思是说,德的主体是人民,即反对被少数人所决定的“明德”所束缚。“亲民”被朱注释为“新民”,并被广泛传播和接受。陶行知认为,一个人无论多么博学,都应该贴近人民,问过去,问未来,特别反对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改造和帮助人民,而是创造条件让人民当家作主。更可贵的是,他把“止于至善”这种无视人又显得抽象的说法,改成了“止于人的幸福”,明确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目的,把追求幸福生活作为教育的目标。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换个词,而是陶行知意识到,当时旧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其实是“吃人教育”,既通过追求当家作主的道路教人“吃别人”,又通过损害自己的身体和独立思考教人“吃自己”,所以不可能创造人的幸福。因此,陶行知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倡导新教育,建立了教人创造幸福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明确表示,生命教育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感情和欲望”,教的和学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了。1929年春,在晓庄学校的一次宴会上,陶行知让三名志愿者去淮安办新安小学。他们一个月只有八块钱的伙食费,没有工资。当场,李由美、吴福仁和兰久胜自愿报名。会后,陶行知给他们打电话,提出三点希望:第一,你们去那里是创造,不是享受,你们是去为农民和孩子谋幸福,他们三个要齐心协力,以农民和孩子的利益为前提。二是革命教育,然后办革命教育。如果还在那里办传统学校,就不用多此一举了,小庄也不需要这种远征军。你必须…去那里做一个新教育的实验。第三,我去那里为那里的农民和孩子们办了一所学校。当这所学校开办时,它将立即成为那里所有农民和儿童的共同财产。不要把它们当成你们三个人或者其他任何人的私有财产。
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严厉批判了以考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把人引入了死胡同。陶行知反对“赶走肉,赶走血,甚至赶走一些人的生命…赶走有意义的生活…赶走中华民族的未来”,主张“促进考试成功,培养活力的创造力”。要“止于大众的幸福”,就要解放普通人的创造力,解放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人的手、眼、口、心、空空间和时间。
“止于人民幸福”,让教育成为人民幸福的渠道。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从一条小巷子走上康庄大道,教育思想才能更加丰富,理论才能更加深入,观念才能更加开放,人的成长规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和尊重,管理和评价才能相应提高。只有这样,政府、学校、家长才能走出堵塞的胡同,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才能灵活,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育是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
纵观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体系,重点是培养人成为人,创造理想社会。这两个焦点是互动的、整合的。他曾经给教育下过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如果把整个体系考虑进去,可以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显然,这是一个比只追求学历文凭的单轨同类教育更具包容性和独特性的巨大空空间。在这个巨大的空房间里,不仅老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成长和发展,从而减轻负担;教育的社会效率也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能快速、高质量地发展。
陶行知阐述的做人,不同于中国古代两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只从道德维度谈做人,而是要同时培养具有良好私德、公德、生命力的人。生命力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健康的身体、劳动技能、科学头脑、艺术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它们从基础到顶端一步步相互支撑、相互拉动,形成培养健全人的目标体系。改造社会精神是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它与理想社会的构建相联系。以自觉自主改造社会的精神,通过选择,使自身的优势和潜力与社会的需求形成良好的相互满足,激发个体针对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发挥。
陶行知的做人标准,先后提出要做主人,做真人,做人,做一个快乐仰视的人,一个自立的人,一个有事业心和创造力的人,追求高尚完美的人格。通过求知的实践,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真理,做一个真正的人。他把自己想要创造的理想社会描述为:一个民主、科学、富裕、平等、互助、爱全世界的社会。
陶行知进入大学后的教育生涯,始终贯穿着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的思想。1914年,他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要义》中写道:“因此,当今当局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他们培养国家主人的资格。”1923年,陶行知以“平民主义为教育目的,实验主义为教育方法”发起了民众教育运动。此后,他针对当时等级森严、阶级垂直、行业和地区水平差距大等问题,提出了“以教育四通八达,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的观点。在阐述生活教育理论时,他提出了“把教育延伸到生活所包含的领域,把生活提高到教育的目的”
教人做人,创造理想社会,和谈论教育、社会、个人是不一样的。它超越了个体与群体的长期之争,而是重视教育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转型,同时重视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把个体成长、教育发展和社会转型作为一件事来做,以达到做一个好人和创造一个理想社会的共同目标。
做一个双手兼脑的人。
陶行知曾看到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吃了苦,才是大师”,于是他让学生改成“吃了苦,才不是大师”。他主张人应该是人,不应该是人,不应该是人。想成为人的人还是人,只有追求人的人才能接近理想。陶行知的选择是现实社会中比较艰难的一个选择。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意识很强。曾经把人分为学者、农民、工商业四个阶层,认为在教育领域不能完全排除“上智下愚”。
还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在作文中用了习语的“努力”,于是建议他改成“抬头享乐”,意思是可以昂起头,看清方向,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越干越开心,才能继续干下去。只有实现充分自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有效减轻负担,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主张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本体,要教育和保证每个人都是主人,是自己的主人,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要成为大师,你必须明白,服务不是为了服务事物,你必须学会发明和使用工具。书也是工具。他曾写过一首诗:“用书如刀,不快必磨利;不切菜就见不到婆婆。“由此,我认为目前很多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是成人社会的孩子难以产生自己的主体性,缺乏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分不清自己是目的还是工具。他们长期过着被动的生活,养成了被动的性格。解决这类问题,当然需要身体上的辅助措施,但需要转变观念,同时要努力创造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确立自己作为人的地位。教育孩子做人,做教育在这样的生活规律和社会中创造幸福,创造自己的幸福,创造别人的幸福,创造自己与别人分享的幸福。
创造幸福需要有独创性、智慧和勇敢的人。为了明确表达平等社会培养创造幸福的人的特点,陶行知曾写过《长歌》:“人生有两宝,手和脑;用脑子代替手,很快就会被打倒;用手不动脑,吃不饱;你可以用你的双手和大脑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为了广泛传播,他请赵元任作曲并演唱。1932年,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系演讲时说:目前中国的教育有两条路线——教努力的人,教努力的人。这首歌揭示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手的分离和大脑的发育;平等社会的建立,在于针对身心分化的客观问题,让一部分人“用脑”,另一部分人“用脑”;培养孩子,需要知道手和脑互相学习的原理,让孩子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亲密的知识,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嗅觉和知识,生成说话和知识。
陶行知认为,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向导,行动是思想之母,教育与生活的范围是对等的,所以教育会有无限的自主动力而不是被动压力。
职业教育应培养“有用的人”
1918年,陶行知提出了培养有益人物的“有益职业教育”。受儒家古训“君子义,小人利”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学者长期以来都不敢谈“利”。尽管颜元对清代徽商由“义利分家”向“义利结合”的转变以及儒者经商之风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但大多数教育家和受教育者仍然极力回避“利”。陶行知被黄炎培要求写盈利性的职业教育。文章发表在1918年《教育与职业》第1卷第2期时,编者特意加了一个编者注加以缓冲:“作者所谓“营利性”视为“生产”,但纵观全文,陶行知所表达的其实是“营利性”,即生出有益的人和事。由此,陶行知突破了教育史上的旧观念,将教育与盈利紧密联系起来。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合法性”。这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在1917年发起并成立后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人建议用职业教育来解决当时广泛存在的民生问题,把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定义为“生活主义”或“温饱主义”。陶行知认为,这样的“生活主义”过于宽泛,因为职业是生活的一部分,属于生活。“温饱主义”很容易被等同于“学会赚钱”,助长“私心”。陶行知认为,营利既可以是“使物有利可图”,也可以是“使物有利可图”。所以,他把职业教育定义为“教育盈利的人”,主要目的是培养盈利的人。
陶行知指出:“教若咸宜,则国家必培养终身受用之人,即终身受用之人。”不会有国家的流民,不会有民间的人才浪费,不会有安逸的人格。然后辅之以公平分享利润的方法,财富可以平均,人也够了。”他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赚钱的人,这不仅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的“消费”教育变成“赚钱”教育,也是为了澄清当时对职业教育的一些错误认识。现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还有一部分人在争学历。有些职业院校并不注重是否培养了盈利的人,而是把升本科作为发展目标。一些进入职校的学生因为职校毕业而缺乏自信,没有认真考虑自己是否具备满足所有人需求的技能,自己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充分发展。
陶行知的营利性职业教育,并没有像两千年来的儒家那样落入自私自利的陷阱,而是声明职业教育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群体的利益。生计需求的满足是个人的权利,社会需要保障每个人的这一基本权利,但职业教育需要追求更高的目标。陶行知的“谋利”并不意味着获取个人利益,而是特指“放松内力以满足群体需要”,即以“谋利群体”为“谋利”的价值追求和评价标准的“谋利精神”,“谋利者”不是为了自私自利而谋求个人温饱或奢靡的物欲,而是通过为自己谋利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共享,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建设者。
为此,陶行知提出职业教师要“经验合格、学术合格、教学方法合格”,“经验合格”,这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选拔和评价“双师型”教师是足够的。职教生需要有才华、有兴趣的“最优秀的人”,“才华、兴趣最高的行业是最优秀的;只有选择最好的,才能完成。如果你有足够的兴趣去快乐,你会把学习当成你的天性,把它当成你的学习,我和小组都会吃到无穷的好处。所以选择最适合的行业和学者并不难,盈利也不难。不仅有利可图!”他警告说,如果学生“漫不经心地选择东西,他们将无法在学校专门学习;离开学校后,做自己不学的事情,必然导致效率低下,浪费学生的生活和学校资源。这些观点可以作为职业学校招生的参考。
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劳动技能。
中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自、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期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各地开展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困惑。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劳动素养。什么是劳动素养?如何评价个体特征不同的劳动素养?
陶行知曾提出培养“劳动技能”的观点,比较通俗,也比较好判断。主要内容包括尊重和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勤奋的习惯和劳动技能。办晓庄学校时,陶行知让准备去农村当老师的学生学习种菜做饭,并写诗嘲讽“书呆子一锅煮四样东西:生、焦、硬、烂”的现象。他要求每个学生与学校周围的一个农民交朋友,以培养他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实现培养“劳动技能”的目标。
劳动教育不同于书本知识的教育。陶行知说:“你过着少爷的生活。你虽然天天看劳动书,但这不是劳动教育。”“如果你想接受教育,你必须过自己的生活。”总之,过劳动的生活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劳动教育。生活的广泛性使得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参与和责任。
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它需要并同时发挥培养人的健康体魄、科学头脑、艺术趣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把劳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寻找劳动机会,学会看东西和做事,发展独立劳动的素质和能力。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中,生命与教育是平等的,劳动是生命的象征。劳动在生活中,不在生活之外。生活中的需要是劳动的动力和课程内容:生活需要卫生,保持和清洁卫生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习惯生活在干净环境中的人,会有打扫的动力,通过打扫来过干净的生活。生活需要饮食,做饭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劳动教育的过程。品尝自己的食物是对自己劳动效力的评价。生活需要以物待人,参与以物待人是劳动的锻炼,也会养成热情好客的阳光性格。推而广之,生活需要科技,发明科技也是一种劳动;人生需要找出真相,探索真相也是劳动。当生活中有劳动机会时,要培养人们自愿参与的意识。劳动的技能需要在劳动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培养了劳动技能的人会有寻找机会施展的欲望。对于那些发展了劳动技能的人来说,劳动变成了一种自愿的、独立的行为和一种乐趣。
陶行知认为,儿童的作品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和生活特点。孩子生活中的工作大人,不必过度替代。陶行知写过一首自力更生的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做自己的事。靠人靠祖不是英雄。”孩子从小就有好动和“自己来”的本能,需要保护而不是禁止。特别是,应该保护儿童免于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他们的活动在性质上是适合他们特点的劳动,是良好的劳动机会。保证学生对社会的好奇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各种社会服务都适合青少年劳动。如果把他们关在学校或者家里,适合他们的劳动教养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陶行知曾写过一副对联:“教人以教己,劳民伤财”。这种劳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而是以心智为基础的,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生成”的创造性特征。由此引申,在当今信息社会,劳动具有信息化、趣味性、多样化、选择性的特点。复合劳动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劳动形式,具有修身、增智、强身、美育的综合教育价值。要扩大包容,积极引导部分热衷虚拟生活、现实感不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理解他人感受、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的青少年。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世界现代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生活教育理论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展现了新的视野。同时,陶行知教育思想本身也需要在解决突出的教育问题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进一步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资源积极实践探索,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推向新的阶段。
(褚赵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会副会长。1981年开始学习和研究陶行知。1985年,致力于陶行知研究,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首创“农教结合”。曾任《陶行知全集》(川教版)专职编辑、编委,主要从事教育调查、实验、发展与改进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评论300余篇,在《于本》发表专著20部。主编《中国20世纪教育家传记》、《中国近代教育学会史》等,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