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系编著版:中外历史大纲(一) 第一课中国文明和早期国家的起源 一、教学理念

高中历史系编著版:中外历史大纲(一)

第一课中国文明和早期国家的起源

一、教学理念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认真研究了2017版新课标,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门课是《中外历史大纲》第一册的第一课,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尤其是真正贯穿五大核心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第一课。

因此,我将在这堂课中着重讲两个方面: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全球史和文明史的视角,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采取审辩式教学法,将史实与史料分类考证相结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证为主”,解读和理解历史概念。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①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金文等文献,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点。

2.该单元的状态:

这一单元的题目是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从全球历史来看,中国是古代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一。与世界其他主要历史文化体系相比,中国文化是自我关联的,多元一体的格局造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便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本单元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秦汉三个阶段,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本单元涵盖了史前社会的中华文明起源,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华文明奠基期,秦汉时期的中华文明形成期。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所以这个单元是中国古代史的开篇时期,地位比较重要。

3.本课的状态和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国家的建立,清晰地再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正因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悠久,生生不息,呈现出自己道路的特色和风貌,所以学习这一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所以我从同学们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把这节课的主题定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引导学生学习史前文明起源的史实和夏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的文明基础;第二,通过这些基本史实,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文明发展的特点“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特点。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这门课的内容,对基本史实并不陌生。但由于初中历史考试在初三就结束了,初四学过的历史内容基本都忘光了,而且作为考试的基础科目,初中学科的教学地位较低,学生也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地根据大纲背诵史实,缺乏深入思考和理性认识。

另外,本课空历史跨度长,概念多,难度大,学生学起来相对枯燥。因此,教师需要重新整合这节课的内容,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能够在时间空的背景下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2.流程和方法:

通过“学习聚焦”、“阅读史料”、“学习与思考之窗”等栏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强化时间感空,对“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进行历史解释,通过神话、传说、信仰提高对史料的实证意识,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3.情感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把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间空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和私有制的起源,阶级,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文明”、“早期国家”等历史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六、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本课程的主题和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历史思维和素养的精神,我整合了教学内容,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整合为两个环节:史前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文明时代的基础–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建立。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用两种方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1)时间空坐标法:通过构建时间空坐标,帮助学生梳理基本史实,建立时间顺序感和时间空概念。

(2)历史概念的解释:通过提供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和历史中信仰的时代的相关史料,使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提高对史料的实证意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梦想,人类进步的动力,从古代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求梦想的历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古老的文明。我们有过荣耀,也经历过苦难,但梦想一直照耀着我们。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我们正在创造新的辉煌。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梦想的时代。记住梦想从何而来,你从何而来。我们将带你回到古代,聆听我们祖先最古老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我们是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一。同时通过直观的画面变化,把学生从现实拉到古代历史,从而引出本课的话题。

2.讲授新课:

链接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概念解读:文明

设计意图:根据题目,使学生明确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为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基础做铺垫。

问题1:人是怎么产生的?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经历了一个从“神话传说”到“科学”的认知过程。那么,根据进化图景,学生思考从类人猿向人类过渡的最关键原因是什么?

问题2:中国史前历史经历了哪些阶段?它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设计意图:

第一题用直观的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史料的分类,锻炼对史料的认识。以及“从猿到人的转变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想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思考,认识到劳动逐渐解放了类人猿的上肢,促进了人类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为下一个问题,史前时间划分的标准做铺垫。因此,在提出第二个问题时,很容易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划分的标准是基于人类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的不同制造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空。

问题3。P2页教材《中国主要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分布图》中的主要古人类是谁?其分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从下面的图片和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古代人类的哪些信息?这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培养学生识图识图的能力,通过图片等史料获取信息、解读信息。

请看史料:

神农因天时,分地益,制而教民耕。——《白虎依桐》(神话传说)

探究:根据史料,推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用一手史料验证二手史料,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从采集时代过渡到农耕时代,原始农业已经出现,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指出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我们将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问题4。根据下表和教材3-4页的图片总结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特征?

设计意图: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总结,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感受到基础知识并没有那么复杂,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练结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总结和以史结合的能力。其次,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规范思维时,要继续贯穿唯物史观,从生产力的角度推动生产关系,从经济、政治的角度进一步影响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不同层面问题的能力,也为文明时代到来时文明的表现奠定了基础。同时进一步总结出了解史前时代的基础是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主要是),让学生具备考古意识和史料实证意识。

链接二:早期国家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孕育”

概念解释:状态

引导学生谈论什么是“国家”?

“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之间的第一个区别是,它按地区划分公民…第二个区别是公权力的建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国家”的熟悉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呈现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的史料,让学生明确国家是地域关系和公共权力的结合体,与下面要讨论的“早期国家”概念不同。

夏朝的建立与“天下之家”

“易(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禹的儿子开导.”——《史记·夏本纪》

“齐而扶党攻利,而取天下,是于之名传于天下,实乃使齐取之。”

——《战国策·延策一》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关于凯接班的不同意见?政治体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窗口栏目,让学生能清楚地理解

关于历史写作的问题,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个问题的描述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分析史料时注意作者及其背景。二是让学生明确夏的继位问题,用皇位世袭制取代退位制。

史料:

大道之行,亦谓天下为公,择才择能……谓之大同。今大道隐,天下为家…为了小康社会。

——《礼记·李云》

思考:皇位世袭制是否取代了退位制的本质?你是怎么知道这个变化的?

设计意图:

(1)使学生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如何理解这种变化?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直接测试学生对上一题刚学的东西掌握的有多好,是否能直接应用所学。

二里头遗址考察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推断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和文明时代的到来,与开篇提到的文明和早期国家的概念相呼应。

设计意图:

(1)直接传承夏朝文明,简单呈现学生熟悉的商周政治、经济、文化文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明各方面的传承与发展。

(2)强调西周的政治文明,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通过“封国立国”达到“天下为公”;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西周的政治带有很深的贵族色彩,以“共有权”为名的地方分权制与秦以后的统一君主国“独立制”完全不同,从而进一步区分了早期国家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为阶级后的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地缘关系下的集权国家的建立埋下了伏笔。

3.感知的升华:

“事实上,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延续的文明。…..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实际上是与外界隔绝的。它的西南部和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他们的文明更具连续性和独特性——中国与欧洲和亚洲的其他伟大文明有着更为根本的区别。”

——摘自斯塔夫里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

设计意图:进一步明确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呈现出自己道路的特色和风格。

4.结语:解读文明史,增强文化自信——李雪芹

设计意图:结论是本课程重新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我在这里的设计是通过本节课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奠基史实的解读,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的传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教学评价设计

学习发展:

材料一:“与世界其他主要历史文化体系相比,中国文化是自我关联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发展自始至终不是一条线,而是多条线相互交错的网络系统,但有两次。主要文化区域相对稳定,不封闭…中华文明独特、多彩、绵延,中华民族能够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几千年,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的多源性密切相关。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多元一体的格局造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想。

材料二:“中国有大礼,故称夏;有服印之美,谓之华。”

——唐代孔《春秋左传正义十年》

“华夏”甚至被称为,其本义是指华丽的服饰和厚重的礼仪。华夏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和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到周边民族的认可。发展了各民族同源、共同祖先的概念。——教科书《历史》

根据材料和你所学,你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评价的题目要围绕本课的核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奠基”来设计,而这一主题的核心特征是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所以要利用课后“学习拓展”和下一课第10页“历史的视界”的史料,引起学生的探究和思考, 其中不仅可以有效衔接一、二课的历史知识,利用历史时间的发展空,增强学生对本课程难点核心概念“多元一体的发展模式”的历史解读和阐释,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史料,培养学生将历史证据与历史理论相结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九、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和课堂总结的目的是进一步把握贯穿本课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展示华夏文明在夏商周史前文明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核心表现。同时通过教材的整合,提纲挈领,加强理解,为下一课做铺垫。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基础,已经从神话传说逐渐转变为信仰史时代。这样,学生既能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又能渗透史料分类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史料的经验性理解。

X.教学反思

省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29420.html
1
上一篇辅警转正式警察的条件 做辅警有没有出路
下一篇 大专生考军校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