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汇点新闻客户端】
视频加载…
“光荣北伐到武昌城下,
鲜血玷污了我们的名字。
独自在罗晓山上挣扎,
继承了烈士的伟大荣誉…”
4月10日上午,参加“走在河边,写江苏”采访活动的全国百名文化记者走进淮安盱眙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叶在刻有新四军军歌总谱的展览墙前慷慨解囊,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华中局和新四军在盱眙黄花塘会师的那段烽火岁月。
在纪念馆,文化记者们了解到,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暨华中局移驻盱眙黄花塘,直到1945年9月19日才离开,历时两年八个月。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等曾在这里指挥华中战场所属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和一个浙东游击队,使辽阔的华中地区成了对日作战的前沿战场。在纪念馆,文化记者了解到,1943年1月10日,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迁至盱眙黄花塘,直到1945年9月19日才离开,历时两年零八个月。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时期,是中国和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等曾在这里指挥七个师、一个独立旅和一支浙东游击队征战华中战场,使广袤的华中成为抗日前沿战场。
漫步博物馆,历史的细节浮现在脑海中:和妻子祝贺黄花塘村民的结婚礼物,新四军文艺战士使用的锣和二胡,新四军政治部关于支持政府和关心人民的指示中的详细规定,以及从新四军淮南流行剧院飘向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你看,这是范长江。”有记者指着展览墙上的一张照片激动不已。原来,1943年12月,华中局派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范长江协助淮南区委开展淮南文艺实验。范长江对民间艺人王永泉创作的红山新剧《保卫家乡》很感兴趣,指导他修改剧本,调整演唱风格。后来改名为“保卫家乡”,流行于淮南、淮北、苏北等地。这就是“手无寸铁的百万”记者。
致敬抗战历史的黄花塘之行,开启了全国文化记者在“壮阔的东南第一州”的精彩之旅。
“淮安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淮安市大运河办公室副主任孟爱民说,”淮安是大运河连接淮河、长江、黄河的重要节点。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和‘天下九督,淮居次’之称。明清时期,淮安成为大运河沿线显赫的政治要地,重要的军事驻地,扼守国家脉搏的经济中心。”
一座小小的“盱眙第一山”,让文化记者第一次认识了淮安的厚重脉络。北宋书画家米芾曾登此山,留下“别说火衡撞星,乃东南第一山”的诗句,并题写“第一山”二字。从此,南山改名为第一山。”苏轼的名句“人间的滋味是纯粹的快乐”就镌刻在这里.”孟爱民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第一山上最有名的游客其实是孙武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页编辑部副主任王宏伟开玩笑说。原来《西游记》吴承恩第八十六回写的是盱眙第一山。
三河闸、洪泽湖大堤、两项水利工程、刻在巨石上的批示“淮河一定要修”,以及水铁牛两镇,无声地诉说着淮河洪水频发的悲壮历史和中华民族治水的坚韧与智慧。
在清澈的蓝天空下,枕着碧波的“千里长淮第一门”显得格外雄伟。这座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中国设计建造的大型水闸,是淮河下游的控制性闸门。1951年,指示“淮河一定要修”,次年,三河闸开工,“千军万马上淮河”。16.4万建设者聚集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调集32万吨物资设备,仅用10个月就建成使用,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创举。
漫步在美丽的洪泽湖大堤上,无法想象眼前海盐河清的惨烈历史。洪泽湖,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大堤。林则徐带领群众加固洪泽湖大堤雄伟雕塑时,《咸阳日报》编委、资深记者严进写下了一首诗《谯周大唐——怀林则徐》:
“束水攻沙,集石为刹。
这个穿白衬衫的男人穿着便衣
用你最坚硬的骨头。
用铁路缘石连接石头。
有人把他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以永垂不朽。
他坚决要求承担责任。
林业工人!
至今,这两个字深埋在黑暗的大堤里
依然燃烧着铁红色的火焰…”
淮河成功治水,从而保证了京杭大运河的畅通。孟爱民告诉记者,淮安的地位如此重要,与运河淮安段需要穿越古黄河(现已改道)再汇入淮河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上由于黄河夺淮、泥沙淤积和洪水泛滥,运河作为国家生命线的重要功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其实我们今天站在堤上,和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时面对的是同一个情景:河水是流动的,历史也是流动的,千百年来我们在大江大河的流动中,既遭受来自河流的苦难,又通过创造和智慧来利用河流。今天的洪泽湖大堤上,有花木、草地、游人,千百年过去,我们终于把‘水害’变成了‘水利’。”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羊城晚报高级编辑陈桥生感叹道。“其实我们今天站在大堤上,面对的也是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时的场景:河水在流,历史也在流。千百年来,我们在大江大河的流动中饱受河水之苦,我们通过创造和智慧利用河水。今天,洪泽湖大堤上有花草树木,有草原,有游人。几千年后,我们终于把‘水害’变成了‘水利’。”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羊城晚报》高级编辑陈巧生感叹。
汉赋名家枚乘所作《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在位于淮阴区马头镇的枚乘书院,有细心的记者注意到一个“巧合”:韩信和枚乘,为何均诞生自码头镇?汉赋大师梅成的《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标志着汉赋体系的正式形成。在位于淮阴区马头镇的梅成书院,有细心的记者注意到一个“巧合”:韩信和梅成为什么出生在马头镇?
“码头镇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史书上说,‘不如淮河两岸’。码头镇人杰地灵,与淮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明清时期,由于码头镇地处黄淮云交汇处,这里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读书教育之风盛行。还有就是因为防洪和水路交通的畅通,码头里沉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国水利报》副总编辑张卫东先生评价码头镇是‘寸土见遗,历史无处不在’。除了韩信、梅成,还有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章雷,明嘉靖三十八年状元丁世美,都是码头镇人。”淮阴区学习宣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许说。
夜游清江浦,在桨灯的阴影下随着运河波浪变换风景,让全国各地的文化记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流动的文脉”。
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水利学家陈玄开凿清江浦河,修建了四座城门,其中清江门位于淮河与运河的交汇处。黄河涨了,就封了。从此,江南水车可以直达清江浦,既免去了陆路过坝之苦,又降低了许多风险。
坐在运河游船上,导游随意挑选了两岸的背景:佛塔,吴公庙,潘辰二公庙,世界文化遗产清江门,常营仓,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永利阁,以及周恩来的童年阅览室…她告诉记者,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周恩来总理从家乡(现在的淮安区)到祖父家读书的必经之路。
孟爱民向大家介绍,“运河沿线、齐鲁、吴越等地区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逐渐融合衍生出以淮扬菜为核心的特色美食,以淮扬戏、淮海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以五教并存为特征的宗教体系,以及吴承恩、刘鹗、周、的《老残游记》、《西游记》等一大批名人、名人、名著、佳作。一代伟人周恩来是我们淮安人的骄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冯/赵文亚玲、/摄、王月谋/视频
编辑:王慧
本文来自【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