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作者:赖德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进一步强调了就业对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就业目标,指明了实

作者:赖德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进一步强调了就业对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性,提出了新的就业目标,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就业工作提供了根本依据。

高质量的充分就业是高质量民生的最基本支撑。

造福人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是指人的生计、生活和发展,贯穿生命周期。民生涉及很多,而且在不断扩大。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就是所谓的民生“五有”。党的报告指出,增进人民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在幼儿受教育、学有所教、劳动所得、老有所医、住有所养、弱有所扶上不断进步,把民生从“五有”扩大到“七有”。虽然民生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扩大,但最大最基本的民生还是就业。2022年6月,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强调,“党非常关心民生,民生首先是就业”这是因为就业是劳动者获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一个人只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就会有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预期,子女也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住上更宜居的房子,享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就业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尊重、增强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感到充实、更有成就感,从而拥有更健康的身心。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保障和改善就业。就业稳定,民生就稳定。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全面改善,人民获得感更加幸福、安全感更强、可持续性更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因此,民生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应以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示范区的意见》将成为“民生幸福标杆”作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其中提到“青年要受良好教育,学习要优秀,劳动要报酬优厚, 病要好治,老要养,活要宜居,弱要众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新的民生“七有”包含了民生的具体品质。比如,厚度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就业作为最大、最基本的民生,必须率先解决好“好与坏”的问题,从打工挣钱向打工挣钱转变,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着力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四个目标之一。一般来说,如果失业率能维持在5%左右,一个国家和地区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但同样是充分就业,就业质量可能会有很大差别。我们需要促进的是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也就是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前提是实现充分就业。新时期的10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主要就业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充分就业。未来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有利条件,比如长期的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主体规模巨大,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十四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以上,还有大量新增转移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因此,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仍然巨大。特别是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一方面,新技术会创造许多新的职业和工作,今天的许多工作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公布了18种新职业,包括机器人工程师、增材制造工程师、数据安全工程师、数字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库操作管理员、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员、数字双胞胎应用技术员、碳汇测量评估师。这些新职业对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同理,今天我们也无法想象未来五年会有什么新职业和工作出现。这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正如凯恩斯在《我们后代可能的经济前景》一文中所预言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也会让我们苦恼。特别是一些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数据显示,新技术不仅会取代一部分体力劳动者,还会取代一部分脑力劳动者,从而产生所谓的“就业两极分化”现象。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劳动者需要再就业,但他们基于传统产业的技能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据相关预测,未来10年,中国将有上亿人需要跳槽,这将给劳动力市场运行带来巨大冲击。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是提高就业质量。新时代的10年,我国就业质量总体上在提高,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相比,就业质量仍有很大提高空。特别是,虽然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分割依然明显,不仅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还有城镇内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以正规部门为主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程度高,工作稳定,收入和社会保障好,职业发展机会多,就业质量高。相比较而言,以非正规部门为主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程度低,工作稳定性差,职业发展机会少,就业质量较低。例如,中国有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包括近年来出现的新就业形式的员工。他们为稳定就业、稳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并不完善。比如城镇从业人员已达4.68亿人,但参加失业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33亿人和2.86亿人,说明这两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仍然不足,相当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没有参加失业和工伤保险。

促进高质量的充分就业需要加强就业优先政策。

就业优先政策是积极就业政策的升级版,但它超越了积极就业政策,属于宏观政策层面。因此,各部门、各地区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形成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归根结底,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应该通过发展来实现。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的优先位置,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提高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能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促进创业、促进就业的保障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扩大就业、提高质量提供基础支撑。完善就业影响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出台、重大项目开工,要评估其对就业的影响,增强重大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是完善人力资本体系。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应对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最有效手段。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根本上需要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的改革和调整。高质量发展需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同样,高质量的充分就业需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深化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好地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各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劳动者转换工作岗位、提高就业质量提供技能和素质等人力资本支持。

三是平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使市场在劳动力要素配置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劳动者社会流动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劳动力市场不是普通的市场,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稳定性较低,要加快修订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增强劳动力的包容性,让新的就业形式等灵活就业人员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赖德胜)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30892.html
1
上一篇中国研究生信息
下一篇 中国梦的本质是指什么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