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上海教师教育管理平台(十三五) 十三五教师区级课程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教师的支持,高质量教师的出现需要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构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积极社会支持系统。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教师的支持,高质量教师的出现需要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家庭乃至全社会共同构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积极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如何独立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好老师的出现需要哪些外部支持?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思政教学(道德与法治)专项委员会副主任周增伟、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浩,围绕教师发展的这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来考虑质量提升的方向。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师」有哪些特征?

邵志浩: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是社会、家长和学生的期望,也是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追求。我想从价值观、能力、品格、知识四个角度来概括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特征。

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操守。教师是为党和国家育人的崇高职业。既要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回答“培养谁、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教育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和作风。

二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超的艺术教学能力。教育理念决定着育人的方向、思想和目标。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教学贯彻教育理念,完成教育目标。

第三,要有关爱学生的品格。教师要善良,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四,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不断成长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记者:请分析一下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方向。

周增伟:首先,教师要重塑知识结构。只有学习才能支撑教师对职业的理解。这种学习不仅仅是指工具技能和经验,这些当然是需要的,但远远不够。

其次,教师应该知道教育的目标。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光有教学经验是不够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还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最后,教师要有管理者的思维。老师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要有管理者的理念,要思考如何调动这个群体。

教师应坚持“课堂第一”,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

记者:如果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能抓住自己专业成长中的关键点怎么办?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周增伟:首先要在课堂上有收获,有成长。当我还是一名年轻教师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尤其是上公开课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公开课启发了我的教学思维,使我积累了教学经验,获得了宝贵的收获。希望一线老师多讲课,多研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其次,要坚持终身学习。从教之初,我通过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些专业知识对我的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意识到,教师要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甚至在某些方面的经验上否定自己,才能成长。

最后,一定要在团队中成长。团队是一个大家互相帮助,友好地共同建设的集体。教师可以和团队一起创造智慧,取得突破,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专业意识。

邵志浩: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首先要扎根课堂。课堂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应坚持课堂第一,同时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举措。

扎根课堂教学,会为教师前十年的专业成长打下基础背景。当我还是一个新手老师的时候,在一个老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个专业成长的最低计划:一个学期上公开课,一个学期写课堂教学小论文。五年的成长,上了10节公开课,写了10篇文章,对课堂教学基本有了自己的思考。这个时候,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上一个研究班,一年发表一篇文章。

其次,在职业成长上要依靠同龄人的力量。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是在不断的工作反思和学习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从同伴中汲取力量,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追求专业成长。例如,传统的师徒制实际上构成了最小的师徒社区。随着不断发展,教师也将进入基于学科教研的社区和基于学生教育的社区。

区域组织和学校应根据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动提供帮助。

记者:地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什么作用?如何演好这个角色?

周增伟:地域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教研组来说,更大的区域可能是学校;对于学校来说,可能是区县的组织。地区组织确实需要帮助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我们应该注意不同层次的组织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比如对于备课组的老师,教研组和学校有责任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帮助老师搭建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当然,我们一般说的区域性组织是指校外。作为一个区域性组织,我们应该主动去发现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在哪里,根据这些问题和困难去设计项目或课题,主动把教师聚集起来,让教师在一个专业的共同体中成长。同时,区域组织要帮助教师找到自我价值,让他们在一个有文化、有共同价值观、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发展。

记者: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希望相关教育部门给予什么样的支持?

邵志浩:第一,提供各级各类课题的培训。教师培训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课程支持和资源帮助。国家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近几年还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研平台,在线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而在线教育培训更多的是靠老师的自觉。建议相关部门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加强培训过程中的互动和沟通。

二是搭建评价平台。比如教师职称的评定。此外,建议从荣誉的角度认可教师,如市级骨干、省级骨干、省级学科带头人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三是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教师专业的宣传和肯定,特别是教师专业在社会服务和人才成长中的支撑作用。希望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为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记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周增伟:很多教师对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没有想过教师应该做什么。因此,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的研究,同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

其次,学校目前对教师应该学什么还缺乏一些思考。除了学科知识,学校还应该支持老师学什么?师德师风是教师学习的第一部分。第二,教师要学会进行结构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同时,学校也要培养教师与同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专业意识。

记者:学校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平台。学校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邵志浩: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好这项工作。

一、核心工作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特别是落实德育理念作为提高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重中之重。师德师风评价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第一标准。除了根据规范设定底线,学校还应更加注重树榜样、树标杆,引领教师设定目标,更好地追求专业成长。

第二,搞好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根本的渠道。学校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必须把校本教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设置不同阶段的校本教研。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了新教师报告班、青年教师研究班、骨干教师示范班、专家教师指导班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校本教研会为教师扎根课堂研究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第三,做好专业培训。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专业培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围绕课程改革的通识教育培训、基于纪检的教研培训、基于继续教育的专业提升培训、基于与高校合作的项目研究制的高端学术培训。

第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除了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之外,还应该设计一个立体化、多层次、一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让每个教师通过不同阶段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促进教师规划自己的成长,阶段性地成就自己。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支持。

记者: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高质量的教育和高质量的教师充满期待,也在现实中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教师队伍。那么,好老师的出现需要社会和家长怎样的支持呢?

周增伟:如何让家长成为教师成长和教育发展的积极力量?第一,扩大整体教学资源。将家长资源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引入学校,建立家校共同体。第二,做好引领和培育。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要承担起指导家长群体的责任,通过课程开发和项目培训,引导家长群体与教师形成更好的沟通与合作。第三,利用更广泛的资源,设计家校联合实践的场地。不知道能不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把老师的作用传播出去。同时建议利用好家长资源,拓宽整体教育教学功能,从家校相互理解走向相互合作。

邵志浩:目前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最希望从社会和家长那里得到的,其实就是三个字六个字:尊重、理解、合作。

第一,尊重。所谓“尊重”,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尊重学生的成长,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办学主体。

第二,理解。加强沟通和理解是当前家校合作最重要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观校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合作。“合作”不是指家长帮助老师做具体工作。目前,“合作”是指党和国家在教育教学上的合作。比如国家颁布的“五管”,其实就是刚性合作,也指向校园外的家庭教育。这些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记者:目前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大局下,如何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邵志浩:通过大量的接触和调查,我感觉乡村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乡村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源匮乏,如备课资源、信息资源等。二是缺乏同伴资源,乡村教师可能存在一个人教几个年级的问题,没有成长共同体。三是专业成长环境比较薄弱,没有学习环境、教研环境、共同成长环境。

事实上,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实践中,希望政府能从四个角度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一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让乡村教师成为一份体面、有尊严的工作,让乡村教师在付出的同时有所收获、有所保障。第二,为乡村教师搭建更多专业成长平台。建议单独设立乡村教师荣誉、职称认定和专业成长平台,由政府认可乡村教师的贡献和成长,提升他们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第三,为乡村教师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让他们通过网络获得更多备课和学习的资源,包括学生成长发展的资源。第四,建立以县为单位的专业成长共同体,让乡村教师不再是孤岛,孤军奋战。在工作和生活中,乡村教师也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也能共同取暖,共同成长。

记者:针对中西部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什么样的外部支持比较好?

周增伟:我们承担了全国7省30市的教师对口工作。这些年来,我们与其说是在帮助中西部,不如说是在向中西部的老师学习。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反思了很多,明确了很多教育功能。应该说是共同建设,共同成长。因为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和环境不同,所谓的经验在这里可能有效,但绝对不能照搬。但是对教育的核心理解是一样的,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也是一样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真正能输出什么?可能是那些资源,我们有暂时的优势。比如我们有更多的老师的教学案例,教学经验,辅助教学资源,但是我们能通过不断的提供来改变他们的教学质量吗?说到底,他们要有一个能够自己学习和钻研,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团队。所以,这些年来,无论是送他们上门,还是请他们进来,我们都在和各地的老师建立密切的关系。我们互相依赖,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我们看到每个地方的优势和劣势。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对教育建立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信念。

我们上海的老师去了中西部,很震撼,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他们会问自己:如果我在这样一个相对困难的环境中,我能坚持下来吗?我还能像在上海那样轻松地教书吗?所以后来,我们正在建立一个教育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同时,由于数字化的赋能,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在线互助。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7日第9版

作者:本报记者季小平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30896.html
1
上一篇民教网查询
下一篇 湖南省教育厅政务服务旗舰店 湖南省政务服务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