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劳动一中位于县城文化路西端南侧,老秦河堤与新旧上地路之间,2021年7月由武陟一中更名为武陟和硕一中。自道光十七年(1837年)河北道台刘崇礼在此创办和硕书院,至今已逾184年。在近两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中,从1913年废除校名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现在更名为“和硕一中”,无疑是对振兴和硕一中教育寄予了厚望。
武陟是黄河文化的故乡,黄河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在武陟教育史上,如果说武陟的黄河交大是武陟近代教育的领袖和大师,那么和硕书院就是科举教育的一座灯塔,是武陟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和硕书院的创建和建设过程
和硕书院的创始人是河北道士刘。刘(1770-1842),山西赵城(今洪洞县)人。年轻时才华横溢,读书念念不忘。15岁时参加男生考试,一举夺冠。他中得状元,16岁出家为徒。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20岁考中举人。嘉庆心有(1801)是一个22岁的秀才,他参加了一等考试,并将其分配到湖南的一个知县进行考试。历任石门、新化、衡阳、临武、衡山、襄阳等县知府。后赴江西九江、袁州、饶州、南昌,在南康任临江州知府。此后,他被调到许多地方任知府。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由福州府知府调任河北道台,管理修河。道光十九年(1839年)升任江西按察使。道光二十年(1840),擢升湖北。作为清朝历史上的“正史”。
刘每到一处,都特别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先后在南康、广信、吉安、江西抚州、湖北武昌等地修建了精美的校舍,供学生就读。道光十四年(1834年)七月乡试,创办于福州兴禄书院。六个考生录取四个学生,一举成名。
刘崇道光15年3月到达河北。在经历了夏秋两季紧张的防洪工作后,他于秋梦年(农历七月)开始创办和硕书院。为此,他亲笔书写《创建和硕书院,鼓励捐资》,并率先捐银3200两。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张德府和卫辉府知府也分别上书“劝捐”,带头捐款。到道光十七年年底,河北省25个县的士绅百姓共向和硕书院捐银21700两,加上利息,共产生24770两,转交各府各县。从道光18年第一天开始,产生的利息就是师生们烧饭做饭的需求,也就是书院的日常生活费用。除刘重外,、卫辉、怀庆知府,同治、卫梁同治、香河同治、下北河同治、曹考同治等25县市也捐银100至420两不等,作为书院经费。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武陟县令阮炳辉作了考察,认为木銮殿东南角适宜建书院,报道台刘重。刘任命参谋宋弼为工程第一负责人,道台衙门试用的为常驻监工。据估算,修建书院要花费13000文,刘道台第一个捐了12000文。到道光十七年年底,三国官绅、客绅共捐13482文,用于修复和硕书院。工程于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初一开工,道光十七年五月竣工。历时半年多,共耗费人力物力12660625条。
头条百科介绍和硕书院为“提督刘和卫辉提督耿省复辟”,这是完全错误的。据刘亲自编纂的《和硕书院志》记载,当时府、卫辉府知府分别为虞琨、耿省,各捐二百元,耿省捐修一万两。原府知府刘只捐了120元,没有捐款修缮。说和硕书院是他们修的,完工了,这是没有根据的。
二、和硕书院的建设规模
和硕书院占地55亩,东长76尺,西长52尺,南长59尺8尺5寸,北长61尺9尺5寸。
学院大楼坐北朝南。有三门,颜悦“和硕书院”。有三个第二门和五个报告厅,被称为“友谊大厅上的古代”。大厅后面有三个主要房间,称为“寻乐屋”。左边有三个翅膀,右边有三个。左翼叫“博文”,右翼叫“盟约”,是讲课和考试的地方。
正南,楼上楼下六间,称为“更高一层”,是藏书的地方。东书房三套房二套房,名曰“红米隐亭”。有外门,有左右厢房三间,是山长(以下简称校长)休息的地方。
西书房三间,名为“深柳书堂”,堂下八廊,一台一草堂,是掌管书院行政事务的监所住宅。正北斋有五间,分别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恒心”。中间七间,其余三间,共十九间,东西三间。
东南有四间,分别叫“知道”、“知德”、“任意”、“娱乐”,都是朝南的,每间五间,共二十间。其东楼有五间,名曰“春华”。
西南斋室有四间,分别为“御锦”、“石客”、“孙氏”、“墨山”,均朝南,各有五间,共计二十间。西面东面有五间,称为“秋收”。东边和西边的房子都是可疑的地方。
院西有大门,上书“河北拜十贤三儒祠”,三正房三宅,分别供奉端木子、卜子、米子、高子、公孙子、西戎子、句容、联子、秦子、帝子,以及韩愈、许衡、孙奇峰三位大儒。在寺庙的后面,有三个备用的房间,负责守卫卫生工作者安全的杂工就住在这里。
书院东墙外有几亩池塘,种水稻、菱角、莲藕。在庭院的正南方,堆着一座土丘,上面建着一座亭子。旁边挖了一个水池,四面都是刘怀。
以上是对当时和硕书院建筑的描述。与它的图纸相比,虽然有些细节是无法避免的,但总体上还是清晰的。其工程之宏大,规制之完备,建设之迅速,至今仍让人拍手称快。
三、和硕书院的教学和经费管理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新年刚过,刘忠从三福所辖各县中挑选了100名优秀学生,暂借武陟县安昌书院,并聘请名师开校任教。学院建设工程一完成,刘立即捐赠了44套404册图书、100件教学仪器、140把椅子、100张行军床、140个马扎、2个书柜、60张长桌等。道光十八年,刘忠继续捐银2226224元,修缮费2000元。在刘重的亲自组织下,和硕书院在短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掌管和硕书院的山领导大多都是名人。道光自丑之士、顺天府宛平人袁素善(明君),16、18年两次驻道光。道光十七年,敦庆道光进士,县人李(本名),仁武进士,三任大学士。后来,他在这里任教13年。道光十九年,浙江桐乡人、道光审丑状元、曾任户部云南司司长的金英贤(本名安澜)为山首。此后,清代名人、浚县人刘郁南也在光绪丙子(1876)任和硕书院负责人。
和硕书院主要讲经学和理学,以四书五经为阅读内容,学习经学的章句,重点学习朱的《四书注》,二课学习理学,尝试在考试作文中贴八股,阐述四书注中的论点。咸丰年间,李在初一、初十六上课讲学,并制定十余条规定,让学生在课外研读经、史、性、经等名著,让他们学到实用的东西,忠于儒家,士气才会有所改变。
山场工资优厚:年薪220元,按季度发放;年薪320元,按月发放;雇金银十二两;玉子(差旅费)银十二;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贡银三十两;用印银六两;开馆闭馆共优惠八个银座。在此班就读的六十名学生,每月补助三两银子,为期十个月;在这个分课程学习的六十名教职员工和学生,每个月会得到一两元的补助,每年发放十个月。另外每年还有其他杂费,全年总支出3242。
这些费用主要来自捐赠资金的利息。每年各县将捐赠的资金存入各县,产生的利息送政府管理。后来为了避免管理漏洞,对资金的收支进行登记,送省政府核查。此后,学院经费由省政府管理。民国初年,学校历经多次变动,每年经费河北路5100余元,河北省3400元。
四、《和硕书院志》的主要内容。
《和硕书院志》成书于道光己亥年(1839年),由河北道台刘编撰。
本刊分章,主要包括前言、通知、要求、章程、贺词、清单、记录、文集。
有刘敦元、金安澜、袁俊、洪福荪撰写的四篇序言。金安澜和袁俊都是和硕书院的山长,颇有名气。刘敦元,本名本,本名,本名岳云山,是一岁的纪检员,被任命为直大夫。虽然他一生都是学者,但他以文学闻名。清代,桐城派赫赫有名。刘敦元是桐城派名家刘大奎的弟子,一直是桐城派的真传。曾在吴越岭南居住多年,与当地名人、乡贤同唱。到中州后,他回到家乡,达官贵人争相会见他,尤其是河南巡抚桂良。为《和硕书院编年史》作序、绘图,为和硕书院增色不少。洪福荪,字尤怀,是当时的青年才俊,深受刘赏识。
通知中包括刘和、卫辉撰写出版的《劝捐》一书。请示包括刘向河南富县汇报的关于完成书院工作的奖状、捐送交通经费和捐送修缮费的情况,以及政使、按察使上书宪台请示批准的调查报告,以及富县邀请皇帝颁奖、照常议事讨论、依政令“办理一切官户会议”等。
章程主要包括咨询台批准的修食膏火章程,以及召集、批准的正式文件。日志还收录了对十贤三圣庙的贺电、官绅两次捐赠资金和修缮费的清单、三届政府每年的本息清单,以及募集资金的模式、捐赠的图书文书清单、寺庙金额的联记。
编年史的最后,有文人写的赞美和硕书院的诗文。道光十七年五月五日端午,和硕书院落成之际,刘邀宾客二十余人,学生八十余人,在和硕书院饮酒,互赏酒瓶,或作箴言或吟诵歌谣,录于《集》一书,以刘敦元为序,刘为后记。
动词 (verb的缩写)和硕书院的历史变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和硕书院改为和硕中学,科举教育改为现代中学教育。民国元年(1902年),和硕中学改为和硕法学院。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豫北公学法政,一年后改为豫北商业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年)实行新学制——“任旭学制”,学校更名为河南第二商业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为省立第二商业学校。民国16年(1927年)9月改为河南省第十四中学。22年(1933年),学校更名为河南省立武陟中学。日军占领武陟后,校舍在战火中被夷为废墟,财物全毁。学校被迫搬迁到登封县中岳寺和卢氏县双槐镇。日本投降后,学校迁回本县。1946年6月,教职工30人,10个班初中生390人,2个班高中生97人。原来的校址没了,学生在县城的山西会馆和乔庙村上学,本部设在县城的山西会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局动荡,1947年学校迁至郑州南郊红华寺,后迁至光武县惠济桥。1948年郑州解放前夕,董德枢校长带领部分学生南逃至杭州。一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南下江西、广西。留在郑州的同学回到武陟。西等地;留在郑州的同学回到武陟。
武陟解放后,和硕书院旧址一片废墟,没有学校入驻。1953年2月,武陟县初级师范学校从县城的山西会馆迁至县城东南门外原和硕书院废弃地上新建的校舍。当年8月,师范班并入河南省焦作师范学校,校名改为武陟县第一初级中学。1967年至1977年,学校更名为工农兵中学和五七学校。1977年,恢复后的学校名称为武陟县第一中学,只招收高中生。1997年9月30日,武陟县第一中学举行160周年校庆,时任副省长张世英、焦作市市长刘奇文、武陟县委书记苗绍勇等出席。
2008年12月,武陟县第一中学东校区(兴华路东段南侧)建设基本完成,占地446.7亩,建筑面积10.68万平方米,总投资1.49亿元。12月18日,学校举行了盛大的乔迁仪式。焦作市副市长霍金华、武陟县主要领导范涛、杜宇为新校区落成剪影。学校老校区更名为武陟县第一中学分校,学校扩建占地13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2021年7月,武陟县第一中学更名为武陟县和硕一中,与之前的管理体制相同,仍专修高中教育。
(作者杜正安,河南武陟人,1964年5月生。1987年7月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专业,历史学助理研究员。曾在武陟一中、县委党校任教,长期从事地方党史、地方志的编纂和研究。曾任《武陟县志》(1986 ~ 2000)、《武陟县志》(1949 ~ 1978)副主编,2005 ~ 2007年任《武陟年鉴》执行主编。整理校对、诠释翻译明万历《武陟志》和清道光《武陟县志》。热爱诗词散文,关注县域经济发展,在今日头条注册“杜明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