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由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历史学家将这个时代称为“机器时代”。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中国确实比西方社会落后了一大步。那么,导致中国落后的转折点在哪里?我们试图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寻找一点蛛丝马迹,一些发生在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和中国的事件被提了出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莱布尼茨是最早接触中国文化的欧洲人之一。他最早接触中国文化是从一些去中国传教的神父那里。在此之前,他应该已经从凯尔·波洛引起的东方热的影响中了解了中国文化。而且他是少数最早接触中国周易和八卦体系的外国人。甚至在他眼里,中国的周易和八卦体系简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
他甚至说:中国的《易经》有着世界上最严密、最完善的逻辑。是标准的二进制,其中“阴”与“阳”相对,是最完美的语言。甚至,很多人认为:“如果康熙皇帝采纳了莱布尼茨的建议,在中国建了科学院,那么中国离实现工业革命就不远了。”但是,在当时那个朝代,即使中国建立了科学院,对我们中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在当时那个大时代背景下,清朝建立科学院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观念的束缚,人们对科学有一些抵触情绪,对自己的科技不够了解。他们怎么能这么容易接受外来的科学文化呢?也正是因为我国科技的不完善,才没有那么多可供任用的科技人才。
可以说,如果当时中国建立了科学院,可能会引起上层知识分子的反对,这对康熙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话题又回到莱布尼茨身上,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被委以前往巴黎进行外交谈判的重任。然而这次外交任务失败了,他却在因缘际会下遇到了法国皇家科学院的惠更斯。此后,莱布尼茨开始研究数学,后来,他发表了关于微积分的学术研究。莱布尼茨在法国声名鹊起,赢得了许多科学家的青睐。
莱布尼茨对科学有极大的热情。他真的想让全世界的人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他希望自己能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贡献,把现有的科学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莱布尼茨后来于1700年在柏林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担任院长。1747年,莱布尼茨再次前往俄罗斯,拜访沙皇彼得,并成功说服沙皇在彼得堡建立科学院。
彼得大帝死后,他的王后卡德琳娜继承了王位。在她的管理下,彼得堡的科学院发展得很好,聘请了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新王后安娜即位后,彼得堡科学院今非昔比。不久之后,科学院衰落了,大批科学家被赶出了俄罗斯。
莱布尼茨此时明白了:要传播和发展科学,他自己的力量很弱,需要一个团队和他一起做。但他没有考虑到,没有经济支持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即使前期成立了科学院,后期科学院的运转也难以维持。此时柏林科学院的运作已经举步维艰,直到18世纪才逐渐稳定下来。
在腓特烈大帝的支持下,他们邀请了国际知名的法国科学家莫佩尔主持柏林科学院,负责其科学研究。一年后,数学家欧拉受到邀请。但是,要建设一个好的科学院,只有书院和大师是不够的,还要有开明君主的支持。要发展科学,在当时,国家君主需要建立以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主题的国家机制。
在这里,还有一位数学家欧拉,他的发展并不那么顺利。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后期,他因与伏尔泰关系僵化恶劣,经常遭到伏尔泰的嘲讽。欧拉更加不灵活,于是腓特烈大帝让他帮自己造水槽,用这种方式羞辱他,足以说明腓特烈皇帝对欧拉的不满。
后来,欧拉发现柏林没有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也不受君主赏识。最后,他不得不返回彼得堡。
在英国,英国科学家有很好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因为科技的推动,也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由于社会背景不同,英国资本家特别渴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技术。在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需要专业人士来研究和传播。工业革命给英国资本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这些热爱研究的科学家也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最后,即使莱布尼茨成功说服康熙皇帝在中国建立科学院,对科学院、莱布尼茨和康熙皇帝来说,都是高估了。虽然说科学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但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再好的科学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当时的中国恰恰缺少这些东西。
中国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认为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来自中国的八卦,但这早已被证明是神话。在现代社会,只有拥有和尊重人才,科学灵感才能汩汩而出。如果一个国家连尊重人才都不知道,那么这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就会很慢。莱布尼茨作为一个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凭着一腔热血向康熙皇帝进谏,自然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
参考资料:
莱布尼茨:穿越时与大师相遇空,18世纪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