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郭德纲的“被雷劈”理论备受年轻人追捧。
他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说你大方的人,最好还是尽快远离他,免得他遭雷劈时连累你。”
曾几何时,我特别反感那些劝我“大度”的人,低头承认懦弱。
为什么要承认懦弱!你不了解情况,为什么要劝我承认懦弱!
因此,郭德纲的话和赞同他们的伙伴让我感到不孤独。
但是,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郭德纲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生活告诉我,审时度势后“认清懦弱”才是更正确的选择。
而有些劝你“认清懦弱”的人,可能比你看得更清楚。它们实际上是在帮助你避免被闪电击中。
1 郑妈和萍萍的“认怂”
马铮最近一直很担心。原因是她在某名牌大学读大二的女儿小晴正在休学。马铮找人找到我,想让我这个心理咨询师跟小青谈谈,看看能不能劝阻女儿放弃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自毁前程”。
当初小青也是针对我这个“妈妈派来的人”。然而,当我愿意倾听她的心声时,她告诉我,她的确有一套退学的理由:
她从小成绩就很好,在从小鹤立鸡群的同学中,她并不出彩,甚至面临考试不及格的危险。她性格沉闷,和同学关系不好。她总是一个人去上课,不能和同学一起玩。最近一个和她走得很近的男生也婉拒了她的追求,让她觉得“不可爱”。辍学真的是她暂时逃离生活困境的一种方式。但是,她妈妈强烈反对。在各种压力下,她居然有自杀的念头。
但是她不敢告诉对她期望很高的妈妈,所以她妈妈一直认为她只是不成熟,所以才发脾气,所以对她自暴自弃很不满。
征得晓晴的同意,我把她的实际情况告诉了马铮。
马铮难过地说,难道你要我承认自己的懦弱,向她妥协,让她就这样辍学吗?
我说,你要的是她真的不管不顾自杀了?
马正叹了口气,说,看来我不承认懦弱,我做不到。
我暗暗松了口气。我也担心强大的马铮永远不会放弃她的情感,她必须和小静战斗!这怎么能结束!幸运的是,她选择了“承认懦弱”。
萍萍的好朋友伊伊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因此,她瞧不起公司的领导阿郎,认为他盲目自大,野心勃勃,经常与他作对。因此,不可避免的是,阿郎会找机会修理它,他很快就会离开家。
萍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和伊一同年加入公司,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下班后,他们也去逛街,购物,做头发。她对阿郎也有很多不满,但只是伊一经常冲在第一线。
在小组会议上,阿郎猛烈地批评了伊伊,说伊伊的工作毫无用处,要求大家同意。萍萍想为易说几句话。她在脑海里想象着这一幕:她走上讲台,把阿郎推到一边,然后四射地为伊伊辩护,痛斥阿郎的种种冤假错案,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开始批判阿郎!
但是到了嘴边,她却不敢说出来:她知道这份工作报酬很高,她可以按时上班。找到另一份同类的工作并不容易。如果她支持伊一,她可能注定会被扫地出门。
所以,最后,她什么也没说。
萍萍对我说,她感到羞愧,为伊一感到难过,更为自己感到羞愧!
我想,幸好当时她的理智战胜了情绪,没有“揭竿而起”,否则她现在恐怕已经失业了!
2 不愿意“认怂”,都是基于这两种心态
马铮和萍萍都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懦弱。这其实很好理解。谁会心甘情愿的“承认懦弱”?
萍萍觉得她在维护正义方面没有做错任何事。在这个节骨眼上,她“承认了懦弱”,仿佛默认了对方是对的,她是错的,这是她无法接受的。
马铮认为女儿小静实在太辛苦,甚至扬言要“退学”“自杀”。如果她向她鞠躬,对一个母亲来说太丢脸了。
他们两个的想法,其实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懦弱”的普遍心态。他们认为:
1.承认懦弱就是承认失败。你坚信的正确的,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都将在这种懦弱之后化为虚无。
2.认清懦弱就是下跪。这样的尴尬过后,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的节操,都被踩在了地上。
捍卫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和捍卫自己的尊严是两种强大的动力。历史上也开始了很多战争和杀戮。
为什么普希金会在冬天的大街上与人拔刀相向,为什么欧洲会为自己信奉的哪个教派而争斗数百年?
可想而知,当人们觉得必须为自己的正确和尊严而战的时候,绝对不能承认自己的懦弱,这大概是很多人的心声。
在这个节骨眼上,劝别人“大度”,也就是低头承认自己的懦弱,多半是吃力不讨好的。毕竟这个时候,你其实是在放弃你认为对的东西,变相捍卫自己的尊严。哪怕只是暂时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回复“你不是我,不了解我”是有道理的。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奉劝你,根据情况“认怂”或许才是正确的选择。请务必保留“认怂”的权利。
3 “认怂”的三种心理能力
一个能审时度势,“认清懦夫”的人,至少具备这三种能力:
第一,现实考验。
这种能力意味着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经得起现实世界的考验,也就是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没有太大的区别。
主观是我们头脑中世界的建构,现实是客观真实的情况。两者可能并不一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截然相反。在一段感情中,有的人觉得彼此相处的很好,而另一个人觉得不好。这是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主观建构,而现实很可能没有那么好或者那么差。
我们每个人都是依靠这种现实考验来思考问题,判断形势,做出决策。可以说,如果我们的主观世界更符合现实世界,我们的思维会更清晰,我们对形势的判断会更准确,当然我们做出的决定也会对自己更有利。
对于马铮来说,她意识到的现实是,她的女儿小静很可能选择自杀,所以她屈服了。对萍萍来说,她意识到的现实是她是阿郎面前的角斗士,所以她也做出了让步。
如果他们感知的现实是,女儿小静根本不会自杀,同事会为了自己的胳膊“反目成仇”,那么他们就会做出自己完全不同的选择。当然,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不为他们捏一把汗。
可以说,能够审时度势,其实不是“认清”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认清”现实。
承认情况比别人好没有错。
第二,风险预判。
这种能力是指一个人判断自己做的某件事是否会危及自己的能力。
我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玩火?有人说,小孩子要想体验被火烧伤的感觉,就不会玩火。其实人类是有集体潜意识的动物。我们从古至今积累了大量来自外界威胁的信息,并储存在人类的记忆中。所以我们天生就有这种危险预测能力,能够感知到一些事情即使没有真正发生也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乱穿马路,不在铁轨上扔石头,不随便放置易燃物品。我们不需要自己去经历,所以会觉得这样做会带来危险,可能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好的预测危险的能力,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有某种“例外”和“天赋”来避免这些危险。往往这种人也缺乏检验现实的能力,所以会一直处于危险之中而不自知。即使侥幸逃脱,也难免遭遇不幸。
对马铮来说,她意识到女儿小静正处于不可逆转的危险之中。理性的一面也告诉她,再这样下去,她和易的结局都是一样的。正是这种对危险的预判,让他们放下了试图捍卫自己正确性和尊严的想法。
可以说,能够审时度势,其实不是“认识到”一个特定的人,而是“认识到”一种危险。
对冲是一种本能,没有错。
第三,延迟满足。
这种能力是指一个人抑制自己的成就欲望,允许自己在后期满足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棉花糖实验”。实验在一所幼儿园进行。研究人员找到几十个孩子,把他们单独留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孩子们喜欢的棉花糖、曲奇或饼干。研究人员告诉他们,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棉花糖,或者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但当他们回来时,他们可以获得另一个棉花糖作为奖励。实验的结果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延迟满足”,直到研究人员回来。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耐心”。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我们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对马铮来说,耐心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为缓解女儿的病情和改善母女关系争取时间。对萍萍来说,保持耐心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在保住自己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相反,一个人其实很容易马上实现自己的口头满足,也就是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或者马上实现自己的行为满足,也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捍卫正确和尊严的冲动,对某些人来说,大概是最难“延迟满足”的。
可以说,能审时度势的“认同”,其实不是对某个特定的人“认同”,而是对欲望的“认同”。
自制力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能力,但不是每个人都有。
4 谁是“鸡蛋”,谁是“石头”
有人会说“承认懦弱”就是不做“向石头扔鸡蛋”的事。其实我也不太赞同这个观点,至少是不准确的。
“以卵击石”的意思是一方很弱,另一方很强,是天然的退让,比不上大小。
但是,我认为,形势下的“懦夫”不是向人扔鸡蛋,而是把鸡蛋拿到厨房吃饭,而不是随意向别人扔鸡蛋。
选择“承认懦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你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更有用,而对方很可能不知道。
会打你的人,他们没有上面提到的这些能力:
他们往往看不清楚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不知道继续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更不知道有很多诉求是可以以后慢慢映射出来的。
所以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鸡蛋”,但他们眼中的“鸡蛋”只能扔给别人,不会想到可以拿到厨房去做蛋卷,做西红柿炒鸡蛋,做紫菜蛋汤,更不会想到除了“鸡蛋扔石头”之外的其他可能。
他们甚至暗暗佩服自己的“向石头扔鸡蛋”和自我牺牲精神。
这样的人往往很激动,容易走极端。
所以,也许你可能就是对方心中的“石头”。面对可能出现的“向石头扔鸡蛋”,如果你不承认懦弱,你可能只会让她向你扔鸡蛋,把你的衣服弄脏。
但是,你要知道,越是这个时候,“石头”和“鸡蛋”发生了质的逆转:
“蛋”已经不重要了,“石头”才是真正受苦的。所以,到底谁是“蛋”,谁是“石”,真的不好说。
我们常说“光脚的人不怕穿鞋”,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即使你是一块“石头”,也不要让那颗死亡之心的“蛋”真的砸到你。
他们疯了,想自杀。你不能和他们一起跳!
5 “任何吵架之中,记得不要说最后一句话”
当然,必须指出,审时度势的“承认怯懦”并不是真正的“承认怯懦”,而是一种明智的让步。这种让步的实质是“以退为进”。
这种“对懦弱的认可”也来源于古人的智慧: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观》的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颜瑜》,初中时很多人都读过,是一篇很精彩的“认可”文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面对弟弟和母亲的一再挑衅,郑波一再“承认懦弱”,目的是让弟弟和母亲的真面目为世人所知。“多行不义必自毙,女儿等之”和“不与不义亲密,必崩”,从而奠定了真正的军规。
可以说,“认清懦弱”本身就是一种策略。如果只是一味的“承认自己的懦弱”,却没有一个“后招”,那才是真的“懦弱”。
香港警务处总督察兼谈判代表林京生曾引用一句话来安慰往往不愿屈服的年轻人:
“记住不要在任何争吵中说最后一句话。”
我觉得这是对形势判断最简单最实际的评论。我会写在最后给你。
作者|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高价值咨询师,是外表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珍惜时间,珍惜人。咨询学时:2500学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学、婚姻与性别、身心疾病、同伴咨询。近期关注:要事先行,正念减压,互联网时代的人际交往。
编辑|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何牧
联系|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coffeepr@qq.com
本文为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原创作品。
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联系coffeepr@qq.com。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共咨询、公共单身会活动、公共心理小组活动、公共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科普阅读文章原文翻译不定期更新。帮助别人帮助自己,用生活影响生活。一杯咖啡温暖了世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