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用先进思想启迪青年,唤醒和凝聚青年力量,团结和带领青年团员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表现出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精神。本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早期称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三小时空解读隐藏的历史密码。
前三小时的历史穿越空。
历史昭示未来,读史使人明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激发了改造社会的强大动能,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觉醒者和实践者。
在上海李雨阳醒来。1920年,黄浦江畔波涛汹涌。这年春天,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住在法租界老渔洋里2号。不远处,一群年轻人在新渔阳里6号(现淮海中路567弄6号)外语社进进出出,偷偷学习马克思主义。8月22日,陈独秀任命年仅21岁的该组织最年轻成员余秀松主持会议,并以施存统、沈、陈望道、李、金家凤、袁振英、余秀松、叶天帝等名义正式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余秀松早年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东西南北的人”。你说的“东西南北”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做一个不局限于国家和地方,为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幸福寻求途径的人。他一生坚定不移。
成立于广州东园。1922年,珠江两岸开始潮起潮落。在广州市中心的越秀南路有一处地方,因地处董浩涌口,有东莞水浔、东归集的原名,故名“东园”。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5月5日对全世界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生日。出席会议的有来自15个地方组织的25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劳工大会的1500多名代表和嘉宾。代表大会通过了共青团历史上的第一个正式章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这次代表大会从思想上和组织上统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使它成为一个有明确纲领和全国范围的先进的青年组织。
盛会在南京梅安举行。1923年,长江岸边,云卷云舒。南京,从三世纪到六世纪,是六朝(即、、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宫廷花园里种了一棵杜松,经过风化,它长成参天大树。因为是六朝遗迹,所以人们把它命名为刘朝松。纪念李瑞卿(不梅庵),两江师范学堂督学,南京师范学堂六朝时在松潘畔建三间茅舍,名梅庵。8月21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梅安召开。这次大会是共青团历史上唯一一次在高校召开的大会,对于贯彻中国的统一战线政策,协调正确的党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先进青年思想的历史解读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少年出英雄”的传统,“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的信念,“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期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和“新民说”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李大钊在《青春》中写道,“为世界弘扬文明,为人类创造幸福,以青春的自我创造青春的国家、青春的民族、青春的人类。”歌曲中唱道:中国人就像大松树,冬夏常青,永远年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成功的精髓在于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线接收器:只要他能接收到希望、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他就会永远年轻。如果他收起天线,用玩世不恭的寒霜和悲观厌世的寒冰覆盖内心,即使20岁,他也老了。
青年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具有强大的制度动力。激烈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赢得青春最好的武器就是先进的思想。我们党和青年团同姓,都以“共产主义”命名。早在前夕,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创始人就致力于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吸引了一大批有知识的青年。五四以前,宣传新思想的刊物不超过10种。后的半年里,中国突然出现了大约400种新的白话期刊和大约350种周报。那一年,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他还激动地描述:这些新思想的传播,像洞庭的闸门打开了,席卷了一切!对当时盛行的改造中国的各种学说做了一个比较:改良派的社会政策派无能为力;无政府主义,否定权力,没有建设;适度共产主义理论上有道理,但实际上做不到;只有共产主义的激烈方法,即所谓老农主义,用阶级的方法才能预测效果,所以最好采用。
对中国来说,青年从来就不只是一般的工作对象,而是革命的有生力量;对于中国青年来说,党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政治理想的化身和成长进步的旗帜。一百年来,中国始终引领着中国青年的思想进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追求远大理想、勇于开拓的风气。
古人云:三才,天地。
首先是天空,指的是先进的理论和崇高的理想。共青团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深深融入血脉。马克思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1927年站在绞刑架下,李大钊的眼睛是睁着的:“不能因为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
二是土地,就是踩着土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立足中国国情,植根中国,在吸收外国中面向未来,在博采众长中完善自己。共青团紧扣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人民的壮丽实践,勇当先锋投身民族复兴征程,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使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青年运动一以贯之的壮丽主流。
人在中间,指的是中国青年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革命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青年。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国共有58名党员,最年轻的是刘仁静和陈德容,年仅19岁;其次,赵世炎、邓恩铭、陈公培、李美堂已满20岁,李大钊未满32岁。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8岁,刚好28岁,也是共青团员退团的年龄;28年后的1949年,人民和中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先进青年精神基因的历史追溯
追溯高级青年的精神基因,就像破解生物体的遗传密码,可以从情感、理性、动机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情感上,体现了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童心;理性上,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体现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
感情上源于“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先进青年大多深浸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中蕴含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基因。从孔子的“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到孟子的“治天下,今天下何人?”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承前启后,开太平万代”到“以爱国为挑战,以救国为己任”。当时中国社会前途未卜,外有帝国主义入侵,数百条不平等条约、章程、条条,像一张无所不在的巨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束缚着中国;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有识之士喊出了“四千万人流泪,天涯何处无中国”的悲愤,自觉肩负起“救民于水火,救潮起潮落,扶大厦倒”的时代重任,勇敢地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正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救国救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背叛了自己出生的阶级,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叛逆者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理性上,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理想因为伟大而成为理想,信念因为坚持而成为信仰。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真理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理性认识越清晰越深刻,理想信念越坚定。他们对共产主义信仰的追求不是一时冲动或赶时髦,而是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反复选择的结果,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革命初期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多种观点。他们起初就像“隔着纱窗看雾”,分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推演,他们最终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细胞理论、能量守恒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中蕴含的合理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演变趋势。
动力源于唯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敢教日月换天,为的是牺牲和野心。为民牺牲的背后是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背后是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唯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告诉他们要用宽广的视角和永恒的窗口来看待人生,把人生的价值定位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河中。他们坚信“劳动神圣”,珍惜全人类的命运,憧憬崇高的共产主义,坚信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左传》说:“天下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言。虽久未废,此谓三不朽。”对他们来说,生命不再是暂时的存在,而是永恒的延续。他们在投身革命的那一刻,就决心慷慨赴死。虽然他们的身体不在了,但他们创造的真善美将永存。贫穷、白色和简单的生活正是革命者能够克服许多困难的地方。他们不追求简单的物质享受,也不花费精力去积累那些最终会化为灰烬的东西。就像有爱的房子变成了家;有亲情的小屋,变成了一种乡愁;一堆砖头和教育造就一所学校;一种努力加上正义就成了文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崇高的事业。人把真理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为创造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努力,这是善的终极境界。他们站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思想高地,成为组织群众、发动革命的巨人,实现了知行合一。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坚持理想信念为政治灵魂,以投身民族复兴为奋进力量,以扎根广大青年为活力源泉,引导中国青年向上向善、勇往直前,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斗。
作者: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南京市委团委、南京东南大学团委联合课题组。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