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苏洵史学论文的代表作,选自《六安季承》。《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覆亡是“怨秦”的精辟论点,批判了宋朝对契丹、西夏的屈辱政策,警示北宋统治者吸取六国覆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荀(1009-1066),明云人,汉族,梅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的文学家,与他们的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们都被列入“唐宋家”。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是政论。他谈吐明快,笔法苍劲,贾代代相传。
原文及翻译
【原文】看完《六国》(一)怪天下诸侯攻秦(二)千里之外的山西,五倍地十倍人,灭亡在所难免。我经常深入思考,以为一定有办法才是安全的。盖不怨当时之民,忧苦之寡,而见利之浅,不知天下之大势。
【注释】①六国家族:指《史记》中的家族、楚家族、赵家族、魏家族、韩家族、田的万家族。这六卷《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燕、楚、赵、魏、汉、齐的历史事件。②距山西千里攻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进攻秦国,被秦国打败。此后,秦国将东方各国逐一消灭,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山西西部。
我曾经看过《史记》里的六国家族,私下里觉得很奇怪,天下诸侯国,土地是秦国的五倍,人口是秦国的十倍,攻打到庐山以西千里的秦国,却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灭顶之灾。我经常深入思考这些王子,认为一定有拯救自己的策略。所以,我不禁责怪当时的六国谋士。他们对灾难太大意了,对利益太短视了,对整个世界的形势都不了解!
【原文】傅、秦与诸侯争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而在韩、魏的郊区;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方不在齐楚燕国和赵也,而在汉魏之地。秦朝有汉魏,比如人有腹疾。汉魏封秦,却盖山东诸侯。所以,天下最重要的人是韩和魏。
【注】①郊区:与下面的“野”互文,指国家版图。在古代汉语中,成对的同义词在相似的句子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这就是互文性。另:周制,离京城50里是郊区,100里是远郊。后来的“郊区”指的是城市之外和野外。
【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各国夺取天下的场地,不是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国境内;诸侯想和秦国争天下的地盘,不是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等地区。对于秦来说,汉魏的存在就像一个人在心里得病一样。;高丽和魏国封锁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覆盖了鲁山以东的诸侯国,所以对世界各国来说,没有什么比高丽和魏国更重要的了。
【原文】前者,用在秦国,接受朝鲜(1),而商鞅用在秦国,接受魏国(2)。并没有获得韩、魏的芳心,反而出兵攻打祁志刚、寿③,以为他在担心,其实很明显,秦是在嫉妒!秦国在燕赵用兵,在秦国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越军追魏,燕赵不肯上前线,汉魏乘虚而入,也是一条险路。秦国对燕赵的进攻,从来不担心汉魏,所以汉魏依附于秦国。你知道因为夫、韩、魏、诸侯的阻碍,使秦人出入其中的世界走向吗?韩、魏,刚任虎狼之秦,安安稳稳(4)入秦哉?汉魏破秦,然后秦人又要把兵传给东方诸侯,天下遭殃。
【注释】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视,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国的赵浩棋现在就征服南朝鲜,然后吞并其他国家。他被秦国的赵浩棋任命为宰相,被封为嬴侯。(2)商鞅:战国时期,有一位爱国人士,姓公孙,名,投奔秦国后受到重视,协助秦孝公变法,因有功而封为商鞅。他多次计划攻打魏。③罡:齐地名,在今山东兖州县。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出兵攻打齐国匪首:秦国丞相建议秦军越过朝鲜和魏国的边界攻打齐国,被制止了。4倍:产量。
以前受秦国重用,他建议笼络南朝鲜,商鞅受秦国重用,他建议笼络魏国。秦国的赵浩棋在汉魏投降之前,准备出兵攻打齐国的罡和寿,范雎很担心,劝阻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秦关注的是什么。秦国要用兵对付燕赵,对秦国来说是危险的;渡韩魏攻他国都城,是一条险路,前面燕赵抵抗,后面韩魏趁机进攻。但是秦国去攻打燕赵的时候,对汉魏没有顾虑,因为汉魏联合了秦国。韩、魏是诸侯国的屏障,但秦人可以在本国自由出入。这能算是了解世界形势吗?放弃韩、魏这些小国,让他们抵抗虎狼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么可能不向秦国屈服?汉魏归顺秦国后,秦人可以对抗东方诸侯国,从而使各地诸侯普遍遭受秦国的祸害。
【原文】复汉魏不能独秦,天下诸侯以之盖其西。所以,不如厚汉魏拒秦,秦人不敢超越汉魏看齐楚燕赵各国,而齐楚燕赵同时完成自己。以一国无事,辅佐韩、魏,使韩、魏无东方之忧,而生于世为迟;两国委秦,四国内歇,助其与殷。如果这样可以没完没了,秦人会怎么做?我不知道这些,但我对领土的大小很贪婪。我违背了我的诺言,屠杀了我自己。气未出,天下诸侯已陷。至于秦人,要等他们的缺口来拿他们的国家,也不可悲!
【注意】① (y):边框。
汉魏不能独抗秦,而天下诸侯都以此为屏障西进,不如亲近汉魏以抗秦。秦人不敢越过韩魏觊觎齐、楚、燕、赵等国,所以齐、楚、燕、赵等国都可以用这样的局面来自救。依靠四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支援韩国和魏国面对敌国入侵,韩国和魏国无后顾之忧,从而为全世界挺身而出抵抗秦军。利用韩、魏对付秦国,其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为的是暗中帮助前面的两国解除危机,这样一切都好办了,秦国能怎么办?诸侯不知如何想出这样的计策,只贪图边境一点土地的利益,违背誓言,违背协议,自相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天下诸侯国就已经乱套了。这样一来,秦人就可以趁机攻占这些国家,结果可不可悲!
文学常识
[背景]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作者所论述的六国灭亡的历史时期,从而了解作者立论的依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历史情境,从而阐明作者写此文的现实意义和写作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侠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是指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汉、赵、魏六国。秦国原本是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商鞅变法彻底改革后,经济和军事实力变得强大。然而,由于强大的宗法制度,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下降。秦国强大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土地。六国还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称为“联合”。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计划,所以这个联盟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韩、魏、楚都靠近秦国,所以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入侵。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他们割地求和,首先被消灭,齐、燕、赵相继灭亡。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非兵不利,否则战争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割让土地给秦国。苏洵没有从其他方面论证,而是抓住了六国的灭亡是“错在秦”,为现实服务。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兵乱,于是实行集权,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文官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皇帝直接控制皇军,地方政权、财权、军权全部收归。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过大,严禁他们专兵,即使外出作战,也要按照皇帝下达的阵列行事。将军经常轮换,士兵不认识将军,也不会认识士兵,导致军队缺乏战斗力。虽然这些措施结束了军阀的叛乱,但也导致了军事衰落。北宋建国后的100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作战60余次,多败少胜。北宋加强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员俸禄和军费开支巨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合并的政策,导致土地严重集中,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和腐败,军事上的傲慢和无能带来了外交上的极度软弱。到苏洵在世时,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缴纳白银20万两,丝绸30万匹;Xi夏娜接受了10.2万两白银、10万匹丝绸和3万斤茶叶。这种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和西夏的气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害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也就是说,当时北宋在政策上被和平包围,积贫积弱,苏洵写《六国》就是针对这个现实。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简单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的外交政策。
[欣赏]
秦灭六国的教训是许多文学史家关心的话题。只有“三苏”各自写了一篇关于六国的文章。苏轼的《论六国》,针对历史悠久的六国与迅速灭亡的秦的对比分析,突出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六国的诸侯大臣都在努力培养士人。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人民想造反都找不到领袖,国家才能稳定。另一方面,苏辙的《六国论》针对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事实,指出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作战,灭国是自己的过错。苏洵的《六国》与上述两部不同。苏洵没有谈事情,而是利用了话题。苏洵写作的目的不是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是警告宋朝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借古比今谈历史,供今天的统治者参考,这是苏洵高于二儿子的地方。
从历史情况来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贿秦”。六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没有坚持以“整合”的方针来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的远交近攻手段打败。另一方面,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其能够统一中国。再加上战国时期长期战乱,人民生活贫困,从分裂走向统一是符合人们意愿的。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他在文章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贿秦地,封天下谋士;报效秦心,报效天下奇才,奋力西进,只怕秦人吃不下饭。”但是,作者的意图不在这里。他的用意是指出贿赂秦国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对待契丹和西夏不能以贿赂为手段,而要以武力和反抗为手段。明代何仲谟说:“六国贿秦论,其实是以宋贿契丹为前提,卒死有远见。”
宋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太祖单方面接受了唐朝割据的教训,大到不能倒,甚至灭亡。他采取“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境的实力,调集重兵驻防京城。结果,创建了空虚拟边界。辽乘势而上,屡侵边疆。宋太宗即位后,曾两次出兵攻打辽,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州十六州,又一次遭到失败。景德镇元年(1004年),辽兵围境,直逼涿州城(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国签订了《元朝联盟》,承诺向辽国输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仁宗二年(1042年),辽国再次威胁,宋不得不追加十万两金银和十万匹帛。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索要,同样给了它十万两银子,十万匹丝绸,三万斤茶叶。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礼物里,白白浪费了。苏洵为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自由吹嘘利弊得失,试图说服当权者改弦更张,增强国力,对敌作战。虽然苏洵的说法并非无可商榷,但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不幸的是苏洵所说的: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六国覆辙,为后金所灭。惠帝和秦帝被俘,死在异国。
《六国论》不仅具有借题发挥、以古鉴今的特点,而且在论证的严密性和语言的生动性方面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很严密。作者在开篇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六国崩溃,对士兵不是坏事,对战争是坏事。”开头清晰直白,让读者一眼就抓住论述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说明论点:“有罪秦,必失元气,毁之道也。”这就点出了行贿的危害,言简意赅,懒得说了。后来作者又问:“六国互相哀悼,有向秦爷致敬的吗?”答:“不行贿者,必丧之。盖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无法独自完成。”这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了整段:“所以,弊在贿秦。”这一段起到“提纲”的作用,后面的两三段其实都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文句子简洁有力,记叙文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祖父,露霜露,剪刺腾大小。”子子孙孙不怎么珍惜,送给别人,如弃粪土。今天砍五城,明天砍十城,然后睡一晚。放眼四境,秦军又来了。“这些叙事语言带有主观感受和描述性特征。作者还运用了引用、对比和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在排列顺序上也是比较中庸的,尤其是四句,占了一定的比例。他们读起来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很有节奏感。欧阳修评论苏洵的文章说:“我读过许多文士,但我独喜欢尹世禄和石首道。但是,我的意思还是不够。现在看了子(苏洵)的文章,我的意思就够了。”的确,苏洵的文章,上下涌动,进进出出,犹如决堤的河流。他高瞻远瞩,目光锐利,精辟透彻,是对世人的警示。难怪这篇文章流行了近千年!
阅读训练
【知识测试】1。解释下面的附加词。(1)责备天下诸侯;(2)前任用秦收朝鲜;(3)汉、魏都依附于秦,所以(4)因此,汉宜亲魏以排挤秦;(2)下列与“汉魏封山东诸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项伯也拔剑起舞,往往是自己一个人。3.以下同“齐、楚、燕、赵之围,因能在其间自尽”这句话中的“万”字。()a .如果不入城,请完好无损的返回赵。b .生气去西方。c .因此,丈夫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擅长所有的事情。留侯·张亮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我经常想,想着一定有办法才安全。(2)秦军未出,天下诸侯自陷。5.看完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的命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1。(1)怪,怪(按:这是大赛的答案。然而古文却被解读为“奇”。)(2)拉拢,(3)讲道理,(4)抛弃,排斥2。a(茎和a:盖;b .掩盖;c .隐瞒、藏匿;d .受骗)3。CD(标题:保存,行动;a .完成形容词的使役用法;b .方位名词作状语;c .值、值、形动词;d .与??友好,故作姿态)4。(1)我经常深入思考这些王子,认为一定有拯救自己的策略。(2)在秦国出兵之前,天下诸侯国已经陷入困境。5.(1)六国百姓患寡患寡,缺利。他们看不清世界局势,破坏了联盟,互相残杀,导致了秦国的灭亡。(2)齐、楚、燕、赵四国应全力支持韩、魏,共同抗秦。(1)我经常深入思考这些王子,认为一定有可以自救的策略。
欢迎关注@泽光书院,丰富你的人生。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所有。我们注重分享。如有侵权,我们将删除并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