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日电(记者米蒂)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经济增长预期,宏观政策…两会在即。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怎么拼经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效力?对此,记者采访了专家进行解读。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有望回升。
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一个观点。
风高浪急,显示坚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后,再次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设定一直是历年两会的焦点之一。
谈及今年的GDP增长前景,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余韶告诉记者,GDP增速有望反弹。\”主要的吸引力来自消费和投资.\”余韶表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很多以前受疫情限制的消费和投资场景都可以大大提振,比如商旅、旅游等。
余韶判断,消费的复苏将更加明显。投资方面,一些重大项目、基建、制造业的投资可以相对稳定,房地产投资有明显的企稳回升迹象。
“中国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扩大,消费回升基础扎实,也有不少有利因素。从1月份的消费情况来看,全国消费市场的复苏势头比较强劲,各方对今年消费市场的复苏都有信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舒玉亭2月23日表示。
\”这将带来今年经济的反弹。\”余韶表示,2023年,除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特别是对薄弱环节的支持,还要树立信心。“通过成功的案例,包括企业、创业者、特定居民,提振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让大家更愿意投资和消费,这对未来非常关键。”
应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提高效率。
形成政策合力
要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记者注意到,2022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加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效率”。
对此,3月1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主题为“当局开”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加大力度”就是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实力主要有三点:一是财政支出实力。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当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加大专项债券投资。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资范围和作为资本金使用,持续形成投资的拉动力。三是加大力度推进金融下沉。继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牢牢把握基层“三个确保”的底线。
此外,刘昆表示,“提高效率”就是提高政策效率。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准确性和针对性,努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有效促进扩大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和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促进经济运行总体向好。
谈及今年财政政策的亮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刘向东认为,“政策上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资金摆动空,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0%左右,增加一般债券发行比例,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在3.8万亿元左右。”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关注重点
加强对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支持。
回顾2022年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向好。一方面,货币信贷合理增长。202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增长11.1%、11.8%和9.6%。另一方面,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年末普惠类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3.8%和36.7%。
关于货币政策的走向,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余韶告诉记者,“动力”是指总量,而“精准”包括对刚性住房需求、改善型需求、小微企业贷款的支持,以及对绿色转型或清洁能源的结构性支持,会产生比较大的乘数效应。
谈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突出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金融服务,促进消费强劲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力。”
“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准确有力,就要保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基础上,应适当提高,尤其是在上半年,确保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适度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研究出台支持扩大消费的结构性政策工具。”刘向东说。
来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