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上海古筝学习

驱车50公里,到达松江区大江路,走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三楼车间,繁忙的流水线上,有未完成的古筝,与制琴人暗暗较劲。因为,一年一度的“敦煌杯”古筝制作大赛即将开始。

驱车50公里,到达松江区大江路,走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三楼车间,繁忙的流水线上,有未完成的古筝,与制琴人暗暗较劲。因为,一年一度的“敦煌杯”古筝制作大赛即将开始。

55岁的沈志强眯着眼,把自己自制的贵重工具一件件排好,小心翼翼地修补着风筝头部的装饰。一个人在作坊的角落里,他是钢琴制作的大师。他去年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打算今年再战。问沈师傅做好琴的秘诀,他笑了笑,看了一眼刚路过的一位女老师。

今年55岁的沈师傅去年在“敦煌杯”古筝制作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她正是我们此行要找的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技师、调律师、质量总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芳。李素芳,65岁,短发,穿着蓝色工作服走过流水线。她的皮肤是现在流行的“小麦色”,是多年户外运动中被阳光调整过的颜色。

“要想弹好琴,就要调好音。今年和去年一样,还得靠李老师调。”沈志强说。这不,李素芳让沈大师抽时间给她做了一套工具。沈老爷连连点头,眼镜顺着鼻子滑了下去。

车间的一角,一丝不苟的工作

一把古筝的制作要经过近200道复杂的工序。最后一个过程,也是最巧妙的,就是调音。李素芳有传说中的“绝对音准”。每年有2万把左右的敦煌牌高端古筝出厂前都要经过她的耳朵测试。

15岁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业中学,18岁进厂,成为古筝之父许唯一的女徒弟。到今年,李素芳与古筝结缘50年,研究古筝50年。50年来,古筝乐器也完成了它的“逆袭”。

50年前,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古筝年产量只有几十把。50年过去了,古筝的年销量已经超过了10万。李素芳调音的钢琴中,最贵的小叶紫檀“海凤韵”金筝标价128万元。古筝“热潮”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潮的兴起,也离不开几代琴人对民族乐器的不断创新。

李素芳说:“到了我这个年纪,回想起来,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那东西我做了50年了,还没做完。”

车间里的李素芳

传说中的耳朵

“小李,你过来。”

进厂不久,李素芳被分配到扬琴组调音。第一天报到,师傅打算考考她:“听听,这声音是高还是低?”

没想到,李素芳脱口而出:“高了两分。”

“这个声音呢?”

“低三个音。”

“音位”是英国音乐家爱丽丝首创的一个单位,每个“半音”分为100个音位。没有专业的仪器测量,普通人的耳朵极难分辨出精确到音位的误差。

李素芳完美地通过了师傅的考验,这让他刮目相看:“除了我,你是厂里第二个耳朵声音这么好的人!””

李素芳给古筝调律,这是古筝制作最后一道工序李素芳给古筝调音,这是制作古筝的最后一道工序。

耳聪目明,不仅音准好,而且每一首古筝的个性都把握得很敏锐。1998年,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和琵琶)比赛在北京举行。舞台上有幕布,坐在台下的李素芳可以通过分辨声音依次说出10把海参赛琴的制作者,甚至能听出一把琴的产地是苏州还是北京,没有任何误判。

正是这场比赛,让李素芳一战成名,成为“传奇”。有人开玩笑说,李素芳的耳朵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重要资产,“值得买保险”。

这些耳朵是怎么做的?李素芳说:“大概是特殊功能吧。也许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功能。我的是敏感的耳朵。当然,除了天赋,经验也很重要。要区分一架钢琴的振动模式、声音传播模式或手感的区别,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当然也有担心,就是你唱歌跑调了,别让我听到,会让我特别难受。”

调音时,只要给李素芳一个标准音,几分钟就能调好一架钢琴,一天能调60架。调音不仅仅是保持音色准确,还要平衡各个音区,协调手感和张力。”给我一架钢琴,我会把它调到最佳状态.”

这样的自信来源于对古筝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流程的了解。

古筝制作有近百道工序。

她还记得,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没有今天的机械化和流水线生产。当时工厂给她的指标是一个月生产一把古筝。从木材切割开始,自始至终有近200道工序都是她自己完成的,连琴盒和琴框都要自己做。

毕竟这还是个体力活。难怪做琴的女师傅不多,大多专注于制作轻量化的配件或者完成喷漆等精细工艺。李素芳的优势是身高168cm,爱打篮球和羽毛球,精力充沛。再加上她肯吃苦,从不服输。男主体力好,她能干;她能做男主不擅长的细致工作。

这也许是“古筝之父”许收她为徒的原因之一。

几代钢琴制作人的坚持

“在我的一生中,向我的老师许学习是值得的.”李素芳说。

不久前,她观看了古筝大师王昌源演奏的经典曲目《1976年的台风》。她一眼就看出,王昌源用的琴是徐师傅做的。“那是他40多年前做的钢琴。现在听起来还是那么好听。”

在古筝界,许是一个传奇。他在古筝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乐器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创新。

许的师傅苗金林也很有名。他是上海大悦会的成员。百年前在上海首创的大同音乐会,曾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摇篮,苗金林在这里学习民族乐器并加以改进。苗金林只收了一个徒弟——许,在他重病期间,毫无保留地把古筝制作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

由许和苗金林共同开发的“S形”月山21弦古筝是改进的突破,现已成为国家标准风格。这种变化使琴弦的振动更加统一、和谐、和谐。此外,徐在钢琴调律、改进琴弦、引入规范的制筝方式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车间的一个角落里,钢琴比人还高。

许不仅让古筝听起来更好,也让它看起来更好。李素芳记得,就在许当老师后,师傅给了她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让她从画画开始,“从艺术的角度看古筝”。

“我师父说,很久以前,他每次背着古筝走在路上,不知道这种乐器的人都说他在抬棺材。他下定决心要把古筝做好。”

于是,许每天都去城隍庙,在雕梁画栋之间寻找灵感,和雕塑家商量设计新的图案。“朝霞与双鹤是我师父的原创设计,还有荷花、龙凤等。70年代看起来很前卫。他的许多图案一直沿用至今,但现在在机器的帮助下,比以前的雕刻更加精细。”李素芳说。

如今,许已经把钢琴开到了西方。李素芳说:“师父教我最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原则有底线的人。脚踏实地,从零开始,不玩虚的,很重要。”

如今,李素芳也有了自己的徒弟和孙子。《弟子规》里有很多“00后”,也算是“接班人”。“我也收徒弟,从做人开始。我经常跟他们说,工人和工匠的距离很远。你要有一颗匠心,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工作。”

车间的一个角落,风扇吹着刘海。

车间里的秘密

穿梭在车间里,李素芳44岁的徒弟徐忠荣说的“不”最多:这个不准,那个不准。那些刚刚生产出来还没有对外公布的新产品,那些联合定制的模型,那些正在研发的古筝新品,都是藏在作坊里的秘密。

李素芳继承徐大师的探索精神,参与并领导了多次古筝改革,并拥有多项专利。比如与音乐学院汤米教授合作研发的多音弦古筝,一架钢琴上有五个音和七个音,既能演奏中国传统作品,也能演奏外国作品。

这个房间是李素芳的实验室。

近年来,李素芳还和团队成功研发了低音古筝、便携短古筝、智能互动古筝。许仲荣是她最喜欢的学生。李素芳经常通过徐中荣的巧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在一代代琴人的努力下,古筝这个乐器在不断的“进攻”,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2000年,我们厂在盛产泡桐的河南省兰考县开了一家子公司。汪国真导演很有远见。他说,‘古筝是中国的钢琴’,因为好听又好学,以后会普及的。2000年以后,我们的古筝销量突飞猛进。”

时至今日,李素芳还有一个心愿——攻克古筝的“调音”难题。

“古筝的变调还是一个空白。克服了这个困难,古筝这个乐器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弹得更元。我们目前正与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实验室合作研发。他们有非常完备的设备,可以对乐器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推动古筝的创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两个师傅在车间里讨论。

看到李素芳的认真,有人开玩笑说:“我不知道还以为你在造原子弹呢。”

“就是要拿出制造原子弹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创造出更好的民族乐器。”李素芳回答道:“西方古典乐器经过多年的演变已经成熟。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产生更好的演奏家和作品,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

疫情期间,古筝“调律”的研发一度停滞,因为没有作坊的实用环境,研发无法进行。为了加快进度,李素芳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如果能在有生之年真正攻克古筝的‘调’,那就没有遗憾了。”

栏目编辑:石晨璐文字编辑:石晨璐

摄影:董天野来源:作者:吴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34053.html
1
上一篇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下一篇 北京哪家英语培训好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