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2000字论文

今年又到了毕业季,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定就业的重中之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能稳定吗?如何打破目

今年又到了毕业季,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定就业的重中之重。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加大。大学毕业生就业能稳定吗?如何打破目前的就业压力?各种政策措施如何帮助毕业生就业?有什么困难?

记者近日采访了15所高校的52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调查。15所高校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建、湖北、河南、山西等地;这52名毕业生包括2名博士、24名硕士和26名本科生,专业涵盖文科、理工科。

目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陆续离校。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引人关注:一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历年之最,达到1076万人;第二,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难点在于提高就业率,更难让人满意。“一般都能找到工作,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是记者采访的50多位毕业生的共同感受。截至记者发稿时,这52名毕业生中已有30人找到工作,12人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6人尚未决定最终职位,3人准备继续复习考研,1人已联系留学事宜。

疫情影响了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但没有动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就业方式的改变上。网络招聘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民族大学毕业生马小可开玩笑说:“线下招聘少了,网络是我们找工作的最大依靠。”

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方式,笔试、面试等环节大多调整为网上开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闫秀春说,她参加了20多场招聘考试,都是网上笔试。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网上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毕业生求职,但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民族大学毕业生楚雨桐表示,学生在参加在线考试时遇到过软件故障和汉字无法输入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考试成绩。中国传媒大学的高天表示,为了保证笔试和面试时周围环境干净整洁,一些同学去酒店订房间,增加了一笔额外的费用。一些高校不得不专门把会议室等地方改造成“直播间”,方便学生在线考试。

受疫情影响,一些实习也改到了网上。北京理工大学的黄博川被安排到一个县实习三个月。她说,“因为疫情,我不能去当地,也不能去网上实习,主要是帮忙做一些电子文档。这种实习和野外工作很不一样。”

疫情带来的出行不便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的周妮告诉记者,她的一些同学收到了天津当地几家公司的通知,但要求应聘者参加线下笔试和面试。这位同学因为疫情滞留在山东老家,不能参加这些招考。北京工商大学毕业生车璐曾在一家公司进行岗前实习,但因学校疫情控制,出入不便,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租房。她说:“房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疫情一再推迟了许多招聘考试,尤其是公务员考试,使应届毕业生感到更难找到工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佳璇参加了几次公务员考试,有一部分进入了面试名单,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组织面试,这让她心里没底。7月份,各地逐渐明确了公务员招考时间,这种焦虑得到缓解。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李畅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疫情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意向”。通过校园访谈和问卷调查,她得出结论:“72.25%的受访者认为疫情对就业选择有影响(64.16%认为有一定影响,8.09%认为影响很大),不到3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认为有影响的大学生中,80.8%更看重工作稳定性,68%的学生担心就业形势,但有22.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过后,社会更需要人才,大学生会更有优势。\”

李畅说,“这表明大学生对就业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一直保持着信心。”。在调查采访中,记者常常能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自信和担当。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齐说:“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是在波浪中前进。国民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光明前景是我们对就业的最大信心。有困难,遇到困难,才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

就业信息渠道丰富,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近年来,许多高校建立了完整的就业信息渠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持续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老师会及时向学生转发各种信息,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学校会组织不同种类的宣讲会和推介会,帮助大学生和就业单位面对面了解对方;很多招聘网站也会推出直接服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频道。应届毕业生也会主动关注目标行业或单位的官网获取招聘信息,也会通过亲戚朋友获取就业信息和具体帮助。

尽管信息渠道如此丰富,但很多毕业生还是觉得就业信息的有效覆盖不足。

福建师范大学国际商务硕士毕业生何青,想去上海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外贸公司的工作。她最初的困扰是学校提供的信息有限,因为学校是师范类院校,教育类的就业信息比较多,但是和她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相对不足。近年来,高校学科建设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但就业信息和专业设置不同步,不能满足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曲毕业于湖北经济学院。她想回河南老家就业。在收集就业信息时,她遇到了另一种麻烦: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大多在湖北,很少涉及河南。她说:“对于我这种想去外地或者回国就业的学生来说,学校提供的信息里,选择的余地很少。我们只能通过网络或者企业网站查找信息,投简历。”近年来,地方高校打破地域限制,大多面向全国招生,但在提供就业信息时存在地域覆盖不足的问题。学校在收集和推广就业信息时,还是以本地或周边信息为主。很多同学都遇到过优雅的苦恼。已经确定工作的30名毕业生中,有21人去了校外工作,大部分都遇到了在学校得不到足够有效信息的问题。

网络没有边界。每到就业季,很多毕业生都会去各个大学网站浏览就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就业信息不全的不足。高天说,不同的大学就业信息网发布的信息各有侧重。但他发现,一些高校的就业信息网只对自己学校的学生开放,就业信息不出“校门”,不允许其他学校的学生分享。他说,就业信息没有直接竞争,如果大学之间的信息能够共享,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就业信息是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每个人都不一样。很难完全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虽然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但覆盖面不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多、覆盖面广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前提。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唐晓艺建议,如果设立地区和专业双选会,可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河工大王宇航建议,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实习与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增进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实现产学结合。这些措施可以缓解就业信息不足的问题。

职业规划不清晰放大了就业困惑,也反映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缺失。

迷茫是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普遍感受。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李毅感慨地说,“迷茫是就业最大的障碍”。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简历“一键投”。记者采访的52名高校毕业生中,投简历最少的也有10多份,最多的也有400多份。大学生看到相关招聘信息,就会“投海”,一票就是几百。

迷茫的背后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清晰。李易说,大部分应届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入社会,对目标行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即使选择了一个行业,他们也会面临行业分割、岗位职责不清等困惑。高天说,很多人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职业规划不清晰反映了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错位。很多应届毕业生毕业时,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准备不足。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李翔告诉记者,这是本科生第一次找工作,心理压力前所未有。她说被大学录取证明了学习上的成功。当这种成功感遇到找工作的困难时,挫败感就会被放大。华东政法大学的董在就业过程中意识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与成长同步。他说,从毕业到就业,是学生单一角色向社会多重角色的转变。如果自我意识还停留在学生阶段,那么遇到困难就会焦虑。

做好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前的重要准备,而这正是一些高校在教学中所欠缺的。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邢一丹说,大部分高校老师都有丰富的学习经历和阅历,在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时驾轻就熟,但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却“先天不足”。虽然学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其功能和效果还有待提高。有些同学甚至是通过电视剧剧情认识职场的,其中有太多的理想主义成分。高天说,大学职业教育过于理想化,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他希望大学职业教育能告诉学生,没有一份工作能让人完全满意。重要的是要学会调整自己,在看似不完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坚持下去。

很多大学生通过实习来解决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洪建如,在一家大型新闻网站做了三个月的舆情分析师。这段经历让他了解了舆情分析师这个新岗位,为就业提供了新思路。张文新,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曾就读于农业大学,获国际商务硕士学位。在一家信息研究中心实习后,她发现自己对数据分析感兴趣,更喜欢实地操作。所以她在求职的时候就关注了这个方向,最后加入了成都一家公司的数据运营岗位。黄晨睿,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本科生,在苏州一家汽车公司实习一个月。他说:“实习让我了解了这个行业。现在是客车制造企业需要入职。”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学生时代实习的重要性,建议增加实习时间,尽可能多参加各种岗位实习,增强对各行业的了解。他们也希望高校的专业教育能更多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逐步明确就业方向和职业规划。

基层就业空广阔,但大学生去基层的途径单一。

“是留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就业,是像我这样从外地来大城市读书的学生毕业时都会面临的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魏说。

基层就业空面广,去基层是很多大学生的毕业选择。楚雨桐选择在中部某省文化旅游部门工作。她说,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适合自己专业,有发展空的工作都是自己满意的。几经波折,华东政法大学的陈盒告别上海,回到广西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她说,“到基层就业,反哺家乡,是大学生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方向。”

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广西姑娘唐晓怡今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一心想去杭州找个专业对口的。经过一番努力,她并没有如愿以偿,于是选择在宁波余姚的一家企业工作。最初,我想从事R&D的职位,但最终我签约成为一名测试工程师。尽管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她仍然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我选择浙江,是因为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我。”

基层就业政策是吸引大学生到基层的重要动力。“三支一扶”计划和选调生等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就业渠道单一,大学生对基层了解不足,延缓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步伐。

考试选拔是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途径。有同学表示,目前基层就业渠道还有些单一。如果能开辟更多的渠道,很多毕业生还是会选择去基层。云南姑娘严秀春,从云南大理一个乡镇考上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完成大学和研究生学业后,她一心想回国服务。但由于考试等原因,她想回老家就业的愿望可能无法实现,只好进了北京的一家会计事务所。她说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回老家发展。

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甚至是“00后”。很多人从小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基层生活的直观认识和亲身体验。华东政法大学的刘世娇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生长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直接接触过基层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有些人对基层有成见,认为条件差,生活苦,不想去基层就业。”华东政法大学毕业生陈志贤表示,学生们在选调生参加了很多考试,但他们真的不太了解基层。大学生往往从媒体宣传中认识基层干部,很多宣传报道都围绕着“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等关键词,让少数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艰难困苦心生畏惧。

有哪些明确的培养计划,如何得到思想上的关怀,大学生到基层后的生活状况如何?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关心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伟说,“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措施在大学生中知名度很高,但大学生普遍对以前在基层工作的学生是如何工作的、遇到了哪些困难知之甚少。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继续关注和介绍曾经在基层工作的同学的后续情况,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指导。

基层广阔,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既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也需要营造社会氛围。(记者魏永刚)

来源:经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34730.html
1
上一篇2022教育局寒假提前 学校放寒假通知
下一篇 世界油阀 哪一个海峡被称为世界油阀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