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专业创建史》是一本书的话,它的序言里必然会有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和他的学生的名字。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二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专业成立,与大学同龄。梁、、是较早来教法语的一批教师。
五十八个春秋,广外培养了一批法语人才。而这些人才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证者。近日,南都记者走进这所大学,与经历过法语专业早期、改革开放后、新时期不同阶段的教授、老师对话,从他们的故事中探寻中法文化交流的过去与未来。
01/
校长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黄建华:
修订字典应该被其他人效仿以延长其寿命。
故事开始于1957年。那一年,中山大学招收了第一个法语专业。由于自幼熟读、巴尔扎克等法国作家的作品,怀着好奇的心选择了法语专业,师从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诗人、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教育家梁先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任校长黄建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黄建华21岁开始学法语,她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光是学uvular就要了我的命。”。在“致命”的初级阶段之后,黄建华来到了他重要的人生坐标——广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之一)。
1970年,中山大学外语系并入广州外国语学院,和梁调到广州外国语学院外语系任教。自1989年以来,他们一直担任该学院的院长。1995年,广州外国语大学和广州外贸学院成立,成为现在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黄建华任首任校长,至今仍活跃在学术界和教育界。
4月14日,南都记者来到广外北校区办公楼二楼黄建华的办公室。他从堆满字典和书的书桌上站起来,走到门口亲切地迎接记者。在采访中,黄建华和侃侃谈到了这一点。说到情感,他会起身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书来讲解,就像上课一样。
他第一次起床,就说起了他的老师,梁。黄建华拿起书架上放在显眼位置的《戴宗的世界》系列丛书,向记者回忆说:“梁先生待人宽厚,但办事严谨细致。我用法语写作文,梁老师逐字修改。有一次我以为我写得很好,结果我勉强及格。因为他一眼就看出我有些句子是模仿别人写的,不是他自己写的。”
梁在欧洲旅行了七年,但从未拿到大学文凭。“他的作品不多,但都是用心做的。在旅途中,他把陶渊明的诗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把法国诗人瓦列里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可以说,他是早年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
秉承导师“重实学而轻虚名”的学术精神,黄建华把查字典作为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他以后的辞书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75年,在广外大学任教的黄建华意外地被指派为《新编简明法汉词典》(1983年出版)的主编。“我没有经验,只能边学边补。”黄建华又站了起来,拿出《新编简明法汉词典》翻阅起来。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外语人才短缺,我被推荐进入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翻译。这是我第一次去法国。工作四年,我抓住一切机会上大学逃课。”黄建华说,巴黎是求知者的天堂,词典编纂一直是他求知的方向。
在法国期间,黄建华收集了各种字典和词典,并拜访了法国著名的词典编纂者。1987年,《词典》出版,成为我国最早系统论述词典编纂的专著之一。作为一名教师,黄建华有很多优点。他在广外创立了辞书学新学科,培养了中国第一位辞书学博士,许多弟子成为一些高校的辞书学带头人。
黄建华是个漂洋过海的人。1998年,黄建华教授即将卸任校长,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之邀编纂《汉法词典》,一诺千金,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编纂生涯。“没用这么久。2012年,我被确诊为肺癌四期,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骨头里。后来做了靶向治疗,现在还在吃靶向药。”谈到这段经历时,黄建华的眼角突然涌出泪水,但这一切很快就过去了。“只能坚持青山不放松。”。
2014年,720万字的《汉法词典》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没有大型汉法词典的空白。“现在词典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希望我们的后继者能继续完成字典修订的使命,共同延长它的寿命。”这也是87岁的黄建华仍然坚持每天从家走到办公室的原因之一。
黄建华的办公时间一般是上午9点到下午6点,中午有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其间,他只要抬头看看书架,就能看到女儿贴的一张A4纸,上面用中法文写着“Le mieux est l’ennemi du bien”。“适当休息,但不要停止”——黄建华似乎在实践这一提醒。他笑着说,他还有一个作家梦:“我想继续写作,多发表一些散文和诗歌。”“但现在我做不到万里路,只有万书氏做伴。但我希望年轻人有机会多出去跑,接触不同的风俗。”
黄建华的女儿贴了一张A4纸,上面用中文和法文写着“够了”的字样。她希望她的父亲会好好照顾他的健康,不要工作得太辛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校长徐振华:
讨论式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青少年的全球化意识。
2000年6月,徐振华从黄建华手中接过校长的接力棒,成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我们的思维,从重视学生学什么到他们怎么学,从重视学生想什么到他们怎么想,从重视学生成为什么到他们怎么做。从教40年来,徐振华一直积极在中法两国高校和企业进行跨文化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深耕学术,教书育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前校长徐振华。
徐振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徐振华是“老三”。1968年初中毕业后,他下乡插队种田。1972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考入广州外国语大学,专业学习法语。毕业三年后,他留校任教,后去摩洛哥留学。80年代末90年代初,徐振华赴法国、加拿大深造。
法国文学是徐振华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最初在摩洛哥留学时,徐振华学习的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然而,在法国留学期间,徐振华转向了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20世纪的法国文学更关注人性和人的精神世界,这符合我关心社会、批判现实问题的兴趣。”徐振华说。
在兴趣的驱使下,徐振华在法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注于现代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作品。在三分之二学生是法国人的硕士班,徐振华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全班第一的高分,让大家对班上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刮目相看。
多年来,徐振华出版了《理性与非理性——20世纪法国文学的主流》等著作,主编了一系列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书籍,为促进中法文学交流做出了诸多贡献。2009年被法国政府授予“金棕榈教育骑士”,以表彰其在传播法国文化、促进中法文化教育交流方面的贡献。
在教学中,徐振华吸收了很多留学的感悟。”我更喜欢以讨论的方式上课,而不是说教和灌输.”徐振华认为,国内很多老师在教授法国文学时,最大的缺点就是往往把文学作品当成词汇课、语法课,没有挖掘作者的文学思想、哲学思维和审美目标。他认为,只有通过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引导学生相互碰撞思维,才能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欣赏法国文学的精彩特征,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应该有一个良好的中国文化根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越多,走出去就越自信;学习法语时,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还要学习法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徐振华说,“高等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这一代年轻人具备全球化意识、面向未来的领导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有效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只有这样,新一代中国知青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拥有话语权,成为高素质的全球公民”。
02/
院长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文学院原院长郑丽华:
我希望加强中法之间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桃子和李子什么都不说,但是他们自己走自己的路。郑丽华,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学院院长,硕士期间师从黄建华。梳理他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他每次都抓住了时代的机遇。1977年,在广东波罗洋村柑橘农场下乡的郑丽华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选择重拾课本,准备高考,后来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留学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文学院原院长郑丽华。
“我被分到法语专业。我有很重的潮汕口音,所以刚开始学法语发音很难。我在走廊里试着大声朗读,老师提醒我发音不对,再大声朗读也没用。她建议我先听录音,模仿正确的发音。”郑丽华说,当时一个班15个学生只有一台录音机,他就利用同学午休时间去听。“听说能背出来,直到连咳嗽都模仿出来,才渐渐有了起色。”
凭着自己的坚持,郑丽华毕业后考上了广外第一个法语专业的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郑丽华留校任教。1988年,教育部选派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郑丽华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了他为期七年的法国游学之旅,专注于中法跨文化研究。
留学期间,郑丽华在巴黎最大的中餐馆打工。他说,不仅可以观察到中法两国不同的行为特征,还可以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赚钱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比如我们通常会通过热情来表达对朋友的尊重,于是劝酒文化就诞生了。但法国人会更尊重你的个人意愿,不会多劝你。”基于文化差异,郑丽华认为学习一门外语时,学会与外国人打交道是很重要的。
郑丽华回国后,在黄建华和徐振华两任的领导下,努力推动法国的建设。法语博士点申报成功,被评为国家级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我们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设旅游法语、商务法语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法语的同时掌握基本的企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效对接。”
2004年,郑丽华担任广外西班牙语学院院长。同年,法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文化教育交流也很频繁。期间,广外与大亚湾核电站的法国专家举行了密切的交流活动。郑丽华为法国专家组织了跨文化培训班,带领他们体验中国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第一届和第二届交流活动反响强烈,连法国专家的夫人都想来国外培训,于是我们连续举办了几届。”
郑丽华说,从1998年开始,广外每两到三年举办一次“中法跨文化研讨会”,增进中法跨文化交流。他主持了七届会议,编辑并出版了七部国际研讨会会议录。2022年,由郑丽华主编、法国教师主编的《了解当代中国》法语教材系列正式出版。“这套教材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向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郑丽华说。
同时,他也观察到,中法文化交流存在“热出冷入”的问题。“我们希望中法两国加强双向交流。如果有一批法国学生在国外学习中文,中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顺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班牙语学院院长杨晓敏:
新时代的法国人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
“新时代的法国人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在谈到新时代法语人才的培养时,广外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杨晓敏如是说。作为广外法语专业的骨干教学力量,杨晓敏不仅继承了广外老一代法国人的严谨,还引进了西方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和师生间的信任交流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杨晓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班牙语学院院长。
杨晓敏向南都记者回忆,他开始接触法语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初上初中的孩子。“当我10岁的时候,我的生日礼物是一套基督山伯爵。两年后,我考上了一所外国语初中。我下意识的选择了学法语。我的选择可能会受到这个生日礼物的影响。”从此,杨晓敏与法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名法语专业的老师,杨晓敏对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氛围深有感触。从教27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将国外优秀的培养模式与中国优秀的教学传统相结合。在国外学习期间,杨晓敏对和她一起学习的老一辈法语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退休教师,比如黄校长、许校长,都是一心一意教育学生。所以我也想像老一辈一样,做一个认真的老师。”
与老一辈相比,杨晓敏更注重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造平等对话。她透露,自己上课时会不停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地和学生互动,也经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我希望学生能从我的分享中有所收获,自然与老师形成信任的纽带。”
在采访中,杨晓敏还感叹时代背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影响。“过去,我们提供的语言服务是‘带进来’外宾;但目前,法国人更多的是代表中国人走出去,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在外面讲述中国的故事。”
此外,杨晓敏非常重视实践。疫情防控前,杨晓敏经常带研究生到外面体验真实的文化生活。比如去广州西关和当地老人聊聊天,尝尝老广的正宗味道。她认为,只有当人们沉浸在这种文化行为中时,他们才能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文化概念。
“今年,学生们出国留学的热情很高。此外,法语日活动、出国实习等实践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对法语专业和我们自身专业的发展都是相当有利的。”杨晓敏说。
03/
老师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系老师陈向荣:
给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
最近中法交流最有看点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4月7日下午,马克龙抵达广州,在中山大学举行“与中国青年见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法语教师陈向荣是现场同声传译人员之一。在接受杜南采访时,陈向荣告诉记者,在会议前两周,她被告知同时在一个中法会议上做翻译,但会议的主题、与会人员和具体安排都是保密的。“我每天听法国广播,有一次偶然得到马克龙总统访华的信息,就隐约猜到了。”
陈向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法语系教师。
接下来,陈向荣开始有条不紊地做准备。“我先看了CUHK和法国历年来的人文交流、学科建设、教师互访等信息;然后再梳理一下广州和法国的联系。在法国方面,我还整理了马克龙总统2018年和2019年两次访华的报道及其在公开场合的讲话。”
1999年,陈向荣来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从事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工作。后来继续在广外读博士,2017年留校任教。她为本科生教授基础法语,为硕士生教授同声传译等课程。她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广外就为本科生开设了法语口译课程,后来成为国内第一个系统教授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的专业方向课程。
“我很喜欢和学生交流。看到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你会想,‘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谈到学生,陈向荣说得更快。“一个多星期前,我在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的中法故事会上做同声传译。看到我学生带的高中生作为代表上台发言,有人开玩笑地叫我‘老师奶’。但同时也能看到我们学校的老前辈黄校长在演讲结束后把作品留在了现场。我特别佩服他,觉得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榜样。广外的法语专业代代相传,作为传承的节点我觉得很开心。”
做人低调,做事踏实,陈向荣说,这是导师蔡小洪对她的教育。“我会努力提高我的教学水平。一直以来,我都会注意收集自己同传的录音和可以公开的文字资料,然后用于学生的同传和同传训练。”
“现在学生最缺乏的是实践机会。从今年开始,我还打算带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去领事馆实习,组织广交会志愿者等。我20年前开始做法国葡萄酒相关的翻译,对葡萄酒文化比较了解,所以希望带学生去一些葡萄酒展,实地体验法国文化。”陈向荣说。
04/
青年理论
我从初中开始关注国际时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关注国际时事的同时,也关注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理解。法语是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之一,外交部的选拔只是我人生规划的一个阶段。未来,我希望充分发挥法国人的力量,为中国与法语国家的外交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广外大学2019级法语专业杨泽泉(已通过外交部选拔考试,毕业后在外交部工作)。
我选择了法语,因为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将与法国和法语国家有更多的商业往来。未来,我希望把中国的优秀产品带到全世界,尤其是法国和法语国家。同时发挥双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人了解中国,打破他们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广外学院2019级法语专业郭婉婷(外研社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法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杜南广州新闻部制作
规划:秋苹
统筹:火星冯云卿
南都记者梨竹陈卓睿采写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