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双降政策的影响相当大。大量机构倒闭,老师失业,学生无处补课,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正因如此,很多人说这是要走德国的路。那么德国的教育是怎样的呢?今天我就深入分析一下。
从国家建设的角度看,进入“十四五”发展期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而过多的教学培训机构抬高学生成绩,加大了教育的不均衡性,与国家建设规划相冲突。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教育制度不完善的时候,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往往会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本文将介绍德国的教育体系,希望能给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德国的教育体系
德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教育历史,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实践。德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而且经过普鲁士帝国的扩张和二战后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的教育体系呈现出实用性和易用性的特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运动后,德国开展普及义务教育运动;
普鲁士和工业革命
在普鲁士和工业革命时期,威廉·冯·洪堡推动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大学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创办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幼儿园。
二战后
二战后,德国大力推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
四年级分流,技术还是学术?
德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不同,至今没有完全采用统一的初中制度。
德国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学生在完成四六年的小学教育后,被“学习和职业轨道”分开。根据个人未来发展计划,学生分为普通中学(Hauptschule,5年学制)、实用中学(Realschule,6年学制)和文科中学(gymus,9年学制)。据悉,分流的目的是让基础教育更加平等,让学生接受一整套教育,初中毕业后需要真正面对“学习和职业轨道”的选择。
其中,普通中学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学校,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学生完成学业后,进入为期三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的培训。
文科中专和大学定向,传统学制一般为9年。在文科中学,5至10年级是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11至13年级是第二阶段。文科中学13年级毕业生参加德国高中毕业考试(Abitur)后可以进入德国大学。
实用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科中学之间,学生可以选择上学或者就业。学生在实用中学十年级毕业后,可以选择接受德国职业学校的“双元制”培养,也可以选择进入文科中学参加德国高中毕业考试,申请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后面临着被分流到不同类型中学的选择,这必然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发掘。从心理上来说,大部分学生在经历初中后会逐渐成熟,过早分流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因此,东德和西德统一后,联邦德国增加了一所综合中学(Gesamtschulen),将普通中学、实用中学和文科中学融为一体& # 34;“机会均等”是其成立的根本,希望所有成绩不好的同学不要因为某些科目成绩不理想而失去更好的学习机会。”
但也有人反对德国如此细致的学校分类。工业国家不需要太多的学校分类,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才是关键。
“双元制”让职业学校更“体面”
根据联邦文化部近几年公布的数据,德国文科高中的学生人数每年在40-50%的范围内波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剩下的50-60%不读大学的学生就是被教育“筛选掉”的一群人。相反,他们的教育也会受到高度重视。
德国有非常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的职业教育不等于培养蓝领。在中国,许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需要用大学文凭来敲门。据悉,德国约有426个职业教育方向,根据职业性质,学制从2年到4年不等。无论学生是想设计飞机还是卖猪肉,做财务会计还是超市收银,都能在德国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
新理论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源于其“双元制”模式。
“二元论”教学模式中的二元论是指学校和企业。“双元”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其中,德国政府不仅指定企业,还积极制定法律法规,保证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双元”教学模式
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后,入学前会与相关企业签订工作合同,在学校和企业中循环完成学业并领取一定工资。随着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增加,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时间逐渐减少,在企业的实习时间逐渐增加。另外,学生是企业里所谓的师傅培养的。硕士是完成职业教育后继续在硕士学校学习两年的人。师傅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实践经验,保证培养徒弟的质量。
随着“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一方面,单个企业很难完成职业教育中与某一工种相关的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在多个企业培养学生比较困难。于是,第三方跨企业培训中心出现了,德国发展了“三元”制的职校教学模式。
“三元”教学模式
在“三元”教学模式中,三元是指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跨企业培训中心由企业公会出资,比学校拥有更多的真实场地和实践经验,比单一企业提供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机会。随着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学习进度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学生在企业的时间越来越多。
与“双元制”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三元制”模式下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他们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职业教育,延伸到大学。
德国以就业和实用性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也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阶段。自2019年以来,许多应用技术大学一直在庆祝其成立50周年。在过去的50年里,应用技术大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回应了德国高等教育日益膨胀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陷入了一场年轻科学家找不到工作的“教育灾难”。面对教育资源的匮乏,已经完成经济复兴的德国以教育扩张的形式实行了“全民教育”。在扩大现有大学规模的同时,一些工程学校和高等专业学校升级为新形式的“大学”,即应用技术大学。
根据1968年10月举行的德国部长会议,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培养是以实践和工作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大学和大学的区别在于与实践相关的教学和较短的学习时间。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应用技术大学可以用更经济的方式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应用型的教学也满足了当时西德对工程师教育的需求。
德国经验的反思
高等教育并不优越。
在德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是两条平行平等的路线。德国人的择业观是,无论上大学还是上职校,毕业后的工作都要和专业对口。
根据新理论,一些人在德国找工作时,即使是听起来很基础的工作,比如复印机,也经常因为专业不对口,甚至学历超过岗位实际需要而被拒。比如,即使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想从事学前教育,也要去读一定年限的幼儿教师职业教育。
此外,德国的税收政策和薪酬制度也保证了无论你是否受过大学教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实际薪酬水平差距都不会太大。
通过制度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19世纪末,德国通过了手工业保护法,开创了校企合作的雏形。二战后,联邦德国于1969年通过了《职业教育与培训法》,对学校和企业的教育培训资质提出了详细要求,细化了学徒制教育的适用领域。20世纪70年代,德国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法》进行了修订,指出德国应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前景广阔的职业培训。1981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该法延续并补充了1969年的法案,并规定了联邦职业教育学院的法律地位和具体章程。2005年,《职业培训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相继通过,进一步为德国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总的来说,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是完整而详细的,并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改和补充。这使得德国职业教育的所有科目都能够根据明确的法律规定履行职责并有效运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为世界各国所推崇和借鉴,在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被广泛引用,但并没有被成功复制。新理论认为,除了法律制度不完善之外,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之间的转学机制尚未建立,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我国依然存在,这也在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双降”的到来,也许未来会有更多的学生“被迫”进入职业学校。新理论认为,只有当职业教育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屈从”,当每个职业都能得到平等的尊重,当全社会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平等的尊重和体面的生活,内卷化才会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