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年第7期
深刻理解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的党的历史和成就
杨凤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提要]在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按照四个时期回顾党的历史,创新了党史的阶段划分和成就总结,首次概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结论,体现了大历史观下对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审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就,有力保证了中华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民族复兴,伟大建党精神,中国现代化,中国道路
在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创新提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主题、“四大创造”和伟大建党精神,系统总结九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向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梳理和总结中国的百年历史和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
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中国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最高领导人在党的生日之际发表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与党史主题相关。在庆祝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耀邦指出:“中国的60年,是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60年,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在反复实践中相结合的60年,是党正确纠正错误、光明面战胜黑暗面的60年。因此,这也是它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曲折,取得一系列胜利的60年。”[1](P267)在庆祝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用“三件大事”总结了中国70年的历史:“第一,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P1631)还指出:“七十年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强大,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富裕。”[2](P1633)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总结说:“中国的80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的80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继续艰苦奋斗的80年,是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和发展的80年。”[3](P270)在庆祝中国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4](P431)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一直是构成总结和贯穿中国历史的核心词汇,有时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等内容也包含在其中。
事实上,根据现有资料,党史“主题化”的命题出现在2010年。当年7月,时任常委的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地研究宣传党的历史,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鲜明揭示和宣传中国在中国形成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光辉业绩,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5]从整个文风和当年的社会风气来看,“主题路线”和“主流本质”这两组词联系紧密,重点是突出的愈演愈烈之势。应对和战斗是这一命题产生的重要原因。2016年,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没有提及党史的主旋律,而是总结了党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简言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PRC);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6](P117-118)整篇讲话充满自信和自豪,与2010年7月提出“主旋律”讲话时的语境大相径庭。2021年2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和党的历史庸俗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再次提出了“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流要义,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的思想。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绩而避免错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错误和曲折而否定成绩。”[7]这里的“主旋律”的问题意识与2010年7月的讲话有相通之处,但更强调科学、全面、辩证的方法论。这一时期,党的学术理论界在讨论党史主旋律命题时,普遍将其定义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有文章把最初的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史的主题。
“七一讲话”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宏大的历史观审视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民族复兴梦想、中国实现初心、承担使命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创新性地提出“一切奋斗, 中国(CPC)在中国一百年来所领导的牺牲和创造可以归结为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 [8]这一结论不仅高度凝练,而且将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战略要地,枯燥而深远。这一主题的提炼,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历史和业绩、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指导和遵循。
第二,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总结评价党的历史。
“七一讲话”以民族复兴为主题,每个历史阶段都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并以对民族复兴的独特历史贡献为核心评价,按照四个时期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历史和成就,创新了党史的阶段划分和成就总结。再者,第一个时期“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具体表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中国人民庄严地站起来面向世界”;第二个时期,“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业绩”,具体表现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向世界庄严宣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创立、坚持、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充满活力的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四个时期,“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体现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加活跃的精神力量”、“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
过去党的历史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的时间还在继续。党的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界开始尝试将党的十以来的历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来看待。党史研究教育之初出版的《中国简史》倾向更加明显,同时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来描述百年党史。“七一讲话”无疑为党的历史阶段的新划分提供了最权威的依据。而且“四大创造”和“向世界的四个庄严宣示”更加全面、深刻,更富有时代特征,是我们过去习惯用“三件大事”或“三大历史贡献”来概括党的历史功绩的重要体现和遵循。
实际上,“七一讲话”总结了“九个必然”的历史经验,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民族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直接关系到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爱国统一战线的经验总结中的话,以及必须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计显示,整场演讲使用了22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短语,足以说明其构成了整场演讲的主线。
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回顾和总结党的历史,把百年奋斗放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放在近代中国180多年的历史探索中审视和评价,体现了大历史观的视角。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提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形势中分析演变机制、探索历史规律。”[7]在本文看来,所谓大历史观,就是强调历史的长远眼光,几十年、几百年、几百年甚至更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泛覆盖而非单一视角,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即人类文明进步和制度竞争的高度位置。“七一讲话”正是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结论、新概括。
比如,“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与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开辟新航路和工业革命背景下启动的现代化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以领导者的身份实现现代化,而中国作为追赶者不断尝试现代化。一方面它有前车之鉴,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另一方面面临发达经济体的垄断、遏制、欺凌打压等风险,以及依赖发展、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
第二,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人口众多的共同富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四化”目标一直与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对“共同富裕”和“共同富裕”的追求联系在一起。中国曾经试图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平均分配制度,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小康”,邓小平提出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再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战略;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共同富裕成为党和人民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实施的目标。在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果“小康”二字出现在中国的《礼记》《诗经》中,可以说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期待。在国际上,中国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反贫困计划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七一讲话”宣示: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换句话说,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完全不同于伴随着贫富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而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大多是人口不足1亿的经济体。迄今为止,没有一个10亿人口以上的经济体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从50年代的6亿人口发展到14亿,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此庞大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这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的新型现代化道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总是伴随着对别国的侵略、权力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走侵略扩张的道路来帮助现代化;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别人的霸权基因。相反,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追求和传承的。中国在搞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努力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曾经期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000万人口的国家”,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止一次声明,中国即使发达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成功,“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9](P135)经常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正在打破“强国必霸”的格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将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作出新的贡献。”[10]
中国现代化新道路内涵丰富,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避免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精神空空虚的弊端,摒弃人类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和自然的老路,走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物质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美的共生新路。总之,中国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立足中国实际,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进行的探索。中国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对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成功案例。
其实,“七一讲话”提出的其他重要结论和论断,也可以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来理解和阐释,理清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七一讲话”首次概括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承担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对得起人民。这32个字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坚持真理和理想,谈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立足现实,身体力行;不怕牺牲,英勇奋斗,讲精神品格;对党忠诚,对得起人民,讲的是情怀,讲的是道德。人不能没有精神,国家不能没有精神。历史最持久、最深刻的影响在于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和道德观念。中国的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它不仅体现在建党之初,而且贯穿于整个世纪。它不仅鼓舞了全体党员,而且影响了全国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时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自信、自强、诚信、创新,乃至中国的整个精神谱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呈现和丰富发展。
第三,中华民族的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七一讲话”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公告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宣布是历史成果的高度浓缩,也显示了高度的历史自信。这个结论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和讨论。就中国的百年奋斗而言,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首先,经过百年磨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治国理政经验、高度的自信心、战略定力和战略眼光,拥有9500多万党员。基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百年不过是壮年。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14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而正是这种国情决定了对执政党的超高要求和严格标准。中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也从错误和曲折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正是因为挫折和教训,中国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才导致了改革开放的高歌猛进。在挫折与崛起、错误与进步中不断磨砺的中国,拥有其他政党难以拥有的经验、决心、智慧和威望,包括处理国际问题、协调国内外大局的经验和能力。
中华民族的复兴,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外部环境;复兴既有国家历史的纵坐标,也有国际横向的比较。事实上,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是在包括战争在内的国际比较和竞争中,在资本主义打破各民族孤立,使历史成为真正的“世界史”的背景下诞生的。经过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寻找,特别是中国的百年奋斗,国际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变数。然而,时代不同了。“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在世人面前呈现出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展示欣欣向荣的气象。”[8]中华民族抵御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今非昔比。就应对国际环境的主观经验和能力而言,经历了东西方对立、剧变、狂飙突进的经济全球化、世界曲折发展等一系列考验的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决心和经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巨变。
总之,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中国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和命脉”。【8】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实事求是地说,只有自己才能打败中国。曾经说过,党的问题仍将来自内部。对中国来说,长期执政带来的最大考验是腐败和脱离人民。但是,有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可以克服这一点。“七一讲话”明确宣布,中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力集团或特权阶级的利益”。中国的根在人民,血在人民,力在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国人民通过历史和亲身经历,得出了“听党话,跟党走”的朴素认知。有中国的领导和指引,有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中华民族驶向复兴的航船是不能停下来、偏航的。
其次,中国领导全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找到了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阶级分析、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借鉴苏联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避免了依附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一方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锁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沿着这条路,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的百年老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历史向中华民族表明,道路已经打开,沿着这条道路,复兴的前景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近。
第三,通过长期探索,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日益稳定定型、不断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执政能力不断现代化。制度是根本性、长期性的,民族复兴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生产资料公有制、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逐步确立。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改革,逐步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内的日益科学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按劳分配并存,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创新,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恐怕还要再有30年,才能在各方面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9](P372)十报告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抓住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党的十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塑造和完善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党的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势更加充分展现。”[11](P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事实,以及应对金融危机、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表现,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优越的制度是民族复兴最可靠的保证。
最后,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在健康稳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建党一百周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正稳步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当然,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经济实力。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6.5%,现在已经达到其总量的70%以上。当年人均GNP只有380多人民币,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000人民币。当时中国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有些领域落后50年,特别是科技领域。如今,中国已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一些高科技领域与世界并驾齐驱或领先世界,正在向创新型国家的前列奋进。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竞争是科技竞争。谁率先掌握了高科技,谁就赢得了主动权。在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复兴之路漫长而充满变数,抵御国内外变化的能力有限。然而,在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的当代中国,抗风险能力尤其是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能力已今非昔比。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更有信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进程仍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但不可逆转。
总之,无论政治还是经济,国内还是国际,中华民族复兴的步伐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复兴不会轻易到来,但经过奋斗和奋斗一定会到来。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微信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