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师报】
兴国首先要强师,强师的源头在师范。南通师范学院(简称“普通师范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校,一直保持着率先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坚持师范办学特色,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其经验对我国新时期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进学制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协调发展。在延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全面发展素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和教师双师型特点,针对学制、课程、生源、培养方式等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变量”,一是推进师范类教师教育体制改革, 努力解决师范学校学制短导致的人才培养难以逐步开展、专业教育与素质发展难以平衡、培养规格偏低等问题。 1984年在全国首创并率先培养初中五年制师范生。本世纪初,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体制。2014年,率先探索初中“免费师范生”的“七年一贯”培养模式。2021年向江苏省教育厅提出“启动初中起点培养七年一贯制师范生试点工作”,后获批准。二是面对师范教育边缘化,生源质量下降,努力解决师范学校“招不好,学不好”的尴尬。2007年,帮助高校、政府、社会、小学形成培训资源对接机制,在全国各设区市初中起点率先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乐于并适合到农村任教的新一代优秀教师,被称为“破冰之举”、“南通模式”。
完善教育体系,促进认知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和谐融合。“知、情、行”是全面和谐的教师职业人格的构成要素。在中等师范学校重视职业情感培养的基础上,从“知识与能力并重”、“文化育人”,到培养集知识、能力、人文素质于一体的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师,一路探索,不断寻求人才培养规格的新突破。
首先是树立个性化师范教育的理念。1996年,在国内率先倡导和探索个性化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框架,突破教师培养中“认知本位”与“情感本位”的分裂价值取向,确立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融合、培养教师圆职业人格的价值方向和实践命题,追求师范生认知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共生融合。
二是推行“知-情-行”的训练模式。培养过程凸显了教师“育人”这一职业特有的职业属性。除了日常教学、“三字一句”训练和情境教育指导,奇多文学社、陶行知研究会等特色课程和社团活动,以及每年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报告活动外,还利用学校顶级教师墙、校友名师墙、校史馆、师范教育纪念馆等文化符号和设施资源,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通过探索张謇、品味校歌、解读校训,举办“走近教育者”、“责任与成长”、“文化与愿景”、“生活与幸福”、“儿童与发展”等系列主题活动,观察教师教育的意义,感受生命的意义,引领师范生的人格培养和专业成长。
三是创新德育引导机制。根据德育课程的要求、培养过程的主体性要求、行为表现的评价要求和教育平台的实现要求,制定德育发展目标,开发课程和教材。通过爱党爱国、专业技术领域等文化课程体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成长等课程模块,以及红色师范学校故事、名师讲座等活动,以主题情境学习、主题单元活动等模块开展学习体验,努力培养师范生圆润的职业人格。
优化培养策略,促进人才规格与岗位需求的匹配。秉承师范院校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满足教师的专业水准和岗位要求,不断优化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入职后快速入门、上好课、上好课、良好发展。一是优化培养方案。按照“学科与功能相结合、文理渗透、知识与能力并重、情智和谐”的目标要求,拆解整合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原有课程体系,有效整合本科职业教育,建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定向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平台体系,促进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专业教育与素质发展的和谐发展。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纳入毕业标准,培训课程纳入必修课,培训情况纳入常规管理,辅导培训效果纳入教师教学考核目标;建立技能培训中心,规划培训和考核,通过老师课堂指导、学生日常自我训练、同伴小组合作、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综合指导。通过日常训练检查评估、单次训练阶段过关、毕业标准期末审核等环环相扣的评估考核方式,以制度监控和保障训练质量。三是构建全景式、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体系。从入校到毕业,开展见习、观摩、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情境模拟、教学点远程互动、实践练习、城乡各类小学现场观摩实践等,涵盖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全面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移”。
打造贯通体系,促进岗前教育与岗后培训的互馈共生。继承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衔接的传统,面对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不完善、职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缺乏整体设计而面临发展天花板的现象,率先探索贯通培训的路径与策略。首先,与校友、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共同成立了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院,并与各方合作建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终身发展支持系统。二是与“国培计划”示范工程等平台对接,开展循环式培训,提供专门渠道和同步高端指导,形成职前职后、教育培训一体化的发展支持战略。三是学校所属的南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用于连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师培训网、国家继续教育网,连接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培训导师团、市县教研机构、名师工作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站等。,构建区域性教师培训体系和联盟,构建全周期发展支持系统,促进教师职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
师范已经成为历史,但师范教育的传统和宝贵经验对当前的教师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如何继承百年来形成的师范教育文化传统和价值,并加以创新和优化,我们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
(作者是南通师范学院副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和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