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
半条河沙沙作响,半条河是红色的。
可怜的九月三号晚上,
露珠像一颗真正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弓。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赴杭任刺史,途经长江,时年50岁。这首七言绝句大约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暮光”,狭义上是指太阳下山的傍晚,广义上可以指夜晚。这首诗既写了“夕阳”,又写了露珠和月亮,所以标题中的“黄昏”二字应该是广义的。它不是一个瞬间,而是涵盖了从傍晚到夜晚的一段时间。
前两句写黄昏,写在河里。“”原是产于西亚、中亚的一种蓝色玉石,后来在古诗词中常被称为蓝色。一轮夕阳倒映在水中,诗人不说“倒映”,下一个字“铺”是什么?因为“英”字太直,太真实,不陌生,不虚幻,一句话:缺乏诗意。“店”字提炼得很精彩。有了它,“夕阳”就不再是水中的倒影,而是一条红绸或红地毯,铺在河的对面。它的美和幻,无以言表。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诗人的笔下,红绸或红地毯并没有覆盖整条河,于是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半河绿、半河朱红、对比色块(更准确地说是“彩条”)和彩印效果的美丽景观。
最后两句写在夜里,关于江上的天空和河边的野地。“穷”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真珠”,即珍珠。在农历的“九月”,特殊节气是“寒露”,所以诗人写的是河边的野地,在很多意象别捕捉到珍珠般的露珠;农历“初三”这天,天空呈现新月的特征,于是诗人写出了江上的天空,在众多意象意选择了一弯背上的月牙。就说“露珠如真珠”,河边野地里有花有树。只说“月如弓”,天上的星星云朵空都藏在外面。一首四行,只有四句话,28个字,不能涵盖一切。所以像白居易那样用简单控制复杂,是最聪明的写作策略。
总之,这首诗的前半句和后半句是两幅不同时间同一时间的画空,全诗是两幅画的叠加。前一幅画重在“色”——“半江沙沙,半江红”;后一幅画重在“形”——“露如真珠,月如弓”。然而露珠是白的,月亮是黄的,也不是无色的。虽然没有从字面上着色来强调,但这是对上一幅画中河流的红色和蓝色的秘密衬托。流动的河水也有形状。后一幅画中无数露珠的圆圈,一弯新月的弧线,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这条不规则的线条勾勒出的长江倒影越来越灵动。
在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中,有许多赞美长江的佳作。在众多赞美长江的佳作中,白居易的这首诗影响深远,刚柔并济,既瑰丽又细腻。真可谓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