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2周年的重要时刻,电影《长津湖战役》的上映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七十一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一年,要做的事情很多。全国人民响应党的号召,为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而努力,不遗余力地医治长期战争造成的创伤,恢复萎靡的国民经济,重建美好的家园。然而,为了维持其全球霸权,美国政府干预了朝鲜内战,并派遣其第七海军舰队入侵省海峡。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放火焚烧鸭绿江,给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要求,党果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电影《长津湖战役》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某部穿插七连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故事,表现了人民军队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精神,生动诠释了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
影片一开始就用简洁的篇幅和生动的情节告诉观众,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的抗美救国战争。正在家中休假的连长吴接到命令,立即归队。复员的教导员梅生,终于以长途骑行的方式,加入了在北方集结的队伍。领袖毛的儿子,决心上前线战场…为了保家卫国,保卫和平,中国军人别无选择,只能流血牺牲。影片中,风景如画的鱼米之乡浙江湖州,令人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与被美国飞机狂轰滥炸的边境城市安东形成鲜明对比。不能让战火烧到祖国,不能让敌人夺走我们的土地,不能让敌人剥夺我们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用梅生的话说,影片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这场仗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
长期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我们恐怕很难想到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强敌殊死搏斗赢得的,也很难想象抗美援朝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悬殊。正如电影《长津湖之战》所反映的那样,志愿军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相差甚远。美国第1陆战师约2.5万人,下辖3个陆战团和1个陆战炮兵团,并加强了大量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在战斗中,并且可以直接得到某陆战航空兵/[k0/]团的空支援(70架以上,最多150架)。志愿军第九军团紧急入朝。他们从温暖的华东地区进入盖玛高原,那里冰雪极寒。战场是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没有村子,没有食物,很难就地补给。他们随身携带的食物往往没有煮熟,以防止空。有时候,好不容易煮好的土豆被送上战场,很快就冻成了冰块。没有热水,他们只能吃冰和雪。“吃三个鸡蛋(土豆),充一次电”是部队普遍现象。有的时候,几天几夜都收不到一粒米,只能用雪充饥。但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匍匐在冰面上,躺在雪地上,克服了衣服单薄、粮草弹药匮乏、冻伤严重、减员严重等难以想象的困难,打败了美军王牌陆军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
长津湖之战抓住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因为没有空部队掩护,加上运输条件差,第9兵团的重武器送不上来,有时甚至连重机枪都用不上。战斗中主要的“重武器”是手榴弹。这丝毫没有削弱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信心。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奉命带领连队3排坚守在下街峪里东南1071.1高地东南侧的小高岭。他指挥第3排打退了8次数倍于自己的美军的进攻,直到弹药耗尽。在美军冲向阵地的关键时刻,杨根思拿起唯一的炸药包,拉起导火索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守住了阵地。在追击战中,许多冻伤的指战员只要还能走路,就坚持参加追击。有人说:“我们就算爬也要爬到前面去。”长津湖战役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战争场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加生动地诠释了志愿军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血性胆识,让人感到振奋和激动。
长津湖之战拍下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志愿军的胜利靠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寻找敌人的弱点,靠的是勇敢和战术,靠的是勇敢和智慧。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多钢少气”,步兵怕近战怕夜战。没有飞机和火炮的支援,他们的战斗意志会大大降低。志愿军大胆进行近战和夜战,大胆进行穿插、迂回和包围,经常切断美军步兵和坦克的联系,经常组织小分队攻击敌人指挥所和炮兵阵地。长津湖之战艺术地再现了战斗过程,他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有勇有谋,令人印象深刻。基层指挥员吴、雷公排长等贯彻“你打你,我打我”的作战指导思想,指挥灵活。新兵吴万里在老兵的榜样下,在激烈的战斗中迅速成长起来,他英勇过人,才华横溢。吴百里、吴、、吴家三兄弟象征着红色基因在中国军人中的永续传承。
志愿军的血性牺牲和无私奉献,给国家带来了今天的山河完整和安宁。长津湖战役以史诗般的电影艺术呈现了长津湖战役的战争史诗,使观众深刻认识到党和同志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作出出国作战重大决策时的远见卓识,深刻感受到志愿军肩负的家国重任。
可以告慰志愿军的是,新中国成立72年来,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改变了近代以来国耻、民困、文明蒙尘的命运,走上了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盛世,我们享受新时代的和平阳光,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电影《长津湖之战》应运而生,值得庆祝。我们相信,新时代必将孕育出更多像长津湖之战这样书写正史、歌颂正义、弘扬正气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党史军事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