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一起庆祝,全国各地同时迎来“迟来的春节”。为了响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很多人在大吃大喝的同时也不忘“舌尖上的节约”。一粥一饭,苦苦思索时;半丝半缕,很难保持对物质资源的思考。“民以食为天,食为天之本”,粮食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的“一粒米”从古至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米是古粮中的“贵族”。
中国人常说的“五谷丰登”,出自《刘陶》的记载:“正是因为有了风雨飘摇的时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意思是年景好,五谷丰登。“五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米、粟、黍、麦、糯米,一种是麻、粟、黍、麦、糯米。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米无麻,后者有麻无米。
据史料记载,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当时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黍稷。小米在古代的地位,从诗词典故中可见一斑。《诗经·冯伟》中有一句著名的诗:“朔望朔望,吾无食也。”粟的种植在先秦时期意义重大,是谷物中的贵族。“贵粟贱桃”的典故也能说明其在当时的地位。一天,鲁哀公遇到了孔子,并带来了桃子和小米。孔子先吃小米,再吃桃子。鲁哀公不解:小米米饭是经常吃的。孔子为什么先吃小米饭,再吃桃子?子曰:桃为美味,粟为五谷之长,祭祖时主供。此外,商周时期饮酒盛行,小米也是重要的酿酒原料。
水稻种植兴起于西周,关中平原因其丰富的水资源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区。《诗经》曾记载“八月剥枣,十月收稻”,“十月收稻,故为春酒”,“粟、米、米为农之庆”。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水稻在古代也被称为“葛”。根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研究,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就种植了水稻。
早期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因为这里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环境适宜水稻种植。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大一统局面,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铁农具的普及。这时候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西汉时期,由于大规模兴修水利设施,关中地区成为“天下陆海”,北方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明朝以后水稻种植更加发达,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外来作物引入中国
与秦以前单一的“五谷”相比,秦汉时期,中国的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作物品种增加,包括粟、稻、麦、大麦、黍、高粱、大豆等。,基本具备了后世的主要粮食作物。
夏商时期,中国虽然种植了小麦,但小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灌溉条件,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不可能在粮食中占据主要地位。秦汉时期,由于灌溉条件的改善,小麦种植,尤其是冬小麦种植有了很大发展。西汉中期,梁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关中地区大力推广冬小麦种植。三国以后,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兖州、徐州等地都有大规模种植小麦的记载。唐代皖中北部、陕西、江苏北部种植小麦,唐代宗时期征收麦税,标志着小麦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据专家考证,中国的粮食发展遵循两条路径,一条是原生粮食的种植和扩张,另一条是外来作物的引进,在引种栽培中逐渐演变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最终形成了今天中国人的粮食格局。
占城大米因原产越南占城而得名。占城大米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占城稻因其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强,在传入中国之初被广泛种植,尤其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江南地区,生长速度较快。占城稻在作物学上属于旱稻的一种。其实在占城稻传入之前,我国就有旱稻种植的记载,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推广。占城稻的出现不仅推广了旱稻,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水稻种植面积。
明朝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带来的航运,多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如土豆、玉米等。尤其是玉米,耐旱、耐寒、耐瘠薄,环境适应性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
玉米起源于墨西哥和秘鲁,中国对玉米的第一次记载是在1551年,明朝嘉靖年间。玉米原本种植在山区,可以做面食、煮粥,秸秆还可以做饲料、做柴火,用途广泛,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它们被西班牙水手发现并带到欧洲,然后传入中国。
现代粮食“北运南运”
在古代,粮食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当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粮食产量和储备能力。历史上,长三角、珠三角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古代就出现了“南粮北运”的格局。现在城市化、工业化程度高,人口大量涌入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需要从东北等地进口大量粮食,形成了“北粮南运”的局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夏粮也实现了丰收。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前十的地区分别是、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湖南,其中北方地区占据较大优势。、河南、山东是中国三大产粮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而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9,也就是说每9碗主食中就有一碗来自。
近十年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粮食产量明显下降。专家分析,沿海发达地区粮食减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有的地方农民种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卉、水果和一些经济作物,比如很多人种茶叶。福建、浙江等省以山地丘陵为主,许多农村地区户均耕地不足一亩,粮食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城市经济为主,耕地和农业比重较小。、青海、宁夏等偏远省份总人口并不多,以畜牧业为主,海南则以特色农业为主。
树立厉行节约的消费观
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1/4。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到,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人均占有量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其中,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5%,水稻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自给自足。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整。可见,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说到粮食生产,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神奇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通过种植杂交水稻增加的水稻每年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当然,中国水稻产量的提高,不仅仅是育种技术的进步,还有制度释放的红利,化肥的贡献,农民的辛勤劳动。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也指出,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产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粮食800亿斤至1000亿斤,相当于目前粮食产量的6.0%至7.5%。专家建议,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目标,需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规划,在需求和消费层面将节约理念和危机意识纳入国家粮食安全观,树立全社会绿色健康消费理念,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粮食浪费。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