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贾政不喜欢宝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红楼梦中最早说乌眼鸡的是谁

贾政不是打宝玉,就是骂宝玉,甚至有一次差点把宝玉打死。所以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贾政不爱宝玉的印象。其实只要你愿意深入文本,就会发现贾政对宝玉的爱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厌恶-怜惜-爱慕三个阶段。

贾政不是打宝玉,就是骂宝玉,甚至有一次差点把宝玉打死。所以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贾政不爱宝玉的印象。其实只要你愿意深入文本,就会发现贾政对宝玉的爱是循序渐进的,经历了厌恶-怜惜-爱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宝玉的追求与贾政相背离,让贾政厌恶。

第二回《冷子兴言郭蓉赋》,他提到宝玉时,是这样说的:

“到了周岁,郑老爹将来要试试他的志向,他要把天下无数的东西,都跟他抢。谁知道,他什么也没拿,只是伸手抓了几个粉钗环。父亲郑大怒,说:‘以后喝酒喝酒的人都是聋子!’因此,我非常不高兴。”

“很不开心”就是不太喜欢,到了厌恶的地步。自己的儿子真的会讨厌吗?是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了你的职责,因为你像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这个原则叫做“孝”。儿子在节操、责任心、事业成就上与父亲相似,反之亦然。

《西江月》中有一句“古今无双”,批评宝玉。宝玉与父亲贾政不仅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完全背离:贾政“自小喜欢读书,原欲生在客家”,宝玉则“厌恶读书”,以客家为耻,把读书上进的人视为“吕坤”;贾政“卑微善良”,宝玉“倔强变态”;贾政“不是轻佻之官”,而宝玉“喜欢在里面厮混”。

怎么看,好像宝玉是故意和父亲作对:父亲喜欢什么,他就反对什么;他坚持做他父亲反对的事。这样的儿子是典型的“叛逆之子”,且不说贾政的自尊心和自尊心,所以他由衷地痛恨宝玉:有这样的儿子简直是侮辱。

第二阶段:贾政因怜惜王夫人而爱屋及乌,对宝玉产生了怜爱之心。

第二十三回,贾政因为袁春的旨意,叫宝玉等人搬进大观园。这里有一段话,说明了贾政对宝玉态度的转变:

贾政举目,只见宝玉站在面前,素雅色丽;再看贾环。他的性格是琐碎的,他的举止是稀疏的。突然想起了贾珠来,然后看到王夫人只有一个亲生儿子,爱她如爱珍,胡子也会发白。因为这些事,我已经不自觉地减少了对宝玉的厌恶。

贾政虽然古板,也很感性,但是他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很少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作者这里描述的只是他的心理活动,外人是看不到的。正是这种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贾政也有感性的一面。

首先,宝玉和贾环站在一起,反差相当明显:宝玉“优雅美丽”,而贾环“小家子气,大大咧咧”,所以他心里的天平是偏向宝玉的。这是他两个儿子的出现带来的心理变化。

然后,当我看到宝玉时,我想到了我的大儿子竺稼,他英年早逝。应该是宝玉和他哥哥竺稼长得很像,都是“清雅美丽”,所以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竺稼。于是竺稼想到了他的前妻王夫人,这是贾政最动人的一面。

为什么他儿子会想到娶妻?按照原文的情节,在收赵姨娘为妾之前,他们共同抚养了三个孩子,相互扶持。其中的艰辛无以言表,但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尤其是长子之丧对王夫人的打击要比贾政大得多,因为男人有越来越广阔的天地来排解悲痛,而女人只能在有限的空房间里忍受悲痛,继续孝敬婆婆,抚养孩子。

现在,贾政自己“会有一把苍白的胡子”,他的妻子也一定会步入老年。所以贾政出于对王夫人的怜惜,要善待宝玉,所以“减少了对宝玉久已的厌恶。”

这就是贾政感人的地方。他并没有因为几十年的循规蹈矩而变得铁石心肠,也没有因为得到了赵姨娘和贾环的安慰而不顾妻子的感受。他这段心跳说明他内心是个温柔的人。

因为可怜王夫人,他觉得可怜王夫人的独子宝玉。这是贾政对宝玉态度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大部分来自于爱屋及乌,而不是宝玉本人。

第三阶段:贾政通过对自身的反省,以及看到了宝玉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接纳并喜爱宝玉。

贾政进入工部几十年,一直处于舒适区。每天按时上班,闲暇时带一群跟班作诗。这个官员很闲,自然感觉不到政治的艰辛,所以作者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贾政”,意思是“假政治”,他并没有真正从事多少政务工作。

然而,公主在袁春被立后,也许皇帝想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任命他为官员。于是,贾政离开了舒适区,花了几年时间在外地出差。显然,这几年来,贾政已经很累了,甚至有点不堪重负,他在努力支撑自己,因为原文说他是“名利双收”。

被委以重任,不仅不是志存高远,而是“名利双收”,可见当警察的过程中追逐名利的不易。感同身受,他开始反思自己,觉得自己过去对宝玉要求太多了。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还要对你儿子苛刻?

这是贾政最了不起的地方:善于自省,推己及人。

另外,宝玉一直有点才华,从大观园的题词到禅禅词的写作,宝玉都表现出了他的才华。贾政从自省到接受宝玉的才华,从而产生了对宝玉的爱。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最近宝玉虽然没读书,但也挺能理解这个的。仔细评估了一下,对他的祖先来说也不是很丢脸。只要想想祖先,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们从未发大财。好像这也是好家庭的数量。由于他的母亲溺爱他,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强迫他从事他的职业。

从一开始对宝玉“不配”的反感,到现在宝玉“不太辱祖宗”“祖宗也是”,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不再“事业逼他”,而且宝玉“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挺好”。

当然这也是贾政的心理活动,外人看不见,宝玉更看不见。但作者通过这个描写告诉读者,贾政不仅与宝玉和解,而且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接受和喜爱宝玉。

回顾这三个阶段,宝玉虽然也有成长和变化,但变化并不大。他还是那个喜欢和别人厮混,讨厌读书,排斥客家的宝玉。真正改变很大的是贾政作为他的父亲。从他最初的厌恶,到因为王夫人对我家我狗的喜爱而对宝玉的喜爱,最后到对宝玉才华的喜爱,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成长。这种成长是无声的,却是感人的。从这种成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先生对父亲的感情和深深的愧疚。父亲爱他,原谅了他的“不配”,容忍了他的恶行,却无力报答父亲,留给他的是“茅草椽子瓦罐床”的悲惨生活。

相关阅读:

《红楼梦》中贾政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的字体叫周存?

《红楼梦》中看似堂堂正正的林如海和贾政,其实是葫芦案中的两个帮凶。

红楼梦:贾政对宝玉要求严格。他为什么纵容赵阿姨四处泼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djladysyren.com/a-139454.html
1
上一篇艺术概论试题
下一篇 预算员培训班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6 2726 959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20632399@qq.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